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专业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

2016-02-14 06:33放,王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23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课程目标专业课程

尹 放,王 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重庆 402160)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专业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

尹 放,王 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重庆 402160)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专业课程实施中存在对专业学位认识不到位、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评价和人文社科类课程缺乏等不足,为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其全面发展,应对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设置。

专业学位;专业课程;研究生教育

专业学位是面向特定社会职业需求而设立的研究生教育学位。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某些特定职业越来越需要掌握专业技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社会需要,高校逐步增设专业学位。专业学位不是科学学位的附属或补充,而是现代研究生教育不可或缺的“两翼”。与科学学位注重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不同,专业学位更侧重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学位一般设置在具有明显职业指向性的学科,如医学、法学、管理学等。我国于1998年2月颁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开始试点实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1]。作为我国首批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之一,重庆医科大学经过探索,构建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一入学就开始33个月的临床轮转,公共课程教学时间安排在第一学期周末和晚上,专业课程由负责研究生培养的相关学院组织实施。公共课程(如医学统计学、公共外语等)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是根据学校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目前我院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专业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力求改进。

1存在的问题

1.1对专业学位认识不到位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已开展数年,大部分导师和研究生对专业学位应侧重临床技能培养已达成共识,但部分导师与研究生对专业学位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职业教育阶段,认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围绕职业技能及相关素养展开,认为学校开设的公共课程已能满足研究生理论知识学习需求,从而忽视专业课程教育。实际上,专业教育的内涵比职业教育更丰富,职业技能培养只是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部分。在人、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职业的三维关系中,专业教育的目的除了坚持一定的职业导向外,更多地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包括专业本身的发展[2]。《试行办法》规定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应具有较强临床分析、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3]。由此可见,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临床技能培训远不能达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授位要求,而专业课程就是对临床轮转的一种有益补充。通过学习专业课程,研究生既能熟练运用本专业知识解决临床问题,也能不断拓宽视野,了解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适应医学科技的蓬勃发展。

1.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把课程定义为:广义的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4]。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既定的课程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教学内容的总和,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课程目标除教学目标外,还包含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和课程目的。由于国家职能部门对专业课程设置没有明确规定,各单位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单纯以学科为单位设置,各学科互相割裂,课程设计缺乏整体优化,忽略了相关学科领域知识和技能间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课程目标不清晰,导致研究生管理部门、授课教师和研究生本人都不明白专业课的重要性;课程结构也没有体现层次性,研究生的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逐步提升的,而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随意性很大,比较迁就授课教师的时间和想法,没有以逐步提升研究生水平为目标来进行课程设置。

1.3课程评价缺乏

课程目标不清晰使课程评价难度加大。课程评价是判断课程实施效果及课程计划是否达到课程目标的必要过程。没有清晰的课程目标,就无法评价课程实施后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是否还有改进的空间,也无法评价当前的课程安排能否满足研究生学习需求。此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专业课程授课教师一般由临床一线专家担任,临床工作任务繁重,没有课程评价的约束,教师容易应付教学任务,不认真准备。

1.4人文社科类课程缺乏

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来看,一个全面发展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就是在才能、品质、身体、情感诸方面发展的普遍性以及个人丰富的内在差异性同社会整体发展的协调统一[5]。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既要有高超的医疗技术治病救人,又要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推动医学进步,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促进医患和谐。也就是说医德医风、职业素养、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应该体现在课程体系中。如果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仅限于临床实践能力,那培养的只是一个合格的“技工”,满足了职业指向性却忽略了高层次性和创新性。人文社科类课程就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有益补充,能够有效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2应对措施

2.1提高认识,转变思想,明确课程价值取向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主要衡量学位获得者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它以学术为依托,是内含学术性的职业性教育[6]。我国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目的是培养一批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提高卫生人才素质,满足社会对高水平临床医生的需求,最终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这个层面看,过于重视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而忽视专业课程教育、过于重视应用教学而忽略理论拓展,都不利于全面提升研究生素质。只有从研究生管理部门到研究生导师都准确把握专业课程的价值取向,才能把握好专业课程设置的方向。

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处理矛盾、冲突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态度。专业课程价值取向是指在专业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指导人们行动和决策判断的总体信念,根植于对专业课程体系的认识和追求,表现为行动上的倾向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专业课程价值取向不同,课程目标、内容选择、实施过程及效果评价都会有所不同。从国家设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来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专业课程价值取向可以归纳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家型临床医师,促进其专业能力的发展。

2.2构建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体系

2.2.1能力与核心能力 能力被国外学者定义为胜任工作所必备的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态度、身心状况等。《辞海》里对能力解释为“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7]。人们的能力在实践中体现出来,同时也在实践中得以持续提升。

核心能力的说法始于企业,但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其特点为:一是人或组织所独有的、竞争者难以模仿,二是结合了目标和战略所拥有并展现出来的关键优势,三是人或组织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创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应注重培养研究生核心能力,以促进医学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可以概括为:在学习过程中,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临床轮转、专业课程学习等方式所积累并形成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是个人素质的综合体现,是将来成为高水平临床医师应具备的最主要能力。

2.2.2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四步走”思路(1)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我国学者秦永杰等[8]利用专家访谈、专题小组讨论、德尔菲法等方法确立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标体系,共有8个一级指标和32个二级指标,详见表1。核心能力指标既可以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也可以作为研究生考核标准。

表1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标体系

(2)确定专业课程目标。根据能力指标确定专业课程目标,确保每个学生毕业时各方面都能达到能力指标要求的水平。将能力指标与具体操作水平结合,可以得出以下专业课程目标: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拓展知识,能够独立处理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对下级医生进行业务指导,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精神,能够有效地进行交流,对临床科研方法有一定了解,熟练检索和阅读专业外语文献,学会处理医患关系。

(3)进行专题课程整合。打破以专业为中心、各学科独立设置专业课的方式,建立专业课程专题委员会对课程进行整合。将内科学、外科学、神经病学、全科医学等专业内容进行梳理总结,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设置专题课程,知识点要具有前沿性、拓展性,如呼吸道疾病综合课程、心血管疾病综合课程、脑血管疾病综合课程、肿瘤综合课程、糖尿病综合课程等。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相结合为主,小组活动为辅。课前告知学生学习内容,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准备,课上开展专题小组讨论,教师给予引导和总结。这种整合性教学方法能保证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使学习过程更加符合临床规律,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并使学到的知识“实用、够用、适用”,不但解决当前临床问题,也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4)模块化教学。将教学内容整合成课程群后,结合课程目标,将课程群分成系统模块和人文社科模块两大核心课程模块。系统模块围绕器官系统进行教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学习目的。人文社科模块以提高研究生个人素养(个性、认知、思维能力)和专业精神为主要目的,解决其对医患沟通的困惑,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两大模块的教学,达到提升研究生七大核心能力的课程目标,培养有较强创新思维和较高医学水平的专家型临床医师。

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尚不成熟,处在高速发展和不断变革互相交织的阶段,虽有不足,但我们相信通过课程设置改革,一定能为我国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医疗队伍。当然,课程设置改革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与完善。

[1]连铸淡,徐永刚,陈新超.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109-110.

[2]别敦荣,赵映川,闫建璋.专业学位概念释义及其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6):52-59.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的通知[Z].学位〔1998〕6号,1998.

[4]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5]柏杨.军医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模式构建的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0.

[6]石中英.教育的专业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7.

[7]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8]秦永杰,赵坤,王云贵.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3):164-166.

(*通讯作者:王科)

G420

A

1671-1246(2016)23-0012-03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院内课题“医学研究生导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YJGL201559)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课程目标专业课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基于不同主体的课程质量综合评价
——以“交通运输规划”课程为例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