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梅丽,许楚旭(厦门大学a.嘉庚学院;b.法学院,福建厦门363105)
现代化与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
卢梅丽,许楚旭
(厦门大学a.嘉庚学院;b.法学院,福建厦门363105)
摘要:现代化的全球发展,在国际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实现民族复兴也意义重大。在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民族认同是“根”的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体现。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未来栋梁的当代大学生,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民族认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基于此,文章立足实证研究,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角度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现代化;大学生;民族认同
当今的中国,已经进入现代化发展的崭新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各方面也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未来将渗透到各个层面和领域,将会更深刻地影响与改变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也开始变得困难重重。在此基础上,文章针对我国大学生在现代化进程中民族认同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思考。
(一)现代化发展是我国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夙愿,现代化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就是一个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从现代化科学角度看,如果一个发达国家下降为发展中国家后,经过不懈努力,再次成为一个发达国家,那就是一种国家复兴。”[1]
在新的历史时期,现代化发展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含义,理论学界普遍认为是“六个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生态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经济现代化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包括教育、医疗和交通等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包括国防、政府和法制现代化等;文化现代化包括科技、文化内容和文化产业等现代化;生态现代化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和农村环境等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公民素质、公民行为和公民观念等现代化。
然而,现代化发展是把“双刃剑”,不仅带来较大的经济风险,也带来一定的政治风险,其中就涉及民族认同问题。正如拉克劳与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渗透,将把社会转变为一个巨大的市场,在这个巨大的市场里面,新的需求不断产生,而且越来越多的人类劳动产品被转化为商品。这种社会生活的‘商品化’摧毁了以前的社会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商品关系,通过这种商品关系,资本主义积累规律不断深入到越来越多的领域。今天个人从属于资本的劳动力不仅是一个出卖者,而且还通过他的或她的结合进入到其他社会关系中:文化、休闲时间、生病、教育、性甚至死亡。实际上没有能摆脱资本主义关系的个人生活和集体生活的领域。”[1]
(二)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
1.认同(identification)
认同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价值评价,评价结果是认可赞同,在心理、情感上获得的一种共鸣或归属,从而进一步影响主体的情感、思想与行为表现。主体的价值认同既是过程也是结果,在进行价值评价过程中,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投射于主体,产生了“对内”与“对外”两种认同结果。“对内”主要是个体在环境的作用下通过一些共同的特征把自己归属于某一群体或团体;同时也产生了“对外”的这种赞同、支持并积极参与的识别行为。
民族认同是伴随着个体生命归属的一种群体性的身份认知,它是个体对自己所生存的民族文化、民族习惯、民族行为的一种认同与识别的认知,并在民族交往中体现出来。民族认同的基础是文化认同。文化是具有继承性而又一脉相承的,它可以上升到整个民族的文化认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民族认同实质上也是一种情感与心理的认同。民族成员在民族互动和民族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所属群体的态度与信念、情感与评价以及在内群体活动中的行为卷入。因此,民族认同是一种强劲的粘合剂,利用得好,可以促进民族繁荣、社会稳定、国家发展和世界和平。反之,则会滋生事端,破坏团结,危及国家安全和世界稳定。
2.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
大学生是紧跟社会潮流并掌握现代化进程中所需科学文化知识的群体,是现代化发展的践行者,也是民族文化的承载者、弘扬者。当今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处于历史新时期的大学生的思想、眼界、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也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他们崇尚科技,追逐自我价值,富于探索与冒险精神。同时,他们又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他们也强烈地爱着自己的民族。但是,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切身体验,又让他们产生矛盾心态。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大学生民族认同的现状,并加以引导和教育。
(一)外来文化的发展弱化了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西方文化强调理性、科学、个性发扬、遵守规则。这些特征在全球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更能体现其适存性。而中国文化强调感性、内省、注重宗族利益、喜好谈交情。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如贪污腐败、走后门、拉帮结派等不良风气自然削弱了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其实,西方文化优点明显,但也有如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明显缺点。中国文化毕竟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然有其精妙之处。当今全球现代化进程中发达国家掌握了主动权,他们利用科技、经济的优势输出他们的文化,宣扬他们的价值观。在信息交流如此高效、跨文化沟通极为便利的今天,外来文化正慢慢地渗透到年轻一代特别是对外来文化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大学生群体中,而目前我国传统文化尚未得到很好保护,这就导致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忽视或者削弱。
(二)宗教认同进一步冲击了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宗教信仰所体现出来的宗教认同有着较强的影响力,目前宗教文化的认同感在某些国家已经远远超过其他文化认同。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在设计的调查问卷中,“你如何看待宗教信仰?”有26%的大学生表示:不反对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比没信仰好多了。在一些考虑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中,受家人、同学影响的比例最大。有意思的是,在诸多宗教信仰当中,“你会考虑信仰宗教吗?”选择“基督教”的尤为多。而在佛教文化比较浓厚的福建省,选择信仰“佛教”的大学生则少之又少。这些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宗教认知不仅停留在表面,而且有很大的偏差。
(三)当今不健康的价值观泛滥削弱了大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坚定性
当今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仍然是不平衡的,可以说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所带来的阵痛,生活于其中的大学生是能够体会到的。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产生了很多不健康的价值观。在针对新一代大学生的调查中,也发现有不少学生存在“民族虚无主义”、“拜金主义”、“自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观念,这与我们倡导的“集体”、“勤劳奋斗”、“克己奉公”等价值观有着明显的冲突。
中国的历史与现代化发展已经向全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表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闭关锁国只会导致国家发展落后,人民生活艰难。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凝聚主流价值观
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主流价值观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青年时代,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思想由稚嫩走向成熟,因此,高校应充分抓住有利时机,对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予以引导与教育。当代大学生信仰什么,未来的祖国就会拥有什么。同样的,祖国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今天的大学生就应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指引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对某一单一群体的规范要求,而是所有中国人的价值规范与行为准则,要求我们真正做到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国家价值三位一体,互补互荣,共同发展。
(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增强国家认同感。
爱国永远是每个时代青年大学生的主旋律,有国才有家,保家卫国是当代大学生肩负的使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社会发展的种种矛盾,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总会让富于批判、善于思考精神的大学生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教师特别是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一线的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因势利导,积极宣扬国家的进步与积极方面,也可以利用其它平台引导学生对国家与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高校也应开设国家社会热难点问题分析、国际问题分析、中外文化赏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发展史等相关课程,让学生充分认识、了解祖国灿烂文化与悠久历史,正确辨别优劣好坏,树立国家自豪感,增强国家认同感。
(三)推进各民族语言建设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沟通的媒介,各民族语言建设对于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促进各民族的发展与团结,同时也为加强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言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高校是民族语言保护与建设的重要场所,当今高校应该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举办相应校园活动,推进民族语言建设。
(四)减少宗教认同对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影响
现代化发展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信仰。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时期,一旦他们的信仰出现了空窗期,一些别有用心的宗教组织容易趁虚而入,企图占领学生群体。因此,我们需要正确理性地对待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既保护又要积极引导,采取多项措施减少宗教信仰对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影响。崇尚善良、博爱、和平、诚信,主张扬善戒恶,是世界各大宗教的核心教义。尊重保护大学生的正当宗教信仰和活动,利用宗教中的积极因素,是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认同的。但是,应注意避免一些极端宗教分子利用大学生进行危害国家、危害民族的行为。大量事实证明,极端宗教势力永远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最大破坏者。
(五)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民族认同关键是文化认同,中华文化与中国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它不是各民族文化的机械组合,而是各民族文化的有机统一,是各民族文化共同本质的反映和概括。中华文化来源于各民族优秀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本质反映,因而具有各民族共同认同的内在基础。同时,中华文化又是寓于各民族文化之中,通过不同的民族文化体现出来的。中华文化认同建设,既要引导大学生通过切身感受去体验本民族文化同中华文化的同质性和同体性,又要推进中华文化进一步融合、内化为各民族的共同文化。既要大力倡导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多看亮点、优点、共同点,相互学习借鉴,凝结共识;又要努力做到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民族认同越强烈,整个国家的国民就越具有凝聚力,国家也就越具有社会稳定、兴旺发达和繁荣强盛的前景。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依靠,因此,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应理性审视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状况,增强民族意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孙自法.何传启:中国复兴之路需全面实现“六个现代化”[EB/OL].(2013-02-03)[2015-09-12].http://www.chinanews. com/gn/2013/02-03/4543709.shtml
[2](美)J K吉布森-格雷汉姆.资本主义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娄刚)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LU Mei-li,XU Chu-xu
(TKK College Xiamen Fujian 363105)
Abstract:The global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world.At the same time,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our country to realize national rejuvenation.In the process of the revival,national identity is the identity of the"root",which is the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national identity.However,as the future pillars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 their proces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ethnic identi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also produced some new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based on this,based on empirical research,fromthe viewof core value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point of view some of the idea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modernization;College students';National identity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2016)-0136-03
收稿日期:2015-11-20
作者简介:卢梅丽,女,广东肇庆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