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伟,俞美玉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刘伯温家族源流考
何伟,俞美玉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在中国历史上,刘伯温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人,并且其上三代受朱元璋分封为永嘉郡公,自此从刘氏彭城郡独立出来,成为永嘉郡刘氏。论文追踪溯源,系统考述了刘伯温家族姓氏从远古到宋元明清发展脉络。
刘伯温;家族;源流
在中国历史上,刘伯温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是“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伟人。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民间,他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其在政治、文学、教育、谋略等诸方面都卓有成就。因此,从明代至今对于刘伯温研究一直长盛不衰。但是历来人们对于刘伯温的研究大多数关注其个人成长历程和其思想、著作的研究,而对刘伯温家族史进行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对其家族源流更是鲜有人关注,目前所见,仅有周群曾简述刘基至其十一世祖之源流。吴仁安曾撰文论述刘伯温家族在明代的源流情况。本文拟就此问题深入探讨。
刘姓是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据文献记载,在先秦时代已经形成了两支渊源完全不同的刘氏大家族:其一出自陶唐氏帝尧,以帝尧裔孙刘累为刘姓始祖;其二出自东周定王,以其子王季子受封于刘,子孙遂以刘为氏。据明天启四年刘氏后裔刘宗科所撰《刘氏世系源流序》载,“刘氏本出乎帝尧陶唐之祎裔”[1],由此可知,刘基家族源自陶唐氏帝尧,为三皇之一帝尧之后人。
帝尧名放勋,母庆都,因生于丹陵,育于伊侯之国,后徙耆,故曰伊耆氏。年十三,佐兄帝挚,受封于陶年十五复封于唐(今河北唐县)为唐侯,故又号陶唐氏。据《尚书·尧典》载:“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另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舜封尧子丹朱为谢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2]40,《通鉴外纪》记载,“监明,乃帝尧陶唐氏长子,姓伊祁,本欲立为太子,早死,而不得立,姑以次子丹朱,受帝舜封于刘。”[3]14《刘氏世系源流序》亦载“长子坚明早逝,次子朱封于丹”[1]。
朱丹之后,刘氏“渊传数世,有曰皓素,封于彭,其子初生有纹在手,曰刘累。”《通志·氏族篇》于刘氏一条云:“刘,以邑为氏,属周邑,祁姓(或作伊祁)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封子刘,其地今定州唐县也。裔孙刘氏以能扰龙,事夏后孔甲,为御龙氏。”[4]473《史记"夏本纪》记刘累事迹曰:“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能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衮,其后有刘累,学擭龙子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后。后使求,憎而遁去。”[5]6
刘累之后,刘氏的传承,欧阳修等撰写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刘累)能扰龙,事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杜伯,亦称唐杜氏。至宣王,灭其国。其子隰叔奔晋为士师,生士爲,爲生成伯缺,缺生士会。会适秦,归晋,有子留于秦,自为刘氏。生明,明生远,远生阳,十世孙,战国时获于魏,遂为魏大夫。秦灭魏,徙大梁,生清,徙居沛。生仁,号丰公。生熇,字执嘉。生四子:伯、仲、邦、交。邦,汉高祖也。”[6]41《元和姓纂》曰:“刘累,事夏后孔甲,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杜伯子隰叔奔晋。为士会。适秦,后归晋,其处者为刘氏。”[7]1520南宋邓名世所撰《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刘累)能扰龙,事夏王孔甲,为御龙氏。商高宗武丁时,徙封豕韦,又为豕韦氏。商未,徙封于讲,居尧之故墟,又为谢氏。周成王灭唐,封其后于杜陵,又为杜氏。杜氏事周宣王,无罪见杀。其子隰叔奔晋,生士爲,为士师。有功,固官命氏,又为士氏。万生成伯缺,缺生武子会。鲁文公元年,晋人使士会逆公于雍,不得人。士会遂留事秦。晋灵公八年,晋召士会于秦,秦人归之。其子孙处秦为刘氏。刘向诵高祖云: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8]17
《刘氏世系源流序》曰:“(刘累)子孙又十数传至周,名曰辅佐,景王令劳赵武子于颖,馆赞禹功,封献公,为唐杜氏,生狄,封定公,生蚠封文公佐周敬王,南宫极谓曰:勉之,先君之力,君之力可济也名卷,于鲁定公四年会诸侯于召陵伐楚,遂封子爵,逮至战国,名敬为贤士,众诸侯尊重,生士会为偏将军,数世至仁封丰公,号曰太公,厚积阴德。”[1]。《新唐书》、《古今姓氏书辨证》、《刘氏世系源流序》等文献中所提到的丰公即汉高祖刘邦之祖父。
入汉后,刘氏为国姓。汉代刘姓皇族的创始人是刘邦,刘邦是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刘邦的父荥,史称“太公”有氏无名;母亲史称“刘媪”或单称为“媪”。刘邦有两位胞兄,分别叫“伯”和“仲”伯、仲是排行用字,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名字。《史记·高祖本纪》说,刘邦“字季”,实际上“季”也指排行,既不是“字”世不是正规的“名”,有人认为,刘邦即位前原叫刘季,做了皇帝后才改名叫“邦”,这个看法基本可信。据《汉书·卢绾传》说,刘邦是在30岁左右当小吏之后,才和同里的卢绾一起学习识字。为此,中阳里的村民还专门携带羊、酒向刘、卢两家表示祝贺。可以看出,刘邦早年所在的家庭是一个由文盲组成的最普通不过的小农家庭。刘邦自认为“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刘向认为,西汉刘氏是从陶唐氏、夏代的御龙氏(刘累)、商代的豕韦氏、西周的唐杜氏、春秋晋国的范氏和范氏的一个分文——秦国刘氏一脉相传下来的。战国时秦国刘氏自秦迁魏,后来又由魏都大梁迁到丰邑,这就是刘邦一族的来历。刘向在一篇颂文中总结说,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班固说“丰公盖太上皇父”。
刘氏家族在汉代以后分成三个支派。第一支刘发(康姬所生)后人刘秀建立东汉皇朝,为丰沛郡派。第二支刘胜中山靖王,贾夫人所生,至第十六代孙为昭烈皇帝刘备,为彭城郡派。第三支刘彻,皇后所生,立为太子,为汉武帝,后人属藜间郡派。刘基这一支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属彭城郡派。[9]5
刘胜之后,刘氏的世系传承,《刘氏世系源流序》曰“景帝朝有曰德字原道,平匈奴有功,封彭城郡,生公成,成生向字文饶,宣帝命天禄阁校正五经,太乙老人以黎光照之,授光禄大夫,后历晋、唐、五代,贤
士迭出,或王或候,官宰辅,分居别地,难以枚举。[1]
到了宋代,刘基先祖迁居于保安军(今陕西省志丹县)。刘基十一祖为刘怀忠,是位忠君卫国的英雄,宋仁宗景佑五年,西夏首领元昊登基皇帝,上表宋廷,要求允准。刘怀忠时任北番巡检,“元昊叛,厚以金币及王爵招之,”但怀忠“毁印斩使”,最终力战而死。[10]8930刘怀忠之妻黄赏怡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女将军,当刘怀忠出征时,她常常从旁辅助,屡立战功。宝元二年冬,宋军与西夏激战,黄赏怡“率兵来援,多所俘获”刘怀忠战死后,宋廷以其子刘绍能继承军北巡检的官职。《宋史·刘绍能传》载:“刘绍能,字及之,保安军人,世为诸族巡检。”[10]8931
刘永年之子刘延庆是刘基的八世祖,由于刘延庆“雄朵有勇,数从西伐,立战功”,官职升到至相州观察使、龙神卫都指挥使、郁延路总管、保信军节度使、马军副都指挥使。刘延庆在宋与西夏的战争中屡立战功,在成德军大破西夏军,降服西复王子益麻党征,生擒西夏酋长赏曲。宣和三年跟随童贯参与平定方腊起义的战争,在此战中刘延庆节度河阳三城,因为骁勇善战,有勇有谋,成为童树麾下的得力干将。后又以宣抚都统制的身份率军参与宋朝伐辽的战争,在北伐途中,刘延庆所率军队多次不守军纪,排兵布阵也没有章法,在作战中屡战屡败,刘延庆因此被贬到了筠州。靖康元年,开封城被金兵围困,刘延庆奉命率领大军分守京城各地,京城陷落后,刘延庆率领部分残兵万余人夺下京城开远门突围而出,到龟儿寺被追击而来的金军骑兵所杀。[11]
刘延庆的次子刘光世为刘基七世祖。刘光世,字平叔,将门世家。起初,因父亲刘延庆的军功,被朝廷授予三班奉职,后来屡次升迁为领防御使,鄜延路兵马都监。宣和三年,随刘延庆一起参加镇压方腊起义的战斗。宣和四年,宋军北伐,进攻辽国,刘光世奉父命进攻易州(今河北易县)。靖康元年,刘光世在杏子堡战斗中击败西夏军。宣和四年十一月,金军进攻宋朝京城开封,刘光世得知消息后,立即率领部下三千军马前往京城勤王,不料在行军途中,得知京城已被金军贡献,父亲刘延庆阵亡的消息。后来,刘光世在济南新兴镇遇到了正要前往金陵去的康王赵构,正在收拢军队的赵构立即授予刘光世元帅府五军都提举的要职。宋高宗即位后,刘光世以迎立之功屡获重用,成为南宋建立后第一个建节的将领,升领奉国军节度使。[12]1393
南宋建炎三年,金兵继续追击立足未稳的南宋朝廷,宋高宗渡江南逃,刘光世所率领的部队,未遇金兵即溃退渡江,渡江后刘光世被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成为有职无权的军事将领。
南宋绍兴六年,因与金军作战,多次战败,刘光世被张浚弹劾“骄懒不战,不可为大将,请罢之。”左丞相赵鼎则说刘光世是将门世家,“若无故罢之,恐人心不可。”绍兴八年冬,宋高宗以宋金议和,刘光世赐和众辅国功臣号,与韩世忠、张浚,成为南宋立国初期仅有的三个赐功臣号及领三镇节度使的将领。
绍兴十年,因金朝违背和约,再次南侵,宋高宗赵构任命刘光世为三京招抚处置使以对抗金兵。绍兴十一年六月,刘光世被封为杨国公,兵权被朝廷收回。南宋绍兴十二年,刘光世去世,享年54岁。
刘光世的子孙后裔大多跟随南宋朝廷一起南渡浙江,南渡后,其子孙也改变了世代为武将的传统,而是开始读书仕进,又武转文,逐渐成为读书入仕的耕读之家。刘光世去世后,被朝廷后赏“赠太师,谥武僖”,并且“其子孙甥侄十四人”被封为不同的官职,这与族谱中说尧仁官“右殿修撰,知池州”相符。但尧仁不愿做官,遂弃官而去,并迁离临安,移家处州竹洲(今莲都区太平乡)。“远离尘嚣,课子自娱,躬耕自食”。其子刘集又移家迁至青田武阳。自此,这一脉的刘姓就自称为青田人了。
刘集隐居南田武阳村后,又同北宋名臣富弼的后人交好,两家结为世交,互通婚姻。刘基曾袓刘濠改变了从戎行伍的传统,操觚离文,官至宋翰林掌书,祖父庭槐为元太学上舍,更为博洽淹贯,刘氏族谱载其“究及天文、地理、阴阳、医、卜诸书。”父亲刘瀹“通经术”,为“元遂昌教谕”。[14]刘基学究天人、博洽坟籍,与其家学渊源,尤其是幼受祖、父庭训关系至切。朱元璋《(刘基)父永嘉郡公诰》对刘瀹有这样的评价:“世为右族,人服令名,藴设施之才,而无求干时,贻文学之传而能善其子,是以其子行义方于古人,谋猷著于实用。朝廷所賴,士民所瞻,皆遗训之功,力善之征也。”[13]20
刘瀹之子刘基原为元末进士,在朝为官,后因反对“招抚”方国珍被革职。随后,应朱元璋相邀出山主持军务,辅助其成就帝业,建立明朝,成为明朝开国功臣。在明朝建立之后,继续建言献策,为明王朝的巩固立下汗马功劳,对明朝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被封“诚意伯”,并世代承袭。是“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伟人。被明武宗誉为“文臣第一”、“策士无双”。
刘基有二子:刘琏、刘璟。刘琏,字孟藻。有文采德行。元至正二十年,父刘基出山辅佐朱元璋征战天下,刘琏在家侍奉母亲,读书练武。当时,南田山中常有匪寇侵犯,刘琏就组织村民习练兵法,保卫乡里。洪武八年刘基被胡惟庸毒死后,刘琏遵父临终前的遗嘱,将刘基一生所著天文、星象、卜筮、象维之书献给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夸他“忠孝俱著”。朱元璋念刘基的开国辅佐之功,又见其有乃父之风,遂将他留在身边,准备授予重任。刘琏性情刚毅,为人忠信,在江西做官的时候,同僚韩士原和沈立本为胡惟庸亲信,屡次陷害。刘琏曰:“吾受帝命,参政江右,知报国而已,他所有不恤,何有于使哉!”,为全名节,投井而死。刘璟,字仲璟,乃刘基次子。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念及刘基功劳,命刘璟承袭其父的诚意伯爵位,刘璟称刘琏之子刘廌尚在,将爵位让于刘廌。明太祖对他这种谦让品格十分赞赏,授其閤门使,后朱元璋又升刘璟为擢谷王府长史。建文帝即位,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刘璟献十六策。明成祖即位,召之,托病不赴,遂被逮至京,当晚,刘璟在狱中自尽。刘璟有子刘貊,明朝宣德二年,刘貊被朝廷授予刑部照磨的职位。
“诚意伯”的爵位,在有明一朝,均由刘琏的长子刘琏这一房所传的子孙后裔承袭。刘基裔孙刘廌,于洪武二十三年庚午三月承袭诚意伯爵位。刘廌袭封爵位后,第二年就被牵连贬掉了爵位。洪武末年,刘廌被流放到甘肃三个多月,被朝廷赦免回乡后。他无意再做官,隐居在南田镇盘谷奉养双亲、读书作文,刘廌著有《盘谷集》10卷、《盘谷唱和集》2卷。刘廌死后,他的儿子、孙子、曾孙都没有能够继承诚意伯爵位。
弘治十二年,朝廷任命刘基裔孙刘瑜为浙江处州卫指挥使。正德九年,朝廷追封刘伯温为太师、賜谥“文成”;嘉靖十年,朝廷下令,刘基直系后裔可以世代继承诚意伯的爵位。[11]令刘基九世孙刘瑜承袭诚意伯爵位,刘瑜后官至提督操江。刘瑜之子刘洪,承袭诚意伯爵位。刘瑜之孙刘世延在嘉靖年间承袭诚意伯爵位。刘世延子刘尚忠早逝。十三世孙刘莱臣由于年幼未得袭爵,而由他的庶兄刘荩臣借袭诚意伯爵禄。刘荩臣之后,由荩臣之子刘孔昭继承诚意伯的爵位。崇祯年间,刘孔昭历任右军都督府、提督操江兼巡江防等职。清兵入关之后,刘孔昭积极举兵抗清。顺治十一年随张名振攻入镇江。后遇风浪,死于海上。
入清后,刘伯温家族恪守耕读传家的家训,在各地繁衍生息,至今刘伯温家族作为刘氏一脉分支永嘉郡而发展为近7万人。
[1]刘宗科.永嘉郡刘氏宗谱:刘氏世系源流序[M].温州:穗丰刘基庙藏,1993.
[2]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司马光.资治通鉴·外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郑樵.通志·氏族略:氏族略[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司马迁.史记:夏本纪[M].新世界出版社,2014.
[6]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林宝.元和姓纂[M].团结出版社,1993.
[8]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M].商务印书馆,1936.
[9]刘百达.源头涌动[M].香港文学报社出版公司,2003.
[10]脱脱.宋史[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11]吴仁安.明朝开国元勋“诚意伯”刘基家族史述略[J].明史研究,2012:40-47.
[12]白寿彝.中国通史: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3]周群.刘基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
(责任编辑:沈智毅)
The Research of Liu Bowen Family Etymology
HE Wei,YU Mei-yu
(Zhejiang Industry&Trade Vocational College,Wenzhou,325003,China)
In Chinese history,Li Bowen is a legendary figure and great man of three immortality who won the honor of“virtue”,“contribution”and“great writing”.Furthermore,his previous three generations were conferred as Yongjia duke by the emperor ZHU Yuan-zhang,which had formed the Liu in Yongjia county since the independence from Liu Pengcheng County.By tracking down the origin,the paper elaborates preliminarily the development venation of Liu Bowen’s family name from ancient times to Song,Yuan,Ming and Qing dynasty.
Li Bowen;the family;origin
K871.45
A
1672-0105(2016)03-0093-04
10.3969/j.issn.1672-0105.2016.03.021
2016-05-10
何伟,博士,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刘基文化;俞美玉,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刘基文化、传统文化、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