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长培训对小学生学习成绩和创造性人格倾向影响
孙月吉,阎楠,季群,等
神经病学、精神病学
特长培训对小学生学习成绩和创造性人格倾向影响
孙月吉,阎楠,季群,等
多数研究结果支持创造性与右脑有关。示创造原生词汇、独特思维、发散思维等创造活动分别激活了右脑不同区域,如:右额叶、右岛叶、右颞叶及颞极、右颞顶联合、双侧扣带回后部;发现音乐创作激活了右额叶背外侧部。行为主义学派指出人类的心理活动是以脑内神经条件反射环路为基础。无论何种训练都可以作为外在刺激激活大脑神经环路,塑化大脑。不同训练影响不同的神经环路,丰富的神经环路决定人类创造力,特长训练对于脑的影响是存在的,所以势必间接影响创造力。然而不同种类的特训对于小学生学习成绩和创造力人格倾向性的影响是很少有人了解的。
人格倾向;学习成绩;小学生;培训;发散思维;右脑
来源出版物: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1, 20(2): 170-171
入选年份:2012
瘤样炎性脱髓鞘病与脑胶质瘤及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头颅CT的对比研究
刘建国,戚晓昆,姚生,等
目的:探讨头颅CT对于瘤样炎性脱髓鞘病(TIDD)与脑胶质瘤及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鉴别意义。方法:对20例TIDD患者[男性10例,女性10例;发病年龄 6~51岁,平均年龄(35.6±14.0)岁]与32例脑胶质瘤[男性16例,女性16例;发病年龄12~75岁,平均年龄(42.0±19.8)岁]及6例PCNSL[男性3例,女性3例;发病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3.8±11.8)岁]的头颅CT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38例脑肿瘤患者中19例(50.0%)头颅CT显示病灶呈高密度(其中胶质瘤14例,PCNSL 5例),10例(26.3%)呈等密度(其中胶质瘤9例,PCNSL 1例),9例(23.7%)呈低密度(均为胶质瘤);而TIDD组病灶均为低密度。2)所有PCNSL及90%高级别胶质瘤(胶质瘤WHO分级Ⅲ、Ⅳ级)均有头颅CT病灶呈高或等密度特点,而Ⅱ级者仅占41.7%。3)19例头颅CT显示高密度病灶的脑肿瘤患者中,7例呈不均匀点片状高密度影(其中胶质瘤6例,PCNSL 1例),呈均匀大片状高密度影(其中胶质瘤1例,PCNSL 3例)、周边高密度环(均为胶质瘤)及弥漫性高密度影(其中胶质瘤3例,PCNSL 1例)者各4例。另外,脑肿瘤组仅4例PCNSL行增强CT检查,均有增强(平扫高密度者3例,等密度1例),而TIDD组7例行增强CT仅3例可见轻度强化。4)经Spearman’s rho相关分析发现,胶质瘤组头颅CT病灶呈高或等密度与WHO分级密切相关(r=0.435,P=0.013),即胶质瘤WHO分级Ⅲ、Ⅳ级患者和PCNSL患者头颅CT病灶呈高或等密度的出现概率较高,而胶质瘤WHO分级Ⅱ级者则较少出现。结论:头颅 CT对脑胶质瘤及PCNSL与TIDD的诊断及鉴别意义显著,该检查简单、经济、实用,是对于头颅MRI、磁共振波谱等影像技术的必要补充,若CT显示占位病变为高密度和(或)显著强化,可基本除外TIDD。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脱髓鞘自身免疫疾病;中枢神经;肉芽肿;浆细胞;神经胶质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淋巴瘤
来源出版物: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43(1): 14-19
入选年份:2013
帕金森病患者的非运动症状三年随访
干静,任肖玉,魏雅荣,等
目的:随访观察帕金森病(PD)非运动症状的发生、发展及变化情况,研究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统一PD评分量表(UPDRS)第Ⅲ部分和第Ⅳ部分、PD非运动症状 30问卷、PD生活质量问卷(PDQ-39)等量表,在基线和3年随访末对87例原发性 PD患者进行评估,采用配对 t检验、卡方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及分层回归分析等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随着疾病的进展,基线和3年随访末比较,患者的 UPDRSⅢ评分由(22.21±11.31)分升至(30.49±11.68)分、UPDRSⅣ评分从(1.00±1.54)分到(2.94±3.12)分,非运动症状评分由(7.98±3.96)分至(12.35±5.12)分,PDQ-39评分由(28.11±22.88)分升至(36.65±26.95)分,均明显升高(t=-5.54、-5.75、-6.46、-5.29,均P=0.000)。运动症状与非运动症状的加重均对生活质量的下降有影响。发生率较高的非运动症状如便秘、记忆障碍、夜尿等症状和发生率居中的抑郁焦虑症状在疾病早期就持续存在,而疼痛、多汗等非特异性症状(△R2=21.6%),流涎、排便不尽感等消化系统症状(△R2=23.4%)在随访过程中发生率明显上升,是导致随访中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结论:PD非运动症状在疾病早期就出现,随着病程延长无论运动还是非运动症状均加重,生活质量下降。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随访研究;生活质量
来源出版物: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2, 45(6): 364-368
入选年份:2013
南京地区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状态情况调查
潘凤华,叶民,印卫兵,等
目的:调查南京地区帕金森病(PD)患者及 50岁以上的对照者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分析PD合并抑郁状态(PDD)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 126例PD患者进行抑郁状态调查,统计分析PDD的发生率及其特点和相关影响因素,并进行 HAMD因子分析。同时选取50岁以上无明显躯体疾病的体检者124名作为对照组。结果:PDD的发生率为48.4%(61/126),包括轻度抑郁15.1%(19/126),中度抑郁27.8%(35/126),重度抑郁5.6%(7/126);对照组抑郁状态发生率为9.7%(12/124),包括轻度抑郁5.7%(7/124),中度抑郁2.4%(3/124),重度抑郁1.6%(2/124);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6,P<0.01)。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越长,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Ⅲ得分越高,H-Y分级越大则PDD的发生率越高。HAMD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PDD患者在认知障碍、迟缓、躯体焦虑、睡眠障碍等方面比对照抑郁组得分明显增高。结论:抑郁状态在南京地区PD患者中较常见,以中度抑郁为主。与PD的病程、运动障碍严重程度及H-Y分级相关。
帕金森病;抑郁;精神病状态评定量表;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来源出版物: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2, 45(6): 369-372
入选年份:2013
帕金森病患者客观睡眠障碍的特点
熊康平,李洁,毛成洁,等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客观睡眠障碍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患者病史资料,对101例PD患者(PD组)和90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多导睡眠图监测,分析睡眠参数及其相关因素。结果:PD组与对照组比较:睡眠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快速眼运动睡眠1期比例(%)显著增多(27.9±17.8与21.2±11.7,t=3.034,P=0.003),非快速眼运动睡眠2期比例(%)显著减少(47.8±17.4与54.7±12.9,t=-3.043,P=0.003);睡眠效率下降,慢波睡眠比例、快速眼运动睡眠比例减少,觉醒次数增多,快速眼运动睡眠潜伏期延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D患者部分睡眠参数与增龄、疾病严重程度、抑郁程度相关。40.6%(41/101)PD患者睡眠期周期性肢体运动指数(PLMSI)大于15,而未主诉相关症状;PD组PLMSI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随年龄增大,PLMSI增高(r=0.261,P<0.01)。PD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氧减指数较对照组无显著降低,最低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对照组。82.2%(83/101)PD患者出现快速眼运动睡眠期肌张力失弛缓现象,其中38例(37.6%)诊断为快速眼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PD组快速眼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肌张力失弛缓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0和 8例(8.9%)]明显增高(χ2=42.271、102.480,均P<0.01)。结论:PD患者睡眠结构等多项睡眠参数发生改变,其入睡困难不明显,以睡眠维持困难、睡眠结构紊乱为主,睡眠参数与增龄、疾病严重程度、抑郁程度相关;无症状的周期性肢体运动发生率高,不需特殊处理;患者可发生呼吸暂停或低通气,但血氧饱和度降低不严重,快速眼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发生率高。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多道睡眠描记术
来源出版物: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2, 45(6): 377-381
入选年份:2013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长期随访四例
利婧,胡朝晖,喻长顺,等
目的:总结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治疗效果、随访结果及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I(GCH I)基因、酪氨酸羟化酶(TH)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总结3个DRD家系共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行GCH I基因及TH基因检测。结果:4例患者均为女性,起病年龄为 9~20(15.3±5.6)岁,均以双下肢僵硬、抖动起病,随病程进展其中3例出现双手抖动症状,1例患者出现全身扭转,1例患者合并有斜颈,4例患者均有晨轻暮重的表现。对4例患者进行小剂量左旋多巴治疗,随访半年至 10年不等,患者均有持续、明显的疗效;且随时间延长所需剂量减少,无长期服用左旋多巴不良反应。对4例患者行GCH I基因全长外显子突变检测,1例患者呈GCH I基因杂合点突变c.607G>A(p.Gly203 Arg),1例患者为TH基因14号外显子复合杂合突变(p.Y447Ter及p.V468M),余患者未见GCH I基因及TH基因全长外显子点突变。结论:长期随访发现小剂量左旋多巴对DRD患者具有显著而持久的疗效,且无明显副作用。GCH I基因及TH基因的检测可对DRD进行早期诊断,对于儿童期或青少年期起病的肌张力障碍患者,无论有无家族史,均需行小剂量多巴胺诊断性治疗。
张力失调;左旋多巴;GTP环化水解酶;酪氨酸单氧化酶;随访研究
来源出版物: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3, 46(3): 153-158
入选年份:2014
环指蛋白213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成人型烟雾病遗传易患性的相关性
王筱萌,黄显军,张治中,等
目的:探讨环指蛋白 213(RNF213)基因rs112735431和rs138130613两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成人型烟雾病的遗传易患性的关系。方法: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64例成年型烟雾病患者,同时选取96名性别和年龄与烟雾病患者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通过改进的多重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分析 RNF213基因rs112735431和rs138130613位点的多态性,对各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型频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例组中rs112735431位点GA+AA基因型频率为10.94%(7/64)、GG基因型频率为89.06%(57/64),等位基因A频率为6.25%(8/128)、等位基因G频率为93.75%(120/128);对照组分别为 1.04%(1/96)、98.96%(95/96),0.52%(1/192)、99.48%(191/192),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11.67,95% CI 1.40~97.28,P=0.007;OR= 12.73,95% CI 1.57~103.09,P=0.003)。rs138130613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NF213基因rs112735431位点的多态性可能是中国汉族成人型烟雾病患者的易患因子。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泛素蛋白连接酶类;多态性,单核苷酸;疾病遗传易感性
来源出版物: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3, 46(4): 229-232
入选年份:2014
2374名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分析
朱相华,王成东,周勤,等
在中国自杀是15~34岁年龄段第1位的重要死亡原因[1]。大学生自杀不仅给其家庭造成巨大痛苦和伤害,也是社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对自杀风险进行评估是预防青少年自杀的重要措施,而自杀意念是自杀风险的重要指标,因此了解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自杀意念及其危险因素是预防自杀的关键环节之一。
自杀意念;大学生;危险因素;死亡原因;重大损失;青少年;风险
来源出版物: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1, 20(5): 461-462
入选年份:2014
电针对盐酸帕罗西汀治疗轻中度抑郁症患者起效时间及疗效的影响
马学红,李卫东,许珂,等
目的:观察电针对盐酸帕罗西汀治疗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的起效时间、疗效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17项(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的影响。方法:将55例轻、中度抑郁症患者分为A组(盐酸帕罗西汀对照组)29例;B组(电针+盐酸帕罗西汀组)26例,疗程6周。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2,4,6周后疗效及HAMD量表、SDS量表总评分变化情况。结果:A组治疗2周后,HAMD、SD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在1周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HAMD评分总有效率71.4%,B组HAMD评分总有效率88.0%,两组间总有效率经单项有序卡方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4.8041,P=0.0284,P<0.05),SDS评分A组总有效率75.0%,B组总有效率84.0%,两组间总有效率经单项有序卡方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4.1790,P=0.0408)。结论:电针能够缩短帕罗西汀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的起效时间且提高盐酸帕罗西汀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的疗效。
抑郁症;电针疗法;帕罗西汀;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抑郁自评量表
来源出版物: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1, 20(1): 4-6
入选年份:2014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的因素结构研究
王纯,楚艳民,张亚林,等
目的:探索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的因素结构。方法:对562名门诊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进行 HAMA测评。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探索和评价HAMA的因素结构。结果:探索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HAMA可分为7因子模型,验证性因素分析各拟合指标均达到测量标准(χ2=1.184,RMAEA=0.054,GFI=0.87,NNFI=0.90,CFI=0.94),整个模型可以接受。结论:HAMA可分为7个分量表:焦虑体验、抑郁症状、躯体神经系症状、内脏器官症状、生殖泌尿系症状、植物神经系症状和会谈表现。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焦虑;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
来源出版物: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1, 21(5): 299-301
入选年份:2014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精神疾病的应用
王栋,陈晓岗
本文介绍了重复经颅刺激的基本原理、参数设置、有效性及安全性,综述了重复经颅磁刺激在近几年治疗各种精神疾病中的新进展,对各种精神疾病和症状的有效性,揭示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重复经颅磁刺激;精神疾病
来源出版物: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2, 22(1): 54-56
入选年份:2014
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希望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张静,陈力,吴忠辉,等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希望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 95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为期 8周的心理干预,以Herth希望量表(HHI)和欧洲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核心问卷(QLQ-C30)为指标,评价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希望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心理干预后干预组希望总分及其3因子分[分别为(40.43±4.25)分,(13.28± 1.61)分,(13.62±1.70)分,(13.53±1.52)分]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7.82±4.49)分,(12.29±1.89)分,(12.90± 1.67)分,(12.63±1.51)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干预组的整体生活质量、躯体功能和角色功能[分别为(82.27±15.11)分,(75.89±12.24)分,(72.34±22.86)分]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5.82±14.16)分,(68.30± 16.42)分,(53.06±27.36)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干预组的疲乏、疼痛、失眠和食欲丧失[分别为(39.48± 14.62)分,(25.18±16.98)分,(29.79±24.31)分,(18.44± 21.77)分]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9.43±17.58)分,(36.74± 19.54)分,(46.26±28.72)分,(40.82±22.84)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心理干预可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希望水平和牛活质量。
乳腺癌;希望;生活质量;心理干预
来源出版物: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0, 19(4): 341-343
入选年份: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