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 郑雨
(襄阳日报社,湖北襄阳441021)
从传统校对到新型校审
——浅谈新形势下报纸文字检查工作的转型升级
□高翔 郑雨
(襄阳日报社,湖北襄阳441021)
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新闻业态、舆论环境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报纸文字检查工作亟须转型和升级。传统校对必须向新型校审转变,即:校正报纸内容的差错从细节之处入手,着眼解决文字和版面上的技术性问题,并以此为起点进行延伸,针对具体内容进行把握,阻止重大差错的出现。
校对工作,有“校异同”和“校是非”两项内容。
“校异同”是指以原稿为唯一依据来核对校样,分辨二者的异同:同则不改,异则以原稿为准对校样进行订正。“校是非”则是指文字检查者凭借自身储备的知识或其他权威资料来判断原稿中的是非,确认其“是”就通过,确认其“非”就提出质疑,进行修改,或者请编辑解决。
我国的报业界正进入厚报时代,越来越多的报纸一般每期要出十几个到几十个版,报纸的总编辑往往只能浏览一下新闻标题和版面的大致情况,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审查新闻的具体内容。更为关键的是,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技术及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我们所处的舆论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个很小的新闻事件,经过网络的发酵传播,就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全国性的新闻热点,造成极大的舆情。这种舆论环境的巨大变化,促使新闻媒体必须更加注重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而报纸文字检查人员作为报纸内容的把关人,则必须更多地从总编辑的角度,具体检查报纸的标点、字、词、句、篇、版,促使自己不只是简单地“校异同”,而是应该更多地“校是非”。
针对工作内容的新变化,报纸文字检查人员必须积极转型,在进一步提高自身文字专业素质,成为文字专家的同时,还要积极拓宽知识面和查询面,成为杂家,更要加强政治学习,增强自己的政治鉴别能力和舆情研判能力,成为“政治家办报”的一员,从而最大限度地使自己校审的版面既不出现一般性文字差错,也不出现常识性内容错误,更不出现导向性问题。
事实上,在我国近些年出现的各种重大虚假新闻、重大舆论导向错误的新闻案例中,错误绝大多数出现在文章内的某句话、某个词语等细微之处。类似的问题,必须靠责任编辑和文字检查人员通过细致的编辑、校审,才能发现和修订。
例如,2010年7月7日《甘肃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智者的声音》的评论文章。该文章中有一句话:“西安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后经调查发现,这句话系记者在某论坛采访时,对演讲者的演讲内容理解和文字表述有误,值班编辑审稿不严,导致出现的重大差错。这篇新闻评论也成为我国2010年十大假新闻之一。
在这一案例中,就这条新闻中“肇事”的句子——“西安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来说,如果校对仅仅停留在“校异同”或修改字词、标点差错的层面上,会认为这句话没有文字差错。只有当文字检查人员把自己的工作角色定位为“新型校审”后,就会在一篇很长的文章中,精准地发现这句话是一句很关键、内容很敏感的话。校对也就会进一步追问:西安市如果被确定为第五个直辖市,为什么其他媒体没有报道?内容如此重大的消息,其新闻来源是否确切?即便西安市真的被确定为直辖市了,由甘肃的报纸首先在一篇评论中发布该消息,是否合适?通过追问并向文章作者、权威部门进行核实,这一虚假新闻完全是可以避免见报的。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字检查人员要想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杜绝重大新闻事故的出现,就必须从细节入手,针对版面上的每句话、每个字进行细致分析,既要注意订正每个字、每个词存在的技术差错和每句话存在的语法错误,也要注意考察文章的字里行间是否存在立场、观点、方法上的谬误,或者引发“蝴蝶效应”的敏感内容,同时还要从宏观出发,考察整个版面是否存在排版布置不当、可能引发导向错误的情况。
传统校对要转型为新型校审,其工作方向应该是既从报纸的整体层面进行把关,又要在微观层面仔细查找报纸内容的错漏之处,从而保障报纸内容的正确无误。校审过程就是一个不间断地对稿件中的错误进行发现和纠正的过程,其工作特点决定了文字检查人员在看文章时必须非常“细”,不放过对任何一个细微角落的研判,以求发现和订正字里行间的错误。
而在转型过程中,校对人员应把握相应的工作重点,即在紧绷舆论引导之弦、掌握各种文字及校对规范标准的基础之上,需要在四个方面做到“必查”,用职业敏感来改正各种差错,杜绝重大差错的出现。
首先,对重大、敏感内容,做到必查其来源及准确性。
例如,对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姓名、职务、排序等要细致校对,遇到不明确的要查证清楚。对于可能引发民众广泛关注,成为网络热点的稿件,校对要向原作者及相关部门询问其稿件信息来源是否权威,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并评估稿件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对于一些内容敏感的、暂时不宜见报的稿件,校对要向作者及总编辑等提出自己的建议,询问相应稿件是否改发内参或者暂不发表。对于普通稿件中蕴含的某些重大、敏感的信息,校对应该及时甄别发现,并提请编辑甚至总编辑向原作者及相关部门核实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共同评估发布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决定是否发布、选择什么方式发布以及怎样发布。
其次,对自己不认识的字词、易错字词和成语等,做到必查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是校对人员必备的工具书。一些词语,如“差强人意”“具体而微”“首当其冲”等,很多文章中都容易用错;一些词,如“饕餮”“忽悠”等,其含义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一些新词汇,如“给力”“宅男”等,也被收录入《现代汉语词典》,有了规范的含义。因此,校对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勤翻词典,凡是对于易错字词、陌生字词,一律应当查词典核实准确。
第三,对自身的知识盲点,做到必查网络、书籍资料,搞清准确含义和规范用法。
在工作中,文字检查人员经常遇到文章中出现自己不了解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科学原理、典故、名词、诗歌等内容。当遇到自身的知识盲点时,文字检查人员一方面必须要上网查找了解这些内容的定义和注释,另一方面可以向同事、原作者及专家请教,了解其与文稿中内容的联系,从而避免出现一般知识性错误甚至出现严重政治性差错。
第四,对文章中出现的单位名称、地名等,要查证核实其规范称呼。
现在,大多机关事业单位、公司等都有自己的官方网站,行政区划、道路等名称,在网上也很容易找到确切称呼。当出现这些内容时,文字检查人员也应该进行查证,并向原作者和相关单位请教、核实。例如,当某个行政村,或者某条道路,在网上完全查找不出其相关内容时,校对就应该高度警惕,向原作者和权威部门核实,了解其正确的称呼。笔者在一次校对稿件时,某个版面出现了三十多个当地企业的名称。笔者一一查找核实,发现其中有两个企业的名字写法出现了错误。
实际上,当前纸媒的文字检查人员要面对的差错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有的还很隐蔽。在新媒体时代,报纸文字检查人员从事的工作实际上就是校审工作,即报纸文字校正和内容及形式的审查工作。这就要求文字检查人员必须提高职业素质,在学习中拓宽知识面,在工作中拓宽关注的广度和深度,并从“政治家办报”和对报纸质量负责的高度,对报纸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统筹考量,在工作中从大局着眼、从细节入手,最大限度地减少一般性差错,最大可能地杜绝重大内容事故的发生,保证整个报纸的精品形象,从而完成从传统校对向新型校审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