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秋,郝继英,马俊涛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北京 100039
科学2.0及其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影响
王伯秋,郝继英,马俊涛
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北京 100039
Web2.0技术发展催生了科学2.0。文章论述了科学2.0发展的趋势和对科学研究发展的影响及对图书馆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出在科学2.0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策略。
科学2.0;图书馆;资源建设;Web2.0
【引文格式】王伯秋,郝继英,马俊涛.科学2.0及其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影响[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6,40(6):1-3.
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图书馆版》(NMC Horizon Report: 2015 Library Edition)于2015年8月发布。由美国新媒体联盟(NMC)发布的地平线报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每年都由多名资深专家从图书馆的教育、管理、科技等学科领域进行讨论和聚焦,针对高校与研究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和面临挑战,以及新兴科技对图书馆的影响进行分析,再经过国际会议讨论而产生。其指标对图书馆界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和参考价值。最后筛选出18项在未来5年内影响图书馆技术运用和制定决策的议题,其中“进化中的学术记录本质(evolving nature of the scholarly record)”和“增加对研究数据管理的关注(increasing focus on research data management)”被列为未来3~4年的影响趋势[1],即图书馆科学研究数据的收集和管理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趋势,这与科学2.0(Science 2.0)倡导的科研数据和科研记录公开不谋而合,这也为图书馆今后的资源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科学2.0目前还没有标准的概念,一般认为是以具有维基(Wiki)、博客(Blog)、标签功能和互联网社交等新特征的Web2.0技术为基础,科研人员借助这一开放性极强的工具,进行的一种全新的科学研究交流方式,并使之促成科研方式的一种潜在变革[2]。
2.1 科学2.0使科研更加开放
开放存取(open-acess)、科学开放(open science)是科学2.0的一个重要特点。科学实验所得到的数据、实验记录和实验结果,在没有写成论文之前就通过Wiki、Blog、网络相册(Flickr)和挖客(Digg)等网络工具展示出来,供同行浏览,就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交流,就实验设计中的不足进行修改,还可就研究中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展开学术讨论甚至合作。科学2.0的理念不仅仅是科研过程、科研数据和科研结果的公开,使科学研究进程更具开放性、合作性,还使其他科研人员可以提前获得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资料,无需再等待6~9个月去阅读作者发表的科研论文。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资本化对知识转移造成的障碍,为图书馆收集知识和科研人员利用知识开辟了新的途径[3]。
2.2 科学2.0使科研人员交流更方便
科学的发展不是一个孤立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是站在巨人肩膀上不断向上攀登的过程。对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科研的成功不仅仅是做实验,更在于对实验过程的讨论、批评、建议、科研思路交流与数据共享。世界上最强大的工具也是科学研究的核心就是科研内容的沟通,通过沟通可以用来纠正错误,创造新的知识。
科学2.0时代的到来,实现了一种更为丰富的科研对话,公开实验室记录、实验数据意味着给予他人通向自己所研究领域的一扇窗。透过这扇窗,可以见证各种巨大飞跃的动态过程。而在作者发表的论文中,通常只能看到作者简单的实验设计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及完成了哪些成功的实验,但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失败的尝试。所有的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开放的实验室记录变得更为清晰,但在其他的沟通机制下却往往会被掩盖。这种在科学2.0环境下,以网络为根基的开放实验室记录的做法与传统的科研交流模式相比,呈现出巨大优势:科研产出显著增长,具有更多科研共同参与者,形成新的科研方式,使科研变得更为高效,进而可为社会发挥巨大效用[4-5]。
2.3 科学2.0使学术造假难遁形
国内外学术造假事件层出不穷,例如,韩国“民族英雄”黄禹锡科研造假事件,葛兰素史克(GSK)中国研发总裁臧敬五2010年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论文涉嫌造假,也曾发生院士科研造假事件等。究其原因就是实验数据和记录不透明。在科学2.0时代,科学研究人员可以利用Blog、Wiki等网络工具,将实验记录上传到网上,任何人都可以看,可以搜索,可以参考,仪器读出的数据直接上网,这样就避免了对实验数据的修改,也能公开实验过程存在的问题,揭露科研造假和学术不端行为。通过改进验证方法,重用和提升数据质量,使科研更加值得信赖。科学2.0使科研系统的开放性和透明度大幅度提升,可以使科研群体更加敏锐地对社会现实问题作出反应,有助于社会和科学界之间建立更为健康和谐的关系,让科学界获得社会大众信赖。
3.1 改变资源采集方式
“进化中的学术记录本质”与“增加对研究数据管理的关注”被列为图书馆未来3~4年的中期影响趋勢[1],科学2.0就是这个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科学研究人员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科研思路都通过Wiki、Blog等途径发布在网上,与其他科研人员进行共享,网上科研数据量不断增加。这比期刊出版、图书出版要快捷、迅速。所以,图书馆今后资源建设的方向也应有所调整,更加关注网上科研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管理,从过去购买纸本、数据库资源转向网上科研信息资源的建设。尤其在科学2.0的环境下,科研型图书馆是否能走在同行的前列,能否紧跟科学发展的步伐,在资源建设上随着科学研究信息呈现方式的改变不断调整资源建设策略,改变原有的信息搜集方式和方向,应该更注重采购非正式出版物,注重实验记录和其他网页的内容的收集,注重灰色文献的收集。从购买出版资源、数据库转向通过W iki、Blog等空间资源的发现、搜集、整理、积累[6-8]。
3.2 改变资源提供方式
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2.0的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交流的空间。图书馆资源建设也可以通过浏览科学2.0的这个交互科研平台,发现科研人员的研究动向,主动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资源甚至是链接,紧跟科研方向,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和提供个性服务。图书馆把科研数据、实验记录等资料收集起来,并根据其内在联系进行筛选、关联、重组和整合,开发建设自己的数据库,对知识信息进行深度挖掘,避免走电子资源被某些机构抢先收集整理,图书馆再花重金去购买的老路[9]。
3.3 培养工作人员科学2.0的思维和意识
要想在科学2.0的环境下收集到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就必须有强大的技术团队支撑,即图书馆员要跟上科学2.0发展的趋势,还应精通Web2.0技术和科学2.0应用软件。目前图书馆这样的人才还比较少,因此要对馆员进行Web2.0和科学2.0知识的培训。同时也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增加对新事物的敏感度,提高沟通能力。科学2.0倡导的是开放、参与、互动性,核心理念是以用户为中心,更加强调图书馆与用户以及用户和用户之间相互沟通和互动,如果沟通能力不够,就很难跟科研人员进行信息交流和科研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更不用说提供个性服务[10]。
4.1 科学2.0实施面临的困难
科学2.0虽然对科学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但也有人担心科学2.0对科研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第一,这种将全部的科学研究进程都公布在网上的行为不利于知识产权保护,很有可能会使最宝贵的创意和成果被竞争对手剽窃,并抢先发布,使自己付出的努力付诸东流。第二,与其浪费时间在网络社区上公布自己的科研过程,发布科研数据,还不如多做实验多发表论文。因为论文发表数量已使其成为评价科研能力、申请科研经费、决定人事任免的关键因素。因晋级和成果的评定标准是不能用发表在Wiki和Blog上的论文或者实验结果多寡作为依据的。这也是科学2.0普及应用的最大障碍之一。
4.2 科学2.0发展趋势
尽管科学2.0出现给一部分科研人员带来了疑惑和观望甚至不解,但这个发展大趋势是势在必行的,就像开放获取(OA)期刊刚刚出现一样,很多人甚至大出版商都持有怀疑和观望的态度,认为期刊免费提供服务不符合市场规律,既是免费上网的期刊也都是影响因子比较低的,不具有较大的科学参考价值。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出版商参入免费提供网上资源的活动,包括一些知名的期刊出版商的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也提供一段时间的免费甚至全部免费服务。大量的科研信息上网,与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相比则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对于作者来说,研究人员发表科研发现和发明,尤其是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的目的不是为了经济报酬,而是希望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传播自己的研究成果,取得同行认可和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一个简单的Wiki堪称一个几近完美的实验室记录,把实验的章程、成功的结果、失败的尝试,甚至准备出版的文稿,都以实名制放到W iki里,这并不会被剽窃。美国费城的德雷塞尔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开放式实验记录的倡导者Jean-Claude Bradley认为[6],每个在维基上的小改动都将有一个时间点的标记,因此,假如真的有人想要窃取你的成果,只要从Wiki的时间上看就很容易证明你提出的时间比他要早,如果有人剽窃,网络上的时间记录就是很好的证明。但是假如等着期刊发表,那么研究成果的公开可能要等上6~9个月。开放式实验记录比发表论文更能体现出是谁第一时间提出的科研观点和思路。
近几年,各国都在积极提倡和推广科学2.0,2012年英国皇家协会发布了《科学:开放的事业》报告。欧盟委员会资助公民科学项目,将开放获取视为一种工具,促进科学透明度、科学信息在欧洲自由传播,推进欧洲更好地制定政策。2014年7月,新西兰政府推进开放政府计划,涉及36个核心机构和提供关键服务的公共机构,包括社会福利、移民、交通、教育、卫生、环保等领域的开放数据。《自然》出版集团网络版(Nature Network)也在不断努力变革中,包括为科研人员构建交际网络,社会化书签站点等[4]。
科学2.0所代表的科研资源开放的大趋势是不可逆的。虽然现在还存在着一些影响开放获取的障碍,但推动科学2.0的原动力显而易见,那就是科学向前发展必然趋势和科研人员利用已有科研成果进行科研创新的必然要求。
[1] JOHNSON L, BECKER SA, ESTRADA V, et al. NMC Horizon Report: 2015 Library Edition[R]. Austin: New Media Consor tium,2014.
[2] 李逸尘,王希营,陈晓峰,等.科学2.0对科技期刊生存发展带来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6):756-759.
[3] 何燕.科学2.0时代下的研究博客[J].情报杂志,2014,33(3):134-137,106.
[4] 甘春梅,王伟军.Web2.0在科学研究中的功能:基于国外典型案例的分析[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5(3):4-9.
[5] 王伯秋,祝业,何玮,等.e-Science与图书馆创新服务[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12):35-36.
[6] 科学2.0:一件伟大的新工具,还是一场华丽的冒险?[EB/OL].[2015-11-15].ht tp://select.yeeyan.org/view/16342/4378.
[7] 王延东.医学图书馆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模式的创新[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16(1):29-31.
[8] 张晋朝.高校科研人员科学数据获取意愿研究[J].情报杂志,2013, 32(6):70-75,106.
[9] 李晓辉.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与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1,37(5):46-52.
[10] 李武,杨屹东.开放存取期刊出版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2):25-30.
Science 2.0 and Its Effects on Library Resource Construction
WANG Bo-qiu, HAO Ji-ying, MA Jun-tao
(Medical Library of PLA, Beijing 100039,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Web 2.0 gives the birth to Science 2.0.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cience 2.0, its effects on scientific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its promotion effects on the library development, and proposed the strategies for library resource construction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Science 2.0.
Science 2.0; library; resource construction; Web 2.0
G253
A
2095-5707(2016)06-0001-03
10.3969/j.issn.2095-5707.2016.06.001
王伯秋,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网上医学信息资源挖掘与利用。E-mail: wbq8888@126.com
(2016-10-19)
(2016-11-18;编辑: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