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峻、毛子水《论语》译注差异简论

2016-02-13 20:04黄佳琦
图书馆学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经文杨氏论语

黄佳琦

(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杨伯峻、毛子水《论语》译注差异简论

黄佳琦

(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大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和台湾毛子水先生的《论语今注今译》是在海峡两岸有较大影响的《论语》译注著作。两书在体例上存在编排体例、译注顺序和引书体例等差异。译注内容方面也存在着经文、句读、分章、标点等不同。其中,两书存在经文差异30章;句读差异155处,致歧7处;分章差异涉及7篇;或因版本、或因先生个人理解,标点差异多见于二位先生对《论语》语言情感理解的不同。最后,认为导致两书存在诸多差异的原因有二:一为著书目的不同,二为学术环境有别。

杨伯峻 毛子水 《论语》 译注 两岸

大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和台湾毛子水先生的《论语今注今译》是在海峡两岸有较大影响的《论语》译注著作。杨伯峻《论语译注》,1958年初版,1980年二版,2009年三版。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1975年初版,1984年重印,2009年由王云五主编对毛氏《今注今译》再次出版。重庆出版社引进毛氏《今注今译》,将文字简化后于2011年2月出版。文中所用《论语译注》版本为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版,《论语今注今译》版本为台湾商务印书馆2009年11月版。

1《论语译注》和《论语今注今译》体例差异

1.1 总体编排体例

《论语译注》编排顺序为《试论孔子》、《导言》、《例言》、《论语》二十篇、《论语》词典例言和《论语》词典。杨氏在《试论孔子》中叙述孔子身世、思想和人生观,并论述了孔子学习、整理文献对后世的影响。《导言》介绍《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论语》的作者和编著时代、《论语》的版本和真伪以及古今《论语》注释书籍。《论语》二十篇,以经文、译文、注释的形式互为参证,以注释对译文进行补充和说明。《论语》词典按笔画数排序,辑录词汇在《论语》中的出现次数和出现的章句,并释其词性。

《论语今注今译》编排顺序为马英九《永恒的经典,智慧的泉源》、杨渡《在时间的长河中》、王学哲《古籍今注今译》“总统”推荐版序、《重印古籍今注今译序》、王云五《编纂古籍今注今译序》、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新版序》、《自序》、《论语今注今译注凡例》、目次、《论语》二十卷。《论语》二十卷,以经文、今注、今译的形式互为参证,以今注对今译进行补充和说明。

1.2 译注体例

杨氏《论语译注》在每篇篇首列出篇名和章数,如对章数有争议,则对此加以说明,说明文字外用()为记。如在《雍也篇第六》之下有:“共三十章(朱熹集注把第一、第二和第四、第五章各併为一章,故作二十八章)”[1]对于《论语》二十篇,杨氏采用经文、译文、注释的编排顺序。经文章首用阿拉伯数字标记顺序,对于经文中需要注释的字词句,在其下用中文数字标记。经文之下是译文,只译经文,略加修饰以达语句融汇贯通的句子,杨氏在其外加[]标记。译文之下是注释,注释内容,或校订经文、或注明出处、或稍加论证。例如: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一)矣。”[1](《里仁》)

【译文】孔子说:“[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什麽样的错误就是由什麽样的人犯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麽样式的人了”

【注释】(一)仁——同“人”。后汉书吴右传引此文正作“人”(武英殿本却又改作“仁”,不可为据)。

毛氏《论语今注今译》对于《论语》二十卷,采用经文、今注、今译的编排顺序。对于经文中需要注释的词汇,在其下用中文数字标记。经文之左是今注,引前人文字对经文注释,对此只删节不改动,对略加修饰以达语句贯通的句子,毛氏在其外加[]标记。在今注最后,以按语间下己意。今注之左是今译,结合前人注释加毛氏个人研究。例如: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一)。”[2](《里仁》)

【今注】(一)孔曰,「党,类也。」皇侃引殷仲堪曰,「言人之过失,各由于性类不同。直者以改邪为义,失在于寡恕;仁者以恻隐为诚,过在于容非。是以与仁同过,其仁可知:观过之义,将在于斯者也。」陆采冶城客论:「斯知仁矣:仁是人字。与宰我问井有仁焉之仁皆以字音致误。」按:殷说虽巧,似不如陆说的简明。这章的意义,究难十分明了。

【今译】孔子说,「人的过失,和他的环境有关。我们观察他的过失,就可以推知他是那一类的人了。」通过对两本《论语》译注体例的比较分析,可见二者之间存在些许差异,这与二位先生的生活环境、写作目的是离不开的。

第一、编排体例有异。《论语译注》采用繁体横排的方式刊印,译注内容包括译文、注释两部分;《论语今注今译》采用繁体竖排的方式刊印,译注内容包括今注、今译两部分。

第二、译注顺序有异。《论语译注》先译经文,后对经文中的重点字词句阐释;《论语今注今译》先引用前人对经文的解读,根据需要再以按语间下己意,最后翻译经文。

第三、引书体例有异。出于通俗性的考量,《论语译注》注释中引前人阐释较为简单,更多的是将前人阐释和作者理解融合于译文之中。《论语今注今译》通过前人解释和按语来完成今注,后结合今注去翻译经文。故《论语今注今译》所引前人旧解要丰富翔实。

2《论语译注》和《论语今注今译》内容差异

2.1 经文差异

两本《论语》译注存在经文差异30章,或因版本、或因先生个人理解。今以杨氏《译注》章节顺序将其列出,并以李学勤《十三经注疏》较之。

《学而》有三:1.14杨本:“可谓好学也已”[1],毛本:“可谓好学也已矣”[2],李本:“可谓好学也已”。[3]

1.15杨本:“告诸往而知来者”[1],毛本:“告诸往而知来者也”[2](p13),李本:“告诸往而知来者”。[3]

1.16杨本:“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毛本:“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不知人也”[2],李本:“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3]

《为政》有二:2.4杨本:“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毛本:“吾十有五而志乎学”[2](p18),李本:“吾十有五而志于学”。[3]

2.21杨本:“孝乎惟孝”[1],毛本:“孝于惟孝”[2],李本:“孝乎惟孝”。[3]

《八佾》有三:3.8杨本:“起予者商也”[1],毛本:“起予商也”[2],李本:“起予者商也”。[3]

3.23杨本:“曰乐其可知也”[1],毛本:“曰乐其可知也已”[2],李本:“曰乐其可知也”。[3]

3.25杨本:“又尽善也”[1],毛本:“又尽善矣”[2],李本:“又尽善也”。[3]

《里仁》有一:4.18杨本:“又敬不违”[1],毛本:“又敬而不违”[2],李本:“又敬不违”。[3]

《公冶长》有二:5.7杨本:“从我者其由与”[1],毛本:“从我者其由也与”[2],李本:“从我者其由与”。[3]

5.8杨本:“孟武伯问子路仁乎”[1],毛本:“孟武伯问仲由仁乎”[2],李本:“孟武伯问子路仁乎”。[3]

《雍也》有二:6.3杨本:“今也则亡”[1],毛本:“今也则”[2],李本:“今也则亡”。[3]

6.21杨本:“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1],毛本:“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2],李本:“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3]

《述而》有五:7.8杨本:“举一隅不以三隅反”[1],李本:“举一隅而示之不以三隅反”[2],李本:“举一隅不以三隅反”。[3]

7.10杨本:“于是日哭”[1],毛本:“于是日也哭”[2],李本:“于是日哭”[3]。

7.17杨本:“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1],毛本:“加我数年五十以学矣可以无大过矣”[2],李本:“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3]

7.28杨本:“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1],毛本:“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2],李本:“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3]

7.32杨本:“子与人歌而善”[1],毛本:“子与人歌而善之”[2],李本:“子与人歌而善”。[3]

《泰伯》有一:8.19杨本:“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1],毛本:“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2],李本:“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3]

《乡党》有二:10.6杨本:“必表而出之”[1],毛本:“必表而出”[2],李本:“必表而出之”。[3]

10.11杨本:“瓜祭”[1],毛本:“必祭”[2],李本:“瓜祭”。[3]

《先进》有二:11.2杨本:“皆不及门也”[1],毛本:“皆不及门者也”[2],李本:“皆不及门也”,[3]

11.12杨本:“曰未知生焉知死”[1],毛本:“未知生焉知死”[2],李本:“曰未知生焉知死”。[3]

《宪问》有三:14.17杨本:“民到於今受其赐”[1],毛本:“民到于今受其赐”[2],李本:“民到于今受其赐”。[3]

14.20杨本:“不怍则为之也难”[1],毛本:“不怍则其为之也难”[2],李本:“不怍则为之也难”[3]。

14.27杨本:“君子耻其言过其行”[1],毛本:“君子耻其言过其行也”[2],李本:“君子耻其言过其行”。[3]

《卫灵公》有一:15.18杨本:“君子义以为质”[1],毛本:“义以为质”[2],李本:“君子义以为质”。[3]

《阳货》有一:17.7杨本:“湼而不缁”[1],毛本:“涅而不缁”[2],李本:“涅而不缁”。[3]

《微子》有一:18.5杨本:“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1],毛本:“何而德之衰也往者不可谏也来者犹可追也”[2],李本:“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3]

《尧曰》有一:20.2杨本:“出纳之吝”[1],毛本:“出内之吝”[2],李本:“出纳之吝”。[3]

按,对于经文校勘的撰述,杨氏一般在原文中用小字标出,如《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中在“轻”字后小字“轻字当删”[1]。《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中“寡”后有“当作贫”[1],而“贫”后有“当作寡”[1]。《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中“患得之”后有“当作患不得之”。[1]

毛氏对于有充足他证的经文,便在原文中直接删去,并在今注中阐释。如《公冶长》:“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2],毛注:“裘,皮衣。「衣裘」,各本作「衣轻裘」;轻字误衍”。[2]《述而》:“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2],毛注:“鲁论亦字,当是论语元文;古论作易,乃是后人意改”。[2]对于没有确凿例证的,毛氏在原文中用()标记,并在今注中加以阐释。如《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2],毛注:“「以上」这两个字,当不是原始经文所有的。……孔子似把人的姿质分为上、中、下三等。把大多数的人作为中等;……孔子的意思,「上知」和「下愚」,都是不可移的”。[2]

2.2 句读差异

由于古汉语无断句,故今人据现代汉语习惯对其断句。不同的断句习惯,便有可能导致理解原文含义的不同。两本《论语》译注存在155处句读差异,多见于二位先生帮助读者断句的分歧。如《卫灵公》:杨本:“子曰:‘辞达而已矣’”[1],毛本:“子曰:‘辞,达而已矣’”[2]。再如《阳货》:杨本:“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1],毛本:“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2]。然仍有致歧处七,如下:

①《学而》:杨本:“传不习乎?”,译文:“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1]

毛本:“传,不习乎?”,今译:“我的传授学业、有没有不纯熟的地方?”[2]

按,杨氏以学生角度,毛氏以老师角度。杨氏从《集注》,毛氏从《集解》。

②《八佾》:杨本:“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1],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麽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毛本:“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2],今译:“孔子讲到季氏在家庙中用八佾的乐舞这件事说,‘这种人如果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人不可以容忍呢!’”

按,杨氏译文将经文释为谈到季氏时想起八佾后发出感叹,而毛氏今译释为讲到季氏的八佾而感叹。

③《八佾》:杨本:“吾不与祭,如不祭”[1],译文:“我若是不能亲自参加祭祀,是不请别人代理的。”

毛本:“吾不与,祭如不祭”[2],今译:“我自己如不参与祭祀,虽祭矣等于我没有祭”

按,杨氏不同意毛氏这一义,他认为孔子不赞成不合礼的祭祀,自然不会参加。毛氏对此节未多作阐释,其认为孔子的语意似难十分明白。

④《述而》:杨本:“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1]译文:“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的时候去学习易经,便可以没有大过错了”

毛本:“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2]今译:“让我多活几年(或五或十)以从事学问,那我就不会有什麽大过失了”

按,此章歧义是由版本和断句两方面导致的。

⑤《述而》:杨本:“文,莫吾犹人也”[1],译文:“书本上的学问,大约我同别人差不多”。

毛本:“文莫,吾犹人也”[2],今译:“黾勉求知,我还赶得上人家”

按,杨氏认为“文”为名词,“莫”为“大约”。毛氏以为“文莫”指“求知”。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3],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3],都能反映出孔子好学、求学的态度。故毛氏阐释更通。

⑥《述而》:杨本:“子疾病”[1],译文:“孔子病重”。

毛本:“子疾,病”[2],今译:“孔子生病,病得很重了”。

按,毛氏强调孔子从疾到病的过程,杨氏直说孔子病重。语义无大的分歧,只在于细节处理。

⑦《子罕》:杨本:“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1],译文:“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说:‘他善于居家过日子……’”。

毛本:“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2],今译:“孔子说,‘卫国的公子荆真懂得处世的道理……”。

按,杨氏释为孔子谈论到公子荆时说其“善居室”,毛氏之意在于孔子说“卫公子荆善居室”。若经文之义是“孔子说”,那么,按照《论语》习惯,应是“子曰”而不是“子谓”。

对于不能完全确认原义的经文,杨氏对此一般在译文中阐述其认为最合理的解释,后在注释中罗列他人解释。如《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译文:“文化落后国家虽然有个君主,还不如中国没有君主哩”。注释:“杨遇夫先生〈论语疏证〉说,夷狄有君指楚庄王、吴王阖闾等。君是贤明之君。句意是夷狄还有贤明之君,不像中原诸国却没有。说亦可通”。[1]

毛氏对于经文不能全懂,或懂不得七八分的,则译文从阙。如《八佾》“子语鲁大师乐”一章,毛注:“我们现在既不能听到古乐,自不容易懂得这章的话……译文从阙”。[2]

2.3 分章差异

两本《论语》译注中7篇分章有异,如下:

①《公冶长》,杨氏《译注》共28章,毛氏《今注今译》把杨氏《译注》第10章“子曰,始吾于人也”以下又分一章,是为29章。

②《述而》,杨氏《译注》共38章,毛氏《今注今译》把杨氏《译注》第26章“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以下又分一章,是为39章。

③《泰伯》,杨氏《译注》共21章,毛氏《今注今译》把杨氏《译注》第2章“君子笃于亲”以下又分一章,第13章“邦有道,贫且贱焉”以下又分一章,第20章“三分天下有其二”以下又分一章,是为24章。

④《子罕》,杨氏《译注》共31章,毛氏《今注今译》把杨氏《译注》第27章“不忮不求”以下又分一章,是为32章。

⑤《乡党》,杨氏以为此篇本是一章,将其分为27节。毛氏《今注今译》把杨氏《译注》第13、第14节和第15、16节和第18、第19、第20节合为一节,第22、23节和第24、第25节合为一节,是为21节。

⑥《先进》,杨氏《译注》共26章,毛氏《今注今译》把杨氏《译注》第18章和第19章合并为一章。把第26章一分为三,“子路率尔对曰”以下、“求,而何如”以下,是为27章。

⑦《宪问》,杨氏《译注》共44章,毛氏《今注今译》把杨氏《译注》第26章“曾子曰”以下又分一章,第37章“子曰”以下又分一章,是为46章。

2.4 标点差异

两本《论语》译注中的标点差异多见于二位先生对《论语》语言情感理解的不同。杨氏习惯用问号,毛氏习惯用感叹号,虽对章节大意无碍,但对语言环境的理解造成分歧。现举二例,如:

①《学而》:杨本:“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毛本:“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②《八佾》:杨本:“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1]

毛本:“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2]

3《论语译注》和《论语今注今译》差异原因

3.1 著书目的不同

杨氏注重通俗,毛氏倾向专业。杨氏《译注》:“著者的企图是:‘帮助一般读者比较容易而正确地读懂《论语》,并给有志深入研究的人提供若干线索。同时,有许多读者想借自学的方式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本书也能起到一些阶梯作用’”。[1]毛氏《今注今译》:“我最初的目的,是要用最浅显的的注释做一部《论语》读本。后来想起,《论语》乃是两千多年来我们中国每个读书人所必读的书;……因此,我改变原来的意思;我要把这部书的读者的悟解能力设想得高一点”。[2]如此,二位先生在对经文版本、句读理解、分章和标点的处理上自然有其不同的侧重。

3.2 学术环境有别

自1949年以来,两岸分治已逾六十七载。近些年,两岸人民共享和平红利,在经济、文化、旅游等领域交流不断。然在二位先生著书立说之年代,此等景象很难想象。据衢州新闻网载:“1962年5月,台湾“教育部”指定毛子水为国家博士学位候选人王忠林口试召集人。因王忠林的博士论文《中国文字之声律研究》是参考大陆学者王力教授的著作《汉语诗律学》而成,有评委认为王力的书是禁书,有疑虑。毛子水以学术不涉政治为由,支持通过王忠林的论文答辩。”[4]足可见,当年两岸学者之间的交流仅限于对彼此著作的鉴赏,而两岸学术界的主流也出于政治的考虑对彼岸著作持抵制态度。不仅在学术界,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都处于近乎中断的状态。故两岸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术环境,二位先生在各自环境下,潜心研究,著书立说,培育后人。

注释: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9.

[3]李学勤.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 梅玲玲.国学大师毛子水[EB/OL].http://edu.qz828.com/system/2008/06/12/010070764_01.shtml,2008.06.12.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9.

[3]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王书林.论语译注及异文校勘[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

[5]陆费达.四部备要·论语注疏[M].上海:中华书局,1936.

[6]李学勤.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梅玲玲.国学大师毛子水[EB/OL].http://edu.qz828.com/system/2008/06/12/010070764_01.shtml,2008.06.12.

黄佳琦 男,1992年生。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

G256

2016-06-08;责编:姚雪梅。)

猜你喜欢
经文杨氏论语
经文
如何读懂《论语》?
盖经文:一个基层人大代表的日常故事
《圣经》经文中国化
Fort Besieged
黑城本《弥勒上生经讲经文》为词曲作品说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