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楠
(陕西省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61)
大数据时代公共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研究
陈楠
(陕西省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61)
通过对我国30所省级公共图书馆和39所985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进行调研,分析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高校图书馆成熟的学科馆员制度,提出大数据时代公共图书馆推进学科馆员制度的策略。
大数据时代 公共图书馆 学科馆员制度
1.1 大数据的特征
大数据(big data)是指数量巨大、结构发杂、类型众多的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大数据有Variety、Veracity、Velocity、Volume等特点[1],其中Variety指丰富的数据类型及来源,在分析大数据时,要进行结构化及半结构化的处理或者原始数据化的处理[2]。Veracity是指分析并过滤资料有偏差、伪造、异常的部分,防止Dirty data损害到资料系统的完整性与正确性,进而影响决策。Velocity指数据周转的一般速度,数据的时效性一旦错过,可能就不具任何价值,在金融交易领域尤其明显。Volume指数据的容量、规模很大。
在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资源也将具有大数据的特点。公共图书馆需要充分依托大数据技术,掌握大数据的特征与优势,探索如何为用户创新研究、科学研究提供所需的数据和知识,这是大数据环境下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1.2 学科馆员的来源与定义
学科馆员制度最初源于美国,美国图书馆以学科分布来划分馆藏,根据学科进行馆藏建设[3]。1950年,在美国的林肯大学首先实行分馆制,每个分馆的馆藏建设由专人负责。学科馆员以学科为对象对口服务的模式就是学科馆员制度的雏形。此后,在美国综合型大学图书馆中开始普遍设立学科馆员制度。在我国,学科馆员制度起始于清华大学。之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多个高校图书馆均开始设立[4]。
学科馆员是指在某个学科或多个学科,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图书馆员,学科馆员比普通馆员有更高的专业素质和更强的专业技能,能为读者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
公共图书馆有别于高校图书馆,具有公益性、公共性的特点,面向社会和读者层面的不同决定着其发展方向。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信息咨询发展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相适应的服务能力、服务模式。在公共图书馆建立实行学科馆员制度是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最好补充。因此,笔者对国内30所省级公共图书馆和39所985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进行调研,得出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和部分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和学科化服务的现状。调研时间是2016年1月,方法是访问相应图书馆的官方网站,如果网站打不开,通过邮件或电话进行补充。
通过笔者调研得出:①目前全国30所省级公共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或开展学科服务的只有5所,分别是辽宁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浙江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其余25家公共图书馆没有开展这项服务。说明学科馆员制度在公共图书馆并没有广泛开展,现属于探索尝试阶段。通过浏览这5家图书馆发现,在本馆网站的参考咨询服务栏下都设有学科馆员或者学科服务。比如,辽宁省图书馆有专家导航、专家列表。在联合参考咨询服务下,有13名各个专业的学科专家介绍,包括姓名、所属学科、联系电话、邮箱地址等。②对39 所985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进行调研,得出33家985高校开展了学科馆员服务,占总数的84.62%。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33所985高校图书馆都制定了详实、健全的学科馆员制度,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学科化服务,说明在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已经达到了普及的程度。进入相应的图书馆网站首页上能看到学科馆员服务标识,点击进入能看到健全的学科馆员制度和每个学科馆员负责的院系,以及该学科馆员的个人简介、照片、联系方式和职责等。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我国公共图书馆在学科化服务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如下问题:①学科馆员制度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对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重要性缺乏清楚的认识和开阔的视角,许多公共图书馆都没有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少数虽然实施了学科馆员制度、开展了学科化服务,但大多敷衍了事、做表面文章,服务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5]。②领导重视程度低。目前公共图书馆由于领导重视程度低,缺乏对学科馆员的系统管理、培训、绩效考核等,也没有开展学科馆员的监督、指导工作。另外,没有权威机构对学科馆员进行资质要求和测评。③学科馆员的专业素质不高。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大部分是由参考咨询部的馆员兼任,由于他们专职的工作需要占据大量时间和精力,以及自身业务水平的影响,很难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④学科服务理念落后。目前,多数图书馆学科馆员了解科研机构、高校及研究学者的信息需求的主动性较差,无法架设起用户与图书馆之间学科服务的桥梁。大数据时代,构建互动式的学科服务平台至关重要。
根据笔者调研结果分析得出,目前,在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已经比较成熟。而在公共图书馆,实行学科馆员制度则还处于起步阶段[6]。对于公共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必须清楚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区别,并根据这些区别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3.1 服务对象的不同
高校图书馆因为不对外开放,所以其服务的对象,主要针对高校的老师、学生以及工作人员。他们的需求大多是学科专业知识,由于学生、教职员工学习和生活地点相对集中,因此,学科馆员方便与服务对象建立联系,开展学科服务。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的信息素养本身较高,需求信息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和前沿性。而公共图书馆由于其公益性的特点,其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大众,不论身份、地位、年龄、尊卑,从踏入图书馆大门就要得到均等的服务。公共图书馆采购文献资源时,要考虑社会大众的需求,还要考虑青少年儿童、盲人等特殊群体对各类专业文献资源的需求[7]。因为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的普遍性、不确定性,需对学科馆员进行科学性和针对性的设置,以提升服务质量[8]。
3.2 服务内容的不同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服务内容主要是所负责学科的院系、专业方面。根据笔者调研,在已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985高校图书馆中,基本都是以本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和学科延伸方向作为学科馆员设立的依据,学科馆员制度成为高校图书馆应对教学科研定向、专业化服务的新型服务形式[9]。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应面向全社会,范围广泛,用户的知识需求又相互交织影响,包括求知性阅读、消遣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因此,公共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必须根据用户需求的具体状况而定,不能盲目仿效。
大数据时代,公共图书馆居于以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的过程中,信息的筛选、加工、传播及应用,成为公共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建设、科研及广大读者服务的重心[10]。公共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是服务延续、服务优化的理想载体。
4.1 实施学科馆员选拔机制
对学科馆员进行选拔和培养可以采用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才引进机制。首先,根据学科馆员岗位设置的要求和本馆重点服务对象的需求,在全馆范围内选拔具有学科背景、精通业务且工作能力强的同志作为学科馆员人选,对学科馆员人选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将具有优秀的职业道德、丰厚的学科知识背景、较好的信息检索能力、坚实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优秀馆员聘任为学科馆员[11]。同时,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引进具备其他学科背景的硕士或者兼有图书情报专业的双学位人才担当学科馆员。
4.2 健全学科馆员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学科馆员的工作保障制度。学科馆员制度扩展了公共图书馆特性化、个性化服务。目前还没有出台规范学科馆员的政策性文件。本馆领导的足够重视以及各个部门的配合支持是保障学科馆员开展工作的关键。其次,建立学科馆员考核制度。注重考核学科馆员的工作绩效,馆员的任职将与考核的结果密切相关。学科馆员的考核应构建双向考核制度,即接受图书馆和用户两方面的考核,用户的满意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科馆员的工作业绩[11]。再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学科馆员服务工作的质量,除了提高学科馆员本身的业务水平外,很关键的一点是要激发学科馆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机制应该依据工作业绩,采用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并重的办法,以激发、带动学科馆员做好学科服务[12]。给学科馆员提供个人成长机会,比如中短期培训、学术交流、科研奖励、精神鼓励以及多样性的发展目标等。
4.3 规定学科馆员素养要求
学科馆员是高水平的服务人员,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代表着图书馆的形象,用户对学科馆员服务的满意度决定了他们对图书馆的评价,因此学科馆员需具备良好的素养。一般而言,学科馆员应具备两个方面的素养,即专业素养和个人素养。①专业素养应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应该懂得文献的釆购、分类、编目以及掌握馆藏文献的位置、布局等相关知识,了解图书馆的工作流程。其次,应该具有较好的信息检索、处理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体来说,应具备对情报的分析、研究能力以及对信息的搜集、处理、评估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学科馆员是文献信息的行家,只有具备了较好的信息能力、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才能为学术、科研提供特定、有用的文献信息。最后,应该具有深厚的学科素养、专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较高专业外语水平。②个人素养。学科馆员要热爱本职工作、对学科有持续的钻研心和兴趣,更有创新的能力。学科馆员需具备较好的交流、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学科馆员要有团队合作意识,将学科馆员的力量融入到学科团队的合作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4.4 规范学科馆员工作内容
大数据时代,公共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职责应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学科馆藏资源建设。学科馆员应该建设与发展所对应学科的馆藏资源,这是学科馆员最重要的职责之一,也是整个学科馆员制度能否立见成效的关键所在。学科馆藏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完善学科馆藏发展;掌握学科发展方向和用户需求,做好学科图书、期刊、电子资源的采选计划;负责学科文献的架位布局;与书商建立良好关系,评估书商的服务;掌握馆藏学科文献的使用情况等[13]。②参考咨询服务。在公共图书馆,学科馆员一般都承担参考咨询服务工作,而且通常是与学科相关的深度咨询服务。包括用户的邮件咨询、网上学科虚拟咨询,网上咨询台的相关学科研究方面的咨询,以及与用户面对面的深度学科研究咨询等[14]。③编制学科研究指南和学科研究报告。学科馆员编制的学科研究指南是为相关学科用户提供研究资料,针对本馆馆藏纸质资源、电子资源和网上第三方资源等,内容包括比较宏观的、涵盖整个学科的研究指南,也包括比较微观的、该学科中某一研究专题的研究指南[14]。学科馆员还要制定学科发展研究计划,学科馆员通过对学科文献信息的追踪和研究,掌握学科发展的现状、热点和难点问题,编写学科的发展研究报告。④调研分析专业用户,建立联络机制。学科馆员服务的对象以科研机构或者特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为主,调研分析用户的信息需求来准确把握他们的需求特点,包括研究用户的研究方向、工作内容、信息需求及关注的热点、重点问题等。在与用户建立联络后,学科馆员必须与专业用户进行交流、沟通,培养互信,建立联络机制,准确掌握他们的研究特点,亲自参与到用户的研究工作中。⑤参与实际的科研工作,进行用户素养教育。学科馆员建立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的机制,能参与到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实际科研中,为研究人员提供学科化知识服务。同时,进行用户信息素养教育。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当前我们创新发展并获得终身教育的基础,信息素养教育也成为图书馆用户教育的核心。用户教育由学科馆员来承担,走进高校和科研机构,开设学科专业资源的培训。
4.5 建设公共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学科服务团队建设逐步引起了越来越多公共图书馆的重视,建设规模也日益扩大,但是总体而言仍处于发展初期。在大数据时代,公共图书馆需要注重学科服务团队的建设,以满足读者高质量的信息服务要求。首先,图书馆应该建设以专职学科馆员为主和兼职学科馆员为辅的学科服务团队。专职学科馆员必须具备较高的学科背景和知识水平、一定的专业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专职学科馆员提供的是深层次的学科服务,直接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联系,负责用户的课题查询、资料汇编、文献传递、科技查新和辅导培训[15]。还应设立兼职学科馆员,需要聘请一些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科研团队骨干、重点项目负责人担任兼职学科馆员,他们是自身学科领域的专家,在深入的学科咨询服务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其次,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学科团队的专职馆员和兼职馆员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对专职学科馆员采用岗位提升、职称优先、调研学习等多方面优惠政策作为主要的激励方式。而兼职学科馆员来自馆外,与图书馆是合作关系,对他们可采用发放聘书、授予荣誉等激励方式。再次,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建立科学、高效的评估体系包括对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效果的综合评估。学科服务团队的绩效评估体系主要包括团队的协作水平、用户人数、学科信息咨询量、用户满意度、用户信息素养提升度等,进行综合评估考察这些指标后,得出较为真实、客观的评价结果。最后,开展馆际协作。大数据时代,公共图书馆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对数据的来源、分析、加工、处理以及软硬件设施等都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在资金、人员、技术不足的条件下,公共图书馆可以与技术实力强的公共图书馆或高校图书馆开展馆际合作,也可以与专业化的情报信息机构建立合作,提升知识化服务的效率[16]。借助大数据时代下开展跨领域、跨行业的合作,进行协作创新、互助发展,是大数据时代学科团队服务的最佳途径。
在大数据环境下,“快速、准确”的信息和知识服务成为用户的迫切需求,公共图书馆应顺应时代要求,把握主动性和创造性,借鉴学科馆员制度在高校图书馆实施的成功经验,进行恰当的弘扬与发展,创建适合公共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
[1]中国大数据[EB/OL].[2014-02-26].http://www.thebigdata. cn/YeJieDongTai/8470.htm l.
[2]苏新宁.大数据时代数字图书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11):4-12.
[3]李杭.公共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建设——“私人定制”的图书馆特色向导馆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2):77-79.
[4]刘亚亚.学科馆员职能演变研究[J].情报探索,2015(7):113-118.
[5]王育菁.高校学科服务中的学科馆员培养[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9):91-93.
[6]杨军.公共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探讨[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2(3):97-99.
[7]刘孝容.学科化知识服务在公共图书馆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公共图书馆,2013(4):18-22.
[8]吴锦荣.Web 2.0环境下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研究[J].情报探索,2015(7):107-112.
[9]王晓清,孙海英,莫薇.高校图书馆新型服务模式下的学科馆员制度现状分析——以佳木斯大学图书馆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2):31-33.
[10]陈楠,胡晓梅.公共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馆学刊,2011(9):68-70.
[11]杨衡,等.地方高校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研究——以广东高校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5(2):23-26.
[12]何立芳.MOOC背景下的学科服务探讨[J].图书馆杂志,2015(3):53-59.
[13]万文娟.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建设问题与策略分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2):63-69.
[14]陈洁.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研究[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101-104.
[15]王红芳,姜功恒,张凯兵.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学科服务的SWOT分析与服务策略[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10):180-183.
[16]贾利平.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1):78-80.
陈 楠 硕士,馆员。研究方向: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学科化服务。
G252
2016-03-31;责编:王天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