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5年《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发文评述

2016-02-13 20:03魏民季巍巍蔡德英崔蒙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700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情报学图书馆学学术期刊

魏民,季巍巍,蔡德英,崔蒙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



2013-2015年《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发文评述

魏民,季巍巍,蔡德英,崔蒙*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

摘要:对《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3-2015年发表的223篇文章按栏目进行分类,撷其精华进行评述。本刊的5个栏目为专题论坛、中医药信息研究、图书馆学研究、中医教育、综述,分别发表文章18、73、102、20、10篇。前2个栏目以报道中医药信息学的学科建设、中医药信息标准及信息技术、数据挖掘、文献分析、医院信息化及情报研究为主;图书馆学研究报道了资源建设、知识服务、新技术与图书馆服务的融合、古籍研究及书评。通过对本刊发文情况进行总结,揭示中医药信息学、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及相关学科研究理论创新与最新实践进展。我国中医药图书情报领域的发展进入转型期,我刊应尽快适应数字知识时代,深化图书情报服务内容。

关键词:《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学术期刊;中医药信息学;图书馆学;情报学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6)01-0001-08

【引文格式】魏民,季巍巍,蔡德英,等.2013-2015年《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发文评述[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6,40(1):1-8.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6.01.001

第一作者:魏民,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医药信息学及中

医药期刊编辑。E-mail: weim@mail.cintcm.ac.cn

在2016年新春到来之际,《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真诚地感谢专家、作者、读者在过去3年里对我们的关注、支持和帮助!3年的时间,《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以严谨的态度、质朴的文风,赢得了作者的信赖和学界的接纳,我们坚实地迈出了实现自己学术理想的新一步。

中医药理论源远流长,中医药古籍汗牛充栋,中医药信息学方兴未艾。在中医药信息学应用科学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中医临床信息学、中药信息学、中医药图书馆学、中医药情报学等[1]。我国现有中医药类期刊100多种,却没有中医药图书情报领域的专刊。为了填补这一空白,2013年4月,《中国医学文摘-中医》从第2期开始更名为《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截至2015年底,共发表文章223篇。为了揭示中医药信息学、图书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明确本刊报道方向,梳理办刊思路,我们对本刊的发文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创刊伊始,本刊未设立栏目。到2015年,通过对来稿的统计,围绕杂志的报道方向,增加了栏目设置,给作者指明投稿方向的同时,更希望达到不断提高杂志学术水平和办刊能力的目标。根据文章内容,我们将2013-2014年发表的文章也按照栏目进行了分类。

1 开设专题论坛,探寻学术前沿

设置“专题论坛”栏目,是为了将中医药图书情报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未来发展方向等及时进行报道,使本领域研究者针对新形势、新变化及图书情报机构面临的新使命、新问题进行研究,以推动学科发展。

3年间,“专题论坛”栏目共发表文章18篇,内容涉及中医药信息学、对中医的认识、大数据平台建设、古籍数字化、健康管理类应用软件的现状分析等。以专家的视角,对大数据时代下的中医进行解读。崔蒙研究员在《中医药信息学在应用科学领域研究进展》中提出,“在中医药信息学研究中,应用科学研究是比较活跃的领域,主要包括在中医临床信息学、中药信息学、中医药图书馆学、中医药情报学等领域中开展的研究”。该文回顾了这4个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绩,认为中医药信息的应用科学研究对整个中医药信息学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于彤等在《中医药“知识密集型”数据研究思路》中提出,“中医药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医药工作者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和科学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知识和经验的系统总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因此被称为 ‘知识密集型’数据”。该文分析了中医药“知识密集型”数据的内涵和特点,讨论了中医药“知识密集型”数据处理方法学研究的思路。于彤等还在《论中医药语义网的智能应用》中提出,语义网将是一个全球共享的智能信息空间,能实现各种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支持机器推理、知识发现和智能问答等各种智能应用。该文旨在探讨在中医药领域中构建语义网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模拟中医思维的过程,挖掘中医医案中的知识,构建中医临床智能系统,从而支持中医科学研究和临床决策。3篇文章从数据、网络、应用科学领域对中医药信息进行了解读。

赵东升研究员与范炜玮博士撰写的《大数据处理平台Spark及其生物医学应用》,指出“随着生命科学和医疗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生物医学数据出现了爆炸式增长趋势,其处理面临数据量大、维度关系复杂和交互式响应要求高等问题。传统的数据库以及Hadoop框架在处理生物医学大数据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Spark是一个新兴的基于内存计算的开源大数据平台,具有丰富的编程接口、通用的处理框架和多元化的运行模式”。该文介绍了Spark的关键技术和特性,以及不同来源生物医学大数据特点和成功案例,表明Spark在生物医学大数据处理中的适用性和潜在优势。这对中医药信息领域大数据平台的研究是很好的借鉴。

程新教授发表《中医药古籍数字化若干原则思考》,提出“中医药古籍具有学术和历史文化的双重价值,数字化是保存、整理和利用中医药古籍的有效方法”。近年来,中医药发展受到高度重视,而中医药古籍数字化却进入了发展缓慢的瓶颈期,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主要问题即是中医药古籍数字化原则问题。他在文中论述了中医药古籍数字化应遵从的9个原则: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统一规划与分步实施、共建共享、标准化、可持续发展、保真、整理、图文对照、技术服务于内容。

伴随着移动浪潮的来临,国内移动医疗第三方应用软件(APP)如雨后春笋迅猛增长,医疗健康领域正在发生一场跨界革命。张子豪和章红英教授在《健康管理类应用软件国内外现状与前景分析》中,通过分析国内外健康管理类APP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未来该类APP的设计提供参考,并对APP的方便性、实用性和安全性等改进提供建议。

2 深化中医药信息研究,引领学科建设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因为大数据与中医理念的重合性,使中医学得到更大的认可,也使中医药信息学成为推动中医药学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动力。本刊“中医药信息研究”栏目共发表73篇文章,包涵学科建设、信息标准、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数据挖掘、情报分析与研究、医院信息化管理6个方向,力求全面展示中医药信息研究在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

2.1 学科建设

余三红撰写《浅论中医药信息学》,提出中医药信息学的建立是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介绍了中医药信息学的建立基础、定义、基本框架及主要研究方向,并对中医药信息学的发展提出展望。吴朝晖教授在《知识服务:大数据时代下的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趋势》一文中,介绍了语义网、云计算、物联网、跨界服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现有中医药信息化的现状,指出了中医药信息化工作将从以网格技术、搜索引擎为基础的信息共享转向基于云平台、大数据的跨界中医药知识服务的发展趋势,并例举了中医药知识服务的实践。

崔蒙研究员在《“大数据”时代与中医药“知识密集型”数据》中指出,“大数据”时代,中医药学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提出了中医药“全数据”“知识密集型”数据的概念和特征,并对这些概念及其作用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中医药学在“大数据”时代发展的基本思路,即针对中医药数据的特点,基于“大数据”理念,利用“大数据”相应技术和基于本体的中医药学语言系统来处理中医的“全数据”,从中发现和预测中医药在防治疾病过程中的隐性关联知识,将会突破当今中医药面临的科研困境。潘文教授在《大数据时代中医药信息的应用》中,通过对大数据背景下中医药领域的中医药信息进行分析,确定中医药信息在中医药诊疗和科研中的作用、在中医医疗机构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在公共卫生研究机构中的作用,认识到大数据的中医药信息在未来中医药发展中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大数据时代刚刚到来,尤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才刚刚起步,要把握住这次机会,让中医药行业迎来崛起的良机。

沈杰等在《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指出,信息化是中医药向高效、科学方向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阐述医疗信息化、资源数字化、学术交流虚拟化,明确信息化于中医药发展的意义。为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信息化,针对中医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措施,包括强化信息检索功能、深入规范中医药信息标准、加强中医药信息学科建设等。

2.2 信息标准

贾李蓉等发表的《术语、其他语言与内容资源技术委员会(ISO/TC37)标准研究现状》调研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术语、其他语言与内容资源技术委员会”(ISO/TC37)的研究范围与组织架构,并对ISO/TC37各分技术委员会的研究内容和研制的具体标准做了介绍,为术语及语言交换标准的研究者们提供参考。田雅娟等在《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标准体系框架构建研究》中,为规范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的应用及推广,保证该技术有序、高效、快速地发展,运用文献研究法、借鉴法、专家咨询法、问卷调查法等,初步完成了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的1~3级的框架体系构建工作。并提出在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标准体系构建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及最终解决方案,对于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李敬华等《论CDISC标准与中医临床试验数据交换标准的开发》,提出在中医临床试验研究中,临床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交换越来越成为其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其流程与数据的标准化为提升中医临床试验水准的重要保障。并探讨了临床数据交换标准协会(CDISC)标准在中医临床试验研究中的应用开发。

2.3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

于彤等在《面向中医药文献的语义关系发现方法研究》中认为,从中医药文献中提取语义关系的方法,能充实中医药知识库系统,提升知识获取效率,改进知识检索效果。通过搜集中医药文献并从中找出在一起频繁出现的词对,基于中医药学语言系统判断语义关系的性质,再将所发现的语义关系交由领域专家进行检验。该方法向中医药领域专家提供了从文本中发现语义关系的新颖技术手段。

现代医学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为循证医学的发展提供实时、可靠的知识服务。近年来,在互联网上出现了Clinical Evidence、DynaMed、Essential Evidence Plus、MD Consult、UpToDate等一系列网站,它们利用数字图书馆所积累的海量数字资源,面向广大医师提供综合性的知识服务。医生和患者可以使用这些系统,根据自身需要和所关注的主题选择合适的知识服务,进而找到现有的最佳证据。基于循证医学的知识服务平台在国际上得到了医学工作者的广泛欢迎,成为临床决策中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于彤等在《面向循证医学的知识服务平台概述》中,介绍了国际上最流行的知识服务平台,分析它们的业务功能和技术特点,讨论它们在临床决策中发挥的作用。

成福春等《中医术语集制定过程中关系的提炼及中医术语服务平台构建探讨》《SNOMED编码校验位算法解析及其对中医术语编码的意义》《基于SNOMED术语编码两节点之间多路径算法的实现及其对中医术语编码的意义》,谢松等《基于VB与MATLAB混合编程的数据可视化与数据挖掘软件的研究》,赵立春等《浅析云计算在医疗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保丽娟等《云南民族医药文献元数据方案设计探讨》,肖芬芬等《中药量子信息素材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从技术角度探讨术语编码、术语服务平台、元数据方案的建设,以及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4 数据挖掘

在海量信息中提取出有用的、系统的信息,为临床、科研、教学服务,也是中医药信息学要实现的目标。

江建忠等《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缺血性卒中组方用药分析》《基于PubMed数据库近十年国外针灸治疗偏头痛文献计量分析》,康晨等《基于知识发现的催乳方剂及中药配伍规律挖掘》,雷蕾等《中医治疗失眠处方数据挖掘研究》,崔树娜等《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白细胞减少症方药规律分析》,杨阳等《664例崩漏医案信息挖掘结果与传统知识比较研究》,基于临床使用的大量方剂,提取出有效的、常用的治疗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用药参考。

另有若干篇是探讨中医理论的文章,如刘景亮等《基于数据挖掘的利水功效中药药性与有效成分关联规律研究》、龚友兰等《2002-2012年玄参药学研究文献计量分析》、许吉等《基于〈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的汗法计量研究》等;关于中医数据库建设方面的文章,如聂佳等《巴蜀中医药古籍医案数据挖掘系统构建及应用》、窦学俊等《当代山东中医经方医案资源系统建设探讨、吴磊等《中医方剂数据库文本挖掘数据预处理的尝试》等,从数据库建设、数据挖掘、数据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2.5 情报分析与研究

情报是指被传递的知识或事实,是知识的再激活,是运用一定的媒体(载体),越过空间和时间传递给特定用户,解决科研、生产中的具体问题所需要的特定知识和信息。近年来,我国的情报学研究正日益走向泛化、技术化与多元化。

贺淑萍等在《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数和发病率的变化过程及发展趋势》中指出,近年及未来一个时期,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数(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在甲乙类传染病中位居前列;乙型肝炎的发病数(率)虽然呈现下降趋势,但仍占病毒性肝炎的相当大比例;丙型肝炎发病数(率)11年里增长了近10倍,近年来增长速度有所减缓;甲型肝炎和未分型肝炎发病数(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戊型肝炎发病数(率)仍维持在较低水平。我国对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除对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仍需高度关注外,应进一步加强对丙型肝炎的防治。对人民群众关心的健康问题追踪报道,为决策者提供建议。

张逸雯等《陕西省兴平市中医药传统知识调查报告》、姜威等《广西、重庆、陕西三省市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及人员现状调查与分析》、杨海丰等《湖北省中医资源与服务综合评估与思考》对我国中医药传统知识、健康服务、服务机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认为应满足现实需求,应对未来发展趋势,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传播力度,提高群众对中医药疗法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完善健康服务,继续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中医药资源建设,健全与创新基层中医药人员激励措施,鼓励符合要求的人员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移动医疗、突发事件监测和舆情分析是近年来业界研究的重点,也获得了多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张铖等发表《肾脏病移动医疗应用软件建设需求分析》,认为多数患者希望通过APP协助实现自我管理,肾脏病专科APP在慢性肾脏病患者群体中有较高需求。

近几年,网络舆情持续受到关注。赵阳等发表《中医药网络舆情监测的重要性探讨》,通过概述历史上和当代发生的中医药领域舆情危机及网络环境发展新态势,阐述中医药舆情对中医药发展的影响,说明认真看待中医药网络舆情安全、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重要性。以中医药立法相关网络舆情监测为例,显示出民众具有利用网络建言献策、参与中医药事业公共决策的热情,其专业性和切合实际的诉求是值得中医药管理者认真审度和研判的。

2.6 医院信息化管理

医院信息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医院各部门应同步进行信息化建设,包括名医经验传承、电子病历、药房及中药饮片管理等。依托“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周霞继等《基于临床病历数据化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方法学研究》,形成了一套基于现代化技术开展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方法。万迪《基层医院中药饮片质量监管对策研究》、陈佳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在中药饮片管理中的应用》《医院药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规范化建议》对药房及中药饮片的信息化管理进行了探讨。

3 加强图书馆学研究,助力实践创新

作为中医药领域唯一的图书情报类期刊,本栏目共发表论文102篇,涉及图书馆领域的各个方面,现从知识服务、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古籍研究、文献研究5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知识服务

在数字网络环境下,中医药图书馆正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创新服务模式,信息服务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知识化、个性化等方向发展,信息服务方式及模式呈现出参考咨询网络化、知识服务学科化、图书馆服务移动化、文献信息数字化、信息整合服务可视化的发展趋势。孟凡红等《中医药图书馆信息服务现状及发展趋势》从信息服务条件、数字化资源、服务内容、服务方式4个方面概述了中医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现状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郑红月等《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变革探析》,杨军辉等《浅谈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尚文玲等《论数字时代中医药图书馆学科化服务营销策略》,林绿萍《我国图书馆大流通服务研究述评》,周同《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对图书馆基础服务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李慧芳《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开放科学数据服务》,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图书馆在信息化时代的知识服务。

图书馆嵌入式知识服务主要是指图书馆通过各种途径和技术手段,将图书馆员以及图书馆各种资源融入到用户教学环境、学习环境和科研过程,提供全程式知识服务的一种信息服务模式。李杨等《嵌入科研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实践与启示》中提出3点建议,重视学科馆员与科研团队之间的交流,加强对用户需求的研究;完善学科馆员人员队伍结构,设置学科馆员激励机制;嵌入科研的学科服务开展应该由浅入深,体现服务的增值性。针对知识服务,图书馆人做出了很多有益探讨,如朱学梅《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嵌入式用户教育》,向陈等《论阅读疗法的推广与普及》,温丽君《网络环境下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导读服务》,梁洁敏《把握读者需求 完善医院图书馆读者服务》,李丽楠等《高校图书馆服务评鉴:以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例》,李春霞《面向用户个性化阅读需求的书目推荐服务研究》,针对知识推广、嵌入式教育、读者服务等工作进行了探讨。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阵地,一直被学者们所关注。国内中医药院校图书馆之间的合作起步于20世纪初,经过不断探索和发展,建立了合作组织并逐步壮大、成熟。刘树春《高校中医药图书信息协作组织的创建及工作探索》论述了国内高校中医药图书馆的核心协作组织——图书信息工作委员会的创建和发展历程,从组织的构想、初创、探索、发展、壮大,直至实现中医药专业学术组织的规范管理。文章回顾总结了从2004年起成功开展的协作与学术交流会议的历史过程。杨军辉等《高等医科大学图书馆的SWOT分析及其创新对策》从图书馆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等4个角度对图书馆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可持续性发展的创新对策。医院图书馆是为临床医、教、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医院的信息中心。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以及形式与载体的多样性,对医院图书馆提出了更高要求。张静薇等《图书馆在综合性医院发展中的作用》指出,图书馆馆员要改变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加强服务工作,改变服务方式,积极开展情报调研活动,为临床医、教、研更好地服务,使图书馆在医院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3.2 数字图书馆

随着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数字图书馆具有的资源丰富、使用简便、网络共享等特点,使其越来越受到用户的欢迎。科学技术的进步迎来了云时代,以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虚拟化和网络计算等处理方式为特点的云计算在互联网上实现,为数字图书馆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杨茜《云计算背景下数字图书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办法》通过分析云计算的内涵和当前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云计算背景下相应的解决方法。李永钢《简易信息聚合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应用研究》从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平台构建及知识服务模式实现2个方面,对简易信息聚合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在数字化时代,图书馆面对新环境的挑战也是学者们所关注问题。如针对高校图书馆纸本文献资源建设存在采访质量不高、文献利用率低、忽视文献质量评价等问题,温丽君《论数字化时代高校图书馆纸本文献资源建设》提出应当借鉴读者决策采购模式,加强学科馆藏建设,开展文献资源质量评价,合理配置纸本文献与电子资源,使高校图书馆纸本文献资源的建设质量得以提高。陈菁菁在《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编目工作》一文中以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例,探索高校图书馆自身变革的方向,以及对编目工作的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创新的必要性,对网络环境的变化下的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社会化发展新模式的开展继续研究。彭中云《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对策略》阐述了在慕课背景下图书馆面临的挑战,提出在该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举措。

新媒体具有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到达、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特点,被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同时也给图书馆发展提供了新契机。面对发展迅速、传播形态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图书馆界应创新服务理念,积极利用新媒体拓展及完善图书馆服务体系,促进图书馆的持续发展。孟凡红等《图书馆新媒体的应用概况及研究进展》,简述了新媒体的概念及其种类,重点概述新媒体在国内外图书馆的应用实践,分析了国内图书馆界有关新媒体应用的学术研究进展,新媒体应用于图书馆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得以拓展,对新媒体在图书馆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思考与展望。马桂平等《管理工具在搭建医院图书馆微信服务平台中的应用》使用甘特图、鱼骨图、趋势图等管理工具,分析、构想、搭建医院图书馆微信服务平台,并分析其中的不足和解决方案,整合提炼泛在图书馆知识创新服务方式。牛玉兰等《医院图书馆OA系统管理的应用及对策》对医院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 OA)系统管理程序设计情况,从中总结出医院图书馆OA系统建设需注意改进的问题。

3.3 资源建设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纸质文献资源和电子出版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资源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共享化发展。既要重视纸质资源的重要性,又要加大电子资源的收藏比重,并能做到文献资源的深层次整合。

图书馆馆藏是图书馆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满足读者需求的根本保证。徐小滨等《高校图书馆特藏室建设实践与探讨: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例》总结了图书馆特藏室建设实践经验。翟文敏《合理构建馆藏资源 传承中医文化》,通过合理构建馆藏结构,吸纳古代哲学、宗教、科学、技术等文化成分,促进中医文化的传播。在互联网浪潮下,出版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数字化图书、开放获取、按需出版以及个人出版将显现出其特定优势。陈莉《新型出版模式下的图书馆馆藏建设》指出,我国图书馆应根据自身情况建设馆藏资源,满足读者信息需求。对馆藏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可全面掌握图书馆馆藏建设情况。

为了做好图书馆资源建设工作,杜友桃等从图书采访角度进行了研究,《图书馆文献采访中读者荐购工作探讨》一文指出,图书馆开展读者荐购工作,引导读者参与文献采访,是提高馆藏文献针对性、提高图书馆馆藏质量的重要手段。陈雪梅等《图书馆建设在高校科研能力提升中的作用与对策》就图书资源对科研工作全过程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并提出加强图书馆建设的途径,使图书资源工作成为科研不可或缺的帮手。

高校图书馆书库作为图书馆重要的窗口部门,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经岷等《高校图书馆开放式书库管理工作探讨》从阅读环境营造、资源布局调整、读者文明阅读行为引导、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入手对提高其管理服务水平进行了探讨。周杰《高校图书馆“大流通”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认为,“大流通”服务模式集收藏、外借、阅览、自习于一体,方便了读者,提高了高校图书馆利用率,但同时也存在着问题。文章结合工作实践,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在“大流通”服务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大流通”服务模式的对策。

3.4 古籍研究

近些年来,对于抄本中医药古籍的文献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的研究工作有所进步,史宝友等《谈抄本中医药古籍的欣赏与修复》指出,古籍修复工作者应在加强中医药古籍修复工作实践的同时,重视其美学价值,以充实修复内涵。韩赫宇、史宝友等《论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从古籍修复角度分析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强调中医药古籍修复的理念及其重要意义。对中医药古籍修复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人才队伍建设作深入思考并提出积极建议。

王琨《明代医家芮经墓志铭考释》在墓志铭考释的基础上,对芮经遵奉《内经》《难经》之旨,精通脉理,强调八纲辨证,重视脉诊等医学思想进行了阐述。张弦等《地方志中中医药文献信息的价值及利用研究》,以贵州省地方志为例,对其中的中医药文献进行辑录、分析及整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贵州地方志中医药文献数据库。

中医古籍存世数量巨大,其中不乏珍稀版本,目前主要收藏于中医专业图书馆。朱毓梅《论馆藏中医古籍的现状、保护与利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医古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充分探讨了古籍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对古籍进行再生性保护,构建中医古籍数据管理与共享体系,可在更好保护中医古籍的基础之上实现其有效利用。

数字化进程加快,古籍数字化建设却相对缓慢,李玖蔚在《古籍数字化过程中汉字处理对策研究》中提出,古籍数字化是解决古籍保护与利用之间矛盾的有效手段。文章概述了国内外古籍数字化过程中汉字字库的研究情况,并以庐陵文化古籍文献数字化实践为基础,从输入法的选择、偏僻字的录入技巧、自造古字等方面,探讨了图书馆在古籍数字化过程中面临的汉字字库不足问题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并提出汉字处理过程中需注意的若干问题,以期对从事古籍数字化的同仁有所启发和帮助。高晶晶《中医古籍数字化生僻字的处理》就目前普遍存在缺字的现象,分析了原因并给出了解决方案。

3.5 文献研究

中医药知识源远流长,文献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全面搜集相关文献资料,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便可以对一定时期内某个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系统阐述。

李如辉等《〈黄帝内经〉的阅读理论》,李兰等《〈针灸甲乙经〉为中国现存最早类书初探》,张宝文《简析〈折肱漫录〉“品药”之特点》,刘虹等《孤本〈性原广嗣〉与西学之影响》,王英《〈宋氏女科撮要〉版本及学术思想探要》,程茜《〈雷公炮制药性解〉导读》,黄辉《〈世医得效方〉导读》,付书文、牛亚华的《〈三三医报〉研究》,李伟霞的《中国古代瘟疫史研究新进展——〈宋代瘟疫的流行与防治〉》评介,杜宇琼等《基于清代温病学著作的络病理论探讨》,杨威等《〈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五运六气要旨之探讨》,弓明燕等《〈皕宋楼藏书志•医家类〉初探》,陈清莲《〈在园杂志〉医事资料整理》,余瀛鳌研究员和李哲等《〈医林改错〉方剂归“经”经络理论认识及中医传承发展的思考》,张晓红《刘赤选教授〈温病知要〉手稿述略》,从医籍为出发点,提出个人观点,总结文献所记载的特点,整理评介资料,对重要学术思想进行阐释,发表了独特见解,充分利用了中医药文献。

宋白杨和柳长华教授《〈经效产宝〉考证》,田艳霞《〈医林一致〉作者考》,杨杏林《〈内经博议〉考》,夏循礼《艾灸起源考证》,王树鹏等《论〈罗氏会约医镜〉的版本流传与学术思想》,从古籍考证及版本角度对书籍进行分析,进一步推动了古代文献的现代研究步伐。

万芳《关于民国中医医籍研究的思考》,陈婷、胡成湘《民国时期〈北平医药月刊〉研究》,毕丽娟等《近代上海中西医汇通运动的发展及其意义》,吴娅娜等《近代湖南医籍收藏家唐成之》,魏晓光等《伪满文献研究进展》,向陈等《论湖湘医籍及其研究现状》,蔡鸿新的《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与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徐小滨等《20世纪80年代校内印刷本的收集与整理——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对民国后中医药的发展以及地方中医药进行了研究。

4 大胆改革教学,加强中医教育

本栏目共发表文章20篇,对我国目前中医药高校教学方法及教材改革等提出建议,探讨高校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关于中医药期刊改革及编辑如何在新时期下跟上时代步伐亦有讨论。

刘军凤等在《中医药信息学理论课教学法研究》中提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国内中医药院校属于新开设的专业,中医药信息学是其主要专业基础理论课之一。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医药信息学知识,根据该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特点,从教学内容的组织、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用实际成果阐释中医药信息学理论体系以及该课程的学习方法等方面对中医药信息学理论课教学方法进行讨论。刘树春《论中医药院校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温静等《中医药院校图文信息中心对于优化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探讨》,同样讨论了中医药院校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方法。

李培硕等《中药专业知识嵌入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探索与实践》、陈婷《中医文献学基础课程第二课堂研究与实践》以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来阐述教学方式的改革。李培硕等提出,在给中药学专业学生讲授《中医药文献检索》课的过程中,嵌入《中药化学》和《中药炮制学》中具有代表性的高频词,并结合专家选词,将中药学专业知识贯穿在文献检索课教学、实践全过程中。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提高了文献检索课的授课效果,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另外,在给学生讲授古籍时,由于生僻字较多,语言习惯与现代不同,学生理解上容易遇到问题,窦学俊在《中医古籍电子教材的开发》指出,当前需要进行中医古籍教材建设,电子教材是推行古籍原著教材的良好形式,认为图书馆是推广这种教材的理想场所。龙奕文等撰写《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以现代科学方法保存了刘炳凡《伤寒论》教学的原始录音材料,并开发成音影图文四位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光盘和网络教学课件。

黄鑫《论民国时期中医方剂学教材的成绩及问题》、龙全江《高职院校中药材采收加工技术课程的教材建设与特色》、阚湘苓等《〈中医内科学〉中英文教材比较研究》从不同侧面对教材改革进行探讨,如中药材采收加工技术课程的设置与教材的完善,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系列教材《中医内科学》的编写等教材与新时期要求相适应,才会助力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5 开展综述述评,拓宽学术视野

综述能反映出某一主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对重点和热点领域进行归纳和总结,为研究人员提供丰富的信息,拓宽学术视野,也为今后的研究与实践指明了方向[2],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于彤等《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研究综述》中提到,中医药学语言系统(TCMLS)是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联合全国13家中医药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于2002年开始研制的大型术语系统。它是在统一医学语言系统(UMLS)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药领域的语言特点及学科体系特色,采用本体(ontology)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研制而成。经过10余年的发展,TCMLS的技术体系日趋成熟,相关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和系统化。通过回顾TCMLS的发展历程,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李钰蛟等《靶标网络与中医药研究》中指出,靶标网络是中医药领域研究多靶点、多途径的重要手段。靶标网络分析主要用来研究中药潜在的靶标以及作用机制。并通过对近年文献的分析,从复杂网络理论、分子层次、与证结合3个角度进行综述。

中医古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防病治病的智慧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漆胜兰在文章《2004-2014年中医古籍数据库建设研究进展》中,综合了11年中医古籍数据库的发展状况,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思路。

邢玉瑞教授《七情学说的发生学研究述评》、于峥等《“肝失疏泄”的现代研究进展》,以及崔蒙教授及高明月撰写的《〈千金方〉现代研究进展》,对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经典进行了综述性研究。

另外,申斌等《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概述》、关秋红等《中医药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现状研究》、崔树娜等《金雀异黄素免疫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敖慧等《附子毒性古今认识比较》则是对中医治疗某种疾病或是对某种药物的作用进行综述,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6 小结

通过对3年来《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发表文章的梳理,可以看出,中医药信息学、图书馆学及情报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研究内容非常丰富,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以综合性、多学科性和学术性体现了各领域的研究水平。2016年,本刊栏目仍保留“专题论坛”“中医药信息研究”“图书馆学研究”“综述”,“中医教育”改为“教育教学”,力求全面报道中医药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为学术期刊,努力为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建设、图书情报学研究搭建学术平台,推动创新发展。在学科理论、教育、实践和研究不断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愿与学界一道奋发努力,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崔蒙,李海燕,杨硕,等.中医药信息学应用科学领域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5,39(6):1-7.

[2] 初景利,易飞,杜杏叶,等.转型期的图书情报工作:挑战与变革——《图书情报工作》2013年发文评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 5-16,53.

·专题论坛·

Review on Articles in Chinese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uring 2013-2015

WEI Min, JI Wei-wei, CAI De-ying, CUI Meng*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classified 223 article in Chinese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Journal) during 2013-2015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olumns, and reviewed the essences of these articles. The five columns in the Journal are Special Forum, Study on TCM Information, Study on Library Science, TCM Education and Review, which included 18, 73, 102, 20 and 10 articles, respectively. The former two columns mainly covered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TCM information science, TCM information standar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ata mining, literature analysis, hospital informatization and information study; Study on Library Science covered resource construction, knowledge service, integr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library services, study on ancient books and book review. Through the conclusion of articles in the Journal, study theory innovation and the latest practical progress of TCM 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 science, informatics field and relevant disciplines would be revealed. The development of TCM library information field is getting into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so the Journal should get used to digital knowledge era and deepen the contents of 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s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Chinese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ademic journ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 science; informatics

收稿日期:(2015-12-30)

*通讯作者:崔蒙,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医药信息学。E-mail: cm@mail.cintcm.ac.cn

猜你喜欢
情报学图书馆学学术期刊
开放与融合:公安情报学进入情报学方式研究*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构建中国特色的情报学
国内图书馆情报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探索
卷首语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
寂寞与喧嚣: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现状剖析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