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词与借代——从丘迟《与陈伯之书》说起

2016-02-13 20:04
泰山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借代熟语古书

李 雄 溪

(岭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0)



藏词与借代
——从丘迟《与陈伯之书》说起

李 雄 溪

(岭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510220)

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是一篇十分成功的劝降书。论者谓是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乃中肯的评价。丘迟写作此文,有特定对象,也有明确的目的,是一篇不折不扣的应用文。选取“藏词”与“借代”两种修辞手法,讨论二者在是文所起的作用,并述这两种修辞手法的发展。

《与陈伯之书》;藏词;借代

引言

陈伯之于齐朝为江州刺史,后归附梁朝,天监元年(502) ,投降北魏。梁武帝天监四年(505)派遣其弟临川王萧宏讨伐北魏。当时丘迟为临川王记室,随军出发,奉命写信与陈伯之,希望他迷途知返,回归梁朝。 论者谓是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乃中肯的评价。《与陈伯之书》虽然是一篇骈文,但絶无南朝典型骈文只追求形式的弊病。丘迟写作此文,有特定对象,也有明确的目的,是一篇不折不扣的应用文。此文集情理于一炉,我们可以视之为一篇文学成分甚高的应用文。《与陈伯之书》所用的修辞手法非常丰富,举例来说,包括对比、夸张、白描、比喻、对偶等等,不少论文在这方面述说颇详,选取“藏词”与“借代”两种修辞手法,讨论二者在是文所起的作用,并述这两种修辞手法的发展。

一、藏词

《与陈伯之书》中有“朱鲔涉血于友于”句,意指朱鲔曾劝更始帝刘玄杀光武帝兄长一事,然此句按字面直接理解,难以读通。“友于”一词出于《尚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1](P578)篇中“朱鲔涉血于友于”即“朱鲔涉血于兄弟”。季绍德在《古汉语修辞》指出:“把古书中已出现过的一个词组割裂开来,隐没表示本意的那个词,而用上下文里其他词语来代替,这种修辞方式叫做藏词。”[2](P398)按《与陈伯之书》的例子,是隐没了“兄弟”,而以上下文里的“友于”来代替。然而,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对“藏词”的定义颇有不同:“要用的词已见于习熟的成语,便把本词藏了,单将成语别一部分用在话中来替代本词的,名叫藏词。”[2](P398)《修辞通鉴》亦谓:“藏词即要用的词是人们熟悉的成语或熟语,故意隐藏本词,用成语或熟语的部分来代替本词。”[4](P559)于此可见,藏词应用于现代汉语,包括割裂成语、熟语,也包括歇后语的使用,已不限于割裂古书的词组。这无疑扩宽了藏词的范围。

事实上,现代人行文,已很少割裂古书当中艰涩难解的句子,当然也不能排除少数的例外。《现代汉语修辞学》举了两个例子:“其一,阿Q本来也是正人,……谁知道他将到而立之年,竟被小尼姑害得飘飘然了。其二,老王年逾古稀。”[5](P175)“而立”出于《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1](P16—17)以后用“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年”表示三十岁、 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这种用法已十分习见。“古稀”出自杜甫的《曲江》诗“人生七十古来稀”,以“古稀”代七十岁,同样是惯常的用法,应该不会使人感到陌生。

我们再看看《修辞学发凡》所举的几个出于先秦古籍例子:以“友于”代“兄弟”、“贻厥”代“孙”、“周余”代“黎民”、“居诸”代“日月”、“倚伏”代“祸福”、“而立”代“三十”,[3](P246—247)相对上而言,只有最后一例较为通用,其他例子对于一般水平,或接触古籍较少的读者来说,并不容易理解。季绍德又指出“藏词”的作用有:“一,有时藏词可以使文章中词语丰富多采,有变化,避免单调、乏味。二,这种藏词用多了,使人不好懂,但我们现在了解它,是为了读懂古书,因它是一种历史现象。”[2](P403)第二点的言下之意,即指这种古汉语的修辞方法不宜多用,否则会破坏了语言的完整性,对读者了解文意造成障碍。以“藏词”为一种历史现象,意指现代人写文章并没有必要运用这种修辞手法。

我们不妨把“藏词”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的“藏词”包括歇后语、成语、熟语的割裂,仍然是现代汉语所应用的修辞手法,并不构成讯息表达的严重阻碍。至于割裂古书的狭义“藏词”,似还是少用为上。

二、借代

“借代”是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朱轮华毂”以“轮”和“毂”代“车子”,借写华丽的车子,言陈伯之仕梁时的风光;“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当中“鸣镝”为汉时匈奴发号施令的响箭, “穹庐”为游牧民族所住的帐蓬,故以“鸣镝”借代北魏君主的命令,以“穹庐”借代北魏君主,写陈伯之臣服北魏的卑躬屈膝;“将军松柏不剪” 写梁武帝宽宏赦罪,既往不咎,以“松柏”借代“祖坟”,指陈伯之的祖坟并没有被毁坏;“佩紫怀黄”当中“紫” 指“紫印绶”,“黄”指“黄金印”;“赞帷幄之谋”句中的“帷幄”指“军帐”,由此借代作掌管军事,皆写当时仕梁官员受到梁朝的重用;“驱驰毡裘之长”中的“毡裘”为外族的服饰,以此借代北魏君主。

根据季绍德《古汉语修辞》,“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同要说的人或事物有密切联系的其他事物的名称’来代替它”,[2](P39)他又把“借代”分为“旁代”和“对代”,“用本体的从属物(事物特征、标志,事物所在、所属)或附属物(事物的原料或工具)来代替事物的本体的,叫做旁代”,[2](P41)“对代就是事物相应方面的互相代替,有的是具体代抽象,有的是抽象代具体;有的是整体代部分;有是泛指代特指,有的是特指代泛指等等”。[2](P48)《与陈伯之书》中的“朱轮华毂”乃以事物的一部分代替整体,属“对代”。“鸣镝”是工具代替本体;“穹庐”、“松柏”、“佩紫怀黄” 、“帷幄”、 “毡裘”用事物特征和标志来代替本体,皆属于“旁代”。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对“借代”解释:“所说事物与其他事物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如此借代的,名叫借代辞,一切的借代辞,得随所借事物和所说事物的关系,大别为两类。一为旁借;二是对代。”[3](P130—147)又分析“旁借”,指出“是随伴事物主干事物的关系。在原则上是,用随伴事物代替主干事物,用主干事物代替随伴事物,都没有什么不可以。不过事实上是多用随伴事物代替主干事物;用主干事物代替随伴事物的,虽不是完全没有,却是不大有的,名为旁借,便是为此。”[3](P130—131)至于“对代”,“这类借来代替本名的,尽是跟文中所说事物相对待的事物名”,[3](P137)“旁借”可分四组:一,事物和事物的特征或标记相代;二,事物和事物的所在或所属相代;三,事物和事物的作家或产地相代;四,事物和事物的数据或工具相代。“对代”也可分四组:一,部分和全体相代;二,特定和普通相代;三,具体和抽象相代;四,原因和结果相代。[3](P131—147)这与季绍德《古汉语修辞》的讲法和分类没有两样。而“借代”的运用,由古汉语至现代汉语,使用的情况十分普遍。它具有明显和突出的修辞效果,包括“其一,可以把话说得具体形象一些,把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特别突出出来。其二,可以把话说得简洁精炼一些。”[3](P56)

小结

《与陈伯之书》有别于一般追求文辞华美、无病呻吟的骈文,行文平实而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技巧,以求达到劝降的目的。“借代”与“藏词”皆见于《与陈伯之书》,它们有共通之处,都有不把话直接说出的特点,而且在修辞上,皆可以避免重复,能达致语言新颖、含蓄和形象化的效果。

然观乎两者由古到今的发展,历程颇为不一。古今“借代”的用法大致没有改变,是常见于文章的修辞手法。古代汉语中的“藏词”,是割裂古书当中的词组,古代文人之间能够看得明白,今人古籍的阅读量太少,割裂古书以入文,往往变得生僻难懂,因此这种做法变得不大流行,然而现代汉语修辞的“藏词”,范围较宽,包括成语、熟语的割裂,连歇后语也纳入其中,它的具体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故“藏词”仍然存在现代人的写作之中。

[1]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第三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季绍德.古汉语修辞[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开明书店,1935.

[4]向宏业,唐仲扬,成伟钧.修辞通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5]宋振华,吴士文,张国庆,王兴林.现代汉语修辞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6]何必,李运瑛.理直·情真·言宜——读《与陈伯之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6).

[7]江涛.情真辞切促归降——谈《与陈伯之书》的修辞艺术[J].当代修辞学,1989,(4).

[8]朱进国.震撼心雳的劝降书——《与陈伯之书》赏读[J].名家欣赏学,2009,(17).

[9]汪频琛.《与陈伯之书》的表现技巧[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1,(6).

(责任编辑闵军)

The Study of Qiu Chi's A Letter to Chen Bozhi

LI Xiong-x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Ling 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20)

Qiu Chi'sALettertoChenBozhiis a very successful book about capitulate. This letter is very vivid and logical.Qiu Chi had very clear goals in writing this letter.This letter is a meaningful Practical writing.This paper is aimed at studying hiding words and metonymy, which are two major writing skill.

ALettertoChenBozhi; hiding words; metonymy

2016-08-11

李雄溪(1964-),男,广东新会人,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

I206.2

A

1672-2590(2016)05-0071-03

猜你喜欢
借代熟语古书
看图猜熟语
看图猜熟语
初识借代手法
我和古书
基于汉语熟语的趋返模式研究
说借代
古书
借代句
《野隐好读上古书》(美术作品)
韩汉“马”字熟语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