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识共同体与世界新秩序
——2016上海论坛观点选粹

2016-02-13 19:27本刊编辑部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6年3期
关键词:话语权智库话语

智识共同体与世界新秩序
——2016上海论坛观点选粹

由复旦大学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主办的“上海论坛2016”于5月28-30日在复旦大学举行。本次上海论坛由复旦发展研究院承办,主题为“经济全球化与亚洲的选择——互联互通与创新: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其中,“未来五年的中国与世界:智识共同体与世界新秩序”圆桌会议专家主要观点摘要如下:

杨沐(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

中国“智库热”兴起,首先离不开我国领导的重视和提倡;第二,中国当前面临巨大挑战,需要有新的突破、新的知识产品;第三,中国社会的发展,使得智库的社会基础越来越完善,具备了一定的人才资源、媒体资源和公共平台,中国的民众,越来越关注政策的形成过程,形成了一种参与性民主、协商性民主的大环境。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管理研究院在智库建设方面主要从以下两点展开:一是练好内功,包括要有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打造年轻的研究队伍、提供快速的晋升渠道;二是提高在决策、学术、社会、国际四大方面的影响力。

荆林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主任)

中国的“智库热”不仅是因为有政府的号召,更在于当前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现实需求。“智库热”主要表现为跟风建设,数量猛增;过度重视排名;炒概念。

关于智库评价的问题,詹姆斯·麦甘发布的报告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提出了评价智库的全新方法,从吸引力(“漏斗”)、管理力(“孵化器”)和影响力(“喇叭”)三方面构建智库的评价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须处理好六大关系:第一,必须处理好财务的独立性和观点的独立性;第二,必须处理好基础研究和政策研究的关系;第三,必须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第四,必须兼顾智库的内部建设和外部宣传;第五,必须处理好本土化和国际化;第六,必须处理好专业化队伍和后勤保障队伍的关系。

爱丽斯·艾克曼(法国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的智库蓬勃发展,在走向国际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中国研究者出国访问需要经过冗长复杂的审批流程,对研究交流造成一定阻碍,中国智库在国际会议中的参与度不够。

齐晔(清华布鲁金斯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国际智库的主要作用在于其质量、影响力和独立性。智库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对决策产生影响,智库的独立性保证研究的可信性。倾注全部力量,及时形成高质量的报告,保证政府决策节奏连贯有序。布鲁金斯展望:未来百年,智库将由主要为政府部门建言献策转变为为社会治理提供帮助。

冯玉军(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研究所所长)

中国的智库建设,要避免 “有大楼无大师”“有智库无智力”。智库的功能和任务,一是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二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智慧,发出理性的声音。建好智库要做到:强调经世致用,而非在书斋中“炒概念”;丰富议题设置,拓宽研究视野,研究国际问题,坚决不能把目光只局限在所谓的地缘政治上面;注重汲取国际经验;将学者的知识和官员的实际操作有机结合;海纳百川,吸引国际人才为中国的智库建设服务。

马库斯·陶伯(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所“深入东方学院”高级研究项目主任)

创新是跨学科合作的成果,需要不同学科通力合作,形成综合看待问题的视角,从而真正为决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资讯和结果。在智库建设中需要一套奖励制度,并给研究人员高度自由,使员工积极、热情地进行学术研究。第三方的资金资助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之处在于支撑研究的开展,不利之处是可能影响智库研究的独立性。因此应尽可能保持财务独立、比例平衡,确保报告的可信度。

初景利(《智库理论与实践》执行副主编)

智库和媒体在加快融合。智库型媒体具有报道、分析、研究三大功能。加快智库成果的传播、提升智库影响力、拉近智库机构和智库成果与决策部门和公众间的距离、培养智库领军人才和专业队伍是智库型媒体的三大意义。

国内第一份以智库命名的学术期刊《智库理论与实践》的定位是三位一体:探索智库理论、支撑智库建设、传播智库成果。聚集和整合高端的智库研究资源,为智库研究和建设提供支持。

詹得雄(新华社新德里分社前首席记者)

长期以来西方的话语都很强势,甚至形成了话语强权和霸权,我们需要平等地对待西方的话语权。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很强势,但面临很多问题,需要融合东方的智慧。这也是我们当下呼吁“中国话语”的背景。

我们要建好自己的智库,总结五千年历史与文化,讲中国故事与中国道理。中国的思想是“天下为公”,要从个人主义当中走出来;要讲双赢,而不是非黑即白、零和游戏、赢者通吃;要从西方霸权式的民主走向“以民为本”的民主集中制。

周兆呈(联合早报助理副总裁)

媒体人本质上追求的是独立的传播平台,不应该成为某一个团体、机构的传播平台。我们谈国家话语和媒体责任的时候,有必要先把国家、媒体和社会规则的关系理清,不能脱离所在的环境单独谈媒体的责任。

现在话语的传播,有去媒体中介化的趋势,因为媒体融合的关系,很多政府部门自身或者是政治人物本身已经成为媒体。尤其在政治新闻领域里面出现了部分去中介化,这已经成为国际趋势。

话语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事实,二是观点。媒体如何呈现事实,影响到后面观点的塑造。从话语的角度来看,政治话语需要有互联网的思维、新媒体的思维。

徐瑾(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首席财经评论员)

FT中文网的经济或者政治专栏在展示观点时,要更大程度地为相反的观点提供空间,如今的中国还没有公共辩论的习惯。给不同的观点相同的机会,这是媒体作为平台的基本素养,也是竞争力所在。媒体人应该把自己视作精英人士、中坚力量。

付敬(中国日报欧洲分社副社长)

过去10年中国在软实力和话语权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国家层面、党的层面、政府层面,从媒体、教育机构、商业机构、非盈利机构乃至宗教机构,都已经把国家话语权的建设和软实力的建设置于重要位置,在外交、经济、文化、体育、环境保护等领域都有所展示,很多国家都设立了中国文化教育中心。但同时,中国在智库建设、软实力建设和话语权建设方面与国际差距还很大,还处于“追跑”的阶段,未达到“并跑”阶段,更不要说占据“领跑”位置。为此需要重新界定软实力和话语权的内涵,设定未来10年的目标,思考如何取得合力效应。话语权的提升不仅是精英的事情,也是全民的事情。

邹明(凤凰网总编辑)

如今中国的话语权,不是处于缺失状态,而是经历着膨胀阶段。话语权,首先是“话筒权”,决定于话筒在谁手里,中国话语、中国故事由谁来讲。中国故事不一定要中国人来讲,可以由海外媒体来讲,但故事要讲得好。在泛媒体的条件下,话语权不是媒体单独享有的,而是属于每一个个体的。现代的传播型智库,有媒体化的倾向,不是传统的写报告、等批示。网络媒体时代对大智库、老智库提出了挑战。

(本刊编辑部整理)

猜你喜欢
话语权智库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微智库
微智库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建智库,话担当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