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谣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016-02-13 18:42:40曹晓勇林碧芸天津财经大学天津300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天津30830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谣言思想政治教育

曹晓勇,林碧芸.天津财经大学,天津300;.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天津30830



社交媒体谣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曹晓勇1,林碧芸2
1.天津财经大学,天津300222;2.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天津301830

[摘要]依托社交媒体的发展,谣言的传播出现了形态上节点式裂变、群体压力和熟人传播等导致可信度增加的新特点。社交媒体谣言的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构成因素(主体、客体、介体)和外在环境因素都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为此,需要政府加强立法监管,发挥官方社交媒体作用;高校苦练内功,探索新型教育模式;大学生加强自律,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媒体发挥自净功能,引导网络舆论。

[关键词]社交媒体;谣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课题“社交媒体中的谣言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影响及其对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JD710030;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TJKS15-004。

2.林碧芸(1986—),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包头人,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新闻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然而近些年社交媒体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的冲击,成为目前研究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一、社交媒体谣言的缘起及新特征

社交媒体是近些年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如Facebook等而产生的新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大批网民自发贡献、提取、创造新闻资讯,然后传播的过程,其产生依赖的是WEB2.0的发展。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百度百科)。

社交媒体谣言就是依托于社交媒体如社交网站、微博、朋友圈、论坛BBS等基础上的谣言。不同于传统谣言,依托于社交媒体下的谣言传播,在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传播影响力等方面也出现了新的特征。

1.社交媒体谣言在传播形态上呈节点式裂变形态

传统网络中,谣言的传播较于局限,大家在自己的圈子或者论坛里讨论,不同论坛之间交集较少,谣言的传播也呈圆圈传播,范围不广。而在社交媒体中,用户入门条件较低,接受信息也不同于以往的被动接受,受众可以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进行互动,每个人都是谣言的接收者,又都是自身接受信息的传播者,受众的节点数呈几何级数递增,每人短短几次传播就可以达到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节点传播。

“裂变”一词源于物理学和生物学,运用到社会生态中,主要指短时间内迅速增长并附带巨大能量,呈爆炸趋势。社交媒体的交互性、低门槛和传播的直接性,使得受众在接收到信息后,以爆发式的速度增长,如一个大V的微博就有数十万的粉丝,一个信息能通过转发、评论和关注等瞬间传播至几十万人,大面积、大规模的呈现裂变状态。据2015年7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5年6月,我国的互联网用户为6.6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如此庞大的网民群体也为谣言裂变传播提供了方便。

2.社交媒体中谣言传播的群体压力和熟人传播等导致谣言可信度增加

诺埃勒-诺依曼曾在其著作《传播学刊》中提出“沉默的螺旋”,即人自身观点如果受到赞同,即使发现观点有偏差,也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和发表言论;而当自身观点无人理会时,即使观点正确,也会保持沉默,变为观众。社交媒体中的谣言传播无疑重现了这一点。同时,网络社区具有社会属性,每一个人都不希望被遗忘和丢弃,越来越多的人想要保护自己而又担心与大家意见不一而被群体排斥,这就使得他们一味追随意见领袖,对谣言的发生要不选择盲从转发,要不选择沉默,群体压力再现,为谣言的传播减低阻力,为辟谣带来困难。

社交媒体中,网民大多有固定的媒体喜好,关系网络较为固定,而经常关注的大V或者朋友的观念无形之中就影响了自身判断。如微信朋友圈,在最新的调研报告中,它占据谣言传播媒体的第三位,朋友圈多为好友和公众号,其体现出来的圈子文化和熟人文化,使得谣言传播更有说服力,让人相信。

2015年6月24日,社科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2015年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又称新媒体蓝皮书),特别针对当前备受关注的微博、微信等上的虚假信息、谣言做了专门分析。分析中,微博以近六成的谣言传播率占据榜首,网络媒体、微信、社交网站紧随其后。社交媒体谣言依托虚拟网络,以爆炸式的传播速度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冲击,带来不利影响。

二、社交媒体谣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张耀灿和陈万柏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因素就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介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社交媒体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无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构成因素还是对其外在影响因素,都造成消极影响。

1.教育主体:教育者的中心化地位缺失,人格力量弱化

思想政治教育要保证其有效性,必须保证教育者的绝对权威主体地位,而社交媒体谣言依托于信息网络技术,其传播的迅速性、裂变性以及群体压力等,使得许多虚假信息飞速传播,削弱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前网络社会传播较慢,谣言的传播口口相传,社会舆论容易控制,而社交媒体谣言借助于网络,传播速度加快,许多信息不经过教育者,大学生已经了解,而谣言的传播和发酵往往与教育者的权威宣传思想不同样,长此以往,教育者的权威受到挑战,中心地位缺失。另一方面,由于许多思政教育者的本身水平不高或者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许多教育主体在社交媒体谣言的影响下,自身的思想也受到侵扰,许多人思想保守,不能与时俱进,对坚持共产主义的信念有所动摇,反而对许多谣言津津乐道,教育主体地位的人格力量弱化,难以真正起到引导作用。

2.教育客体: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受到冲击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值发展和形成阶段,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体使用频繁,夹杂在其中的谣言以及不良思想对大学生理想信念造成很大影响。一方面,在社交媒体谣言的影响下,大学生从“信息获取”到“参与讨论”到“信谣传谣”,不知不觉为社交媒体谣言推波助澜,许多大学生的传谣仅仅是追求刺激感和调侃感,恶意攻击他人,而社会责任感、正义感等不断流失,而且网络的虚拟和匿名又强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恶搞,导致大学生网民道德认知的紊乱。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传谣往往极其简单,许多大学生看到谣言后不是认真甄别,而是简单转发传播,长此以往会造成大学生的从众行为和思维惰性,缺失独立思考能力,陷入盲目信从的习惯当中,正如“沉默的螺旋”中提到,大学生的盲目追随意见领袖并信谣传谣,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教育介体: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效果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传统的方法往往依靠榜样力量、谈话、正面引导等,而社交媒体谣言的出现,使得原有的传统教育方法效果削弱,感染作用减轻。一方面,以网络社交媒体为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不再受时间、地点和场合的限制,传统的正面沟通引导无法实现,这种情况下,对于谣言的控制更加困难,思政教育考量也难以进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弊端逐渐凸显。另一方面,社交媒体谣言的传播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渗透。社交媒体中的谣言往往前缀“据有关消息”、“据内部人事报道”等,或者引入PS的图片、视频进行误导,以增加其可信度,而对于还未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对谣言的免疫力还比较低,容易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和信任着,社交媒体谣言扭曲事实、蛊惑人心,严重干扰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了马克思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渗透。

4.教育环境:负面信息膨胀,文化辅助功能断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来都会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而环境的变化又对思政教育起到潜移默化、不可或缺的作用。新媒体作为当代社会一个开放系统,扩展了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的渠道,但其滋生的谣言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一方面,当前中国网络信息法律和监管的不完善,使得谣言的传播更加肆无忌惮,借助大学生使用频率颇高的QQ、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飞速传播,使得负面信息不断充斥校园并呈愈演愈烈之势。另一方面,高校的思政教育一直由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辅助,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得以延续,而对于社交媒体谣言的产生、网络语言和青年亚文化的盛行、大学生的独特价值观和互动式交流方式,传统的文化影响效果低下,文化辅助功能断裂。

三、结论与建议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模仿力强,具有很强的交往欲和表现欲。社交媒体的产生使他们的话语空间得到空前提升,但谣言的出现和传播,对大学生产生负面误导,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方式效果和教育环境产生了消极影响。为此,针对社交媒体谣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提出以下建议:

1.政府:加强立法监管,发挥官方社交媒体作用

政府要在谣言发生、传播和控制方面,利用新型社交媒介,真正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权威主体作用。一方面,要完备相应法律体系。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方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都有网络谣言等的相关处罚措施,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微信十条”、“昵称十条”、“约谈十条”等社交媒体新立法出现,但总的来说仍不完善,执行主体仍不明确,仍需建立全面健全的法律体系,继续加强监管和惩处力度,监督引导各种舆论自由。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重视官方社交媒体作用,增强政府公信力。代表为政府微博的开通,《2015年上半年人民日报·政务微博影响力报告》指出,截至今年6月,新浪认证的政务微博为145016个,其中政务机构官方微博108115个,公务人员微博36901个。作为政府公布消息的媒介视窗,政务微博要做最直接、权威的表达,引领舆论走向,及时辟谣。

2.高校:苦练内功,探索新型教育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高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和学生队伍的思想建设,针对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模式。一方面,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其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掌握新型社交媒介技术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真正运用网络媒体处理谣言,更好抑制传播。同时发挥传统思政教育方法优势,采用不同的交谈沟通方式,安抚学生情绪,随时关注事态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网络信息传播教育和道德教育。针对学生特点,开展网络信息教育,将网络信息教育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全面及时掌握最新信息技术发展;持续深入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组织网络道德讲座与选修课,结合技术,实现德育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头脑,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大学生:加强自律,提升网络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公民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学生要树立自律意识,正确地使用媒介资源的能力,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一方面,大学生要提升自律意识,对网络信息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辨伪能力,不听谣不信遥,不人与亦云,全面系统分析信息,谨慎使用自己话语权,避免在谣言面前迷失自己。这要求大学生们要扩展知识面和阅读量,努力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知识体系,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大学生要自愿认同当前社会道德规范、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将外部的道德、法律要求转变为内心综合素质,面对网络信息,要学会利用媒体便利了解事情真相,不捕风捉影,不散布虚假信息,以免造成更大范围错误影响,保持清醒头脑,以免被更多别有用心人利用,实现网络与现实中自我的统一,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4.媒介:引导网络舆论,发挥社交媒体自净功能

媒体要利用社交媒体优势,客观、公正、及时报道事件信息和进展,多方求证,努力挖掘问题根源,发现谣言要及时加以修正报道,发挥舆论优势,做到引导和辟谣,尽可能消除社交媒体谣言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健全社交媒体的舆论引导机制,发挥自身权威性,针对社交媒体谣言出现,要善于疏导谣言中的负面情绪;主流媒体发挥引导作用,及时发布事件进展,坚守媒体道德底线,提升媒体责任感和道德感。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专业辟谣网站的优势,发挥社交媒体自净功能。科学松鼠会、果壳网、千龙网、浙江互联网等辟谣平台的出现为谣言自净提供可能,从网友的举报和转发,到辟谣平台向官方部门求证、发布,再到通过大众媒体广而告知,加之第一时间发布扩散的速度,一个涵盖各方、汇聚众力的谣言“防火墙”坚实而有效,实现“众包”辟谣。

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信息传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谣言插上了飞速传播的翅膀。社交媒体谣言的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提出新的挑战,需要国家、学校、大学生和媒体各方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合力,真正实现“自律——他律——互律”的控制机制。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巢乃鹏,黄娴.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6).

[3]陈鹏.针对网络谣言的政府义务[J].浙江社会科学,2012(2).

[4]李永刚.互联网博弈的中国议题[N].文化纵横网,2014-01-06.

[5]唐绪军.2015年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刘文华陈岩

Influence Study on Social Media Rumour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O Xiao-yong1,LIN Bi-yun2
(1. 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Tianjin 300222;2. Tianjin College,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Tianjin 301830)

[Abstract]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media,rumour' propagation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accelerated spreading at certain stage,group pressure and propagating among acquaintances,all of which result in improving the reliability,the rumour's propagation has made great negative impacts on both inter components(subject,object and mediator)and external enviroment factor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the guidanc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sks government to strengthen the legislative supervision and bring into full play the role of offical government socail media;universities to upgrade their management and make research on a new educational model;university students to tighten up on discipline and promote their network cultivated manners and mass media to focus self-purification and guide positiv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Key words]social media;rumour;university studen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537(2016)02-00081-05

[收稿日期]2016-01-04

[作者简介]1.曹晓勇(1985—),男,汉族,山西省阳泉人,天津财经大学科研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谣言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环球时报(2022-04-13)2022-04-13 17:16:04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中国盐业(2018年17期)2018-12-23 02:16:56
谣言
知识零售变现模式的问题与思考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5:04:21
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特征、传播趋向及其对高校传播生态的挑战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科学(2016年8期)2016-11-04 01:19:16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