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源静(烟台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4670)
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研究
张源静
(烟台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4670)
[摘要]本篇文章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一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视觉素养内容与笔者的自身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大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高校艺术专业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献上笔者的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艺术设计;设计专业;视觉素养;大学生教育
通俗地讲,视觉素养就是对视觉信息的理解、应用、创作以及传播的能力。我们人类虽然天生就拥有了看的本能,但是却并不等于同时具备着看的能力,因此只有通过后天的长时间学习和训练才能够拥有较强的观看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水平。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们曾经得出过这样的结论:普通人的视觉能力其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同人类的说话能力相同,都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大量的实践才能够逐渐地掌握。换言之,视觉素养所指的并非是最为基本的观和看,而是要在看的过程中懂得相对事物的深层含义,同时让自己的视觉思维得到充分的延续和训练。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互联网成为了传播信息的新型主要媒介,从而逐渐削弱了广播、电视以及报纸期刊的信息传递功能。那么在此种高效且快速的通信背景下,“读图时代”已经不可避免地来到了人们的身边,也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习惯于图片信息的获取方式,才让这些肩负着接收与制造图像重要责任的艺术设计大学生们必须要去尽快地提升自身的视觉素养。
视觉功能的主要作用就是让人类通过观看来辨识颜色、形状以及明暗等,从而引发人体的知觉和各类感官的反映。而素养所指的就是人类自身的思想涵养以及行为方式,它与每个人的道德观念、性格品行以及文化程度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本文的研究主题视觉素养在国内的学术界中存在着很多不同内容的解读,一些研究学者会让其等同于是图像的素养,而另外一些学者则会将其解释为是媒介素养。从英文翻译的角度来分析,视觉素养从字面上理解应当是每个人所具备的读、写能力和知识内涵,目前最为客观和中肯的解释即为德贝斯在1972年所提出的:“人们可以通过看或者是结合某些其他的器官进行体验,最后发展成一种综合的全方位的视觉能力,该种能力是我们人类进行认知的首要条件。”可以丝毫不夸张地说,拥有高水平视觉素养的人不仅能够迅速和准确地辨别其周围的各种行为与符号,同时还能够在自己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品鉴赏的过程中巧妙地应用此种能力,进而让自己能够在视觉传播中获得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从艺术设计专业的角度来看,视觉素养内涵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视觉素养是能够通过课程教材与课堂教学内容中所获得的,但校方领导、教育者以及学生本身都要充分地认识到视觉素养的重要性;其次,学生如果想要在在校期间得到更多的视觉信息,就必须要利用起身边的一切资源来锻炼自身的理解能力、交流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筛选能力;最后,教育者还要着重注意培养大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与辨别能力,不断提高学生敏感度的同时教给他们如何去自觉地获取有益的视觉信息,从而在读写算教学的基础之上培养出正确的视觉观念和信息态度,进而为日后视觉信息的辨别与利用打下夯实的基础。
(一)培养视觉素养能够满足大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需求
在以往的印刷时代当中,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主要为书面文字交流,这也就意味着那个时代中的学习者必须要具备较强的读写素养。然而,在正式进入到信息时代以后,高校中的大学生则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来获得图像与图形等视觉信息,进而让当代大学生的素养要求发生了悄然的改变。为此,教育者有必要去教会学生对视觉语言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在日后获得视觉信息的过程中可以更为准确和及时地思考和处理。
视觉信息本身具有着较强的隐喻性特征,在画像中可以蕴藏着大量的信息与思想内涵。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加入视觉素养的教学内容则可以让大学生更加敏锐地捕捉各种类型的视觉信息,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有益知识。除此之外,在增加学生知识获取渠道的同时,大学生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知识储备量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利用计算机软件来任意地调节图像的对比度、颜色、视觉以及维度等,在无形当中拓宽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发展空间。
(二)培养视觉素养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
视觉形象的最为大特点即为简单化和具象化,教育者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两个优势就能够让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课堂的所学内容。除此之外,视觉素养对于大学生写作能力与交流能力的提升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帮助,由于视觉信息的创造与人类语言的组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教育者可以找到两者之间的共通点来提升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和浏览一些有助于视觉素养提升的课外读物与美术作品,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同时,帮助他们创作出更多富有美感和创新特色的优秀艺术作品。
(三)视觉素养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视觉素养同人类的右脑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培养大学生的视觉素养可以充分地开发他们的右脑。通过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情感变化、形象经验都是受到右脑支配的,教育者通过对大学生的视觉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沟通能力进行培养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右脑的灵活性,同时还能够全面激发出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四)培养视觉素养能够让大学生参与个性化学习
在传统类型的高校艺术设计课堂中,教育者最多采用的就是“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个性发挥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事实上,针对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视觉能力是他们轻松学习的一项重要法宝,其不仅能够让大学生通过各种符号与图像信息来获取知识,同时还可以让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从根本上提高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趣味性。目前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视觉对象特征的实践观察以及图式思考的课堂小游戏等等。
(一)构建视觉素养的培养目标
如若从视觉素养组成要素的角度来分析,其应当包括如下的几点内容:视觉文化、视觉信息、视觉敏感性、视觉辨别能力、视觉解读能力、视觉创作能力、视觉表达能力以及视觉思维等等。那么笔者尝试结合这些重要的构成要素来列举几点大学生的视觉素养培养目标:第一,视觉阅读能力。即为大学生的观看能力,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应属于感知层。第二,视觉解读能力。即为大学生的视觉理解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在解读图像时可以更好地发掘其隐藏的含义。第三,视觉表达能力。即为大学视觉创作以及视觉交流能力。第四,视觉创造能力。这就是在上文中所提到的视觉思维,是视觉素养培养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二)加强大学生的视觉素养学习意识
教育者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当将重点放在对大学生视觉素养学习意识的培养上,从根本上抑制诸如“低水平满足”情况的出现。由于人类的视觉具有着非被动性的特点,尤其是高科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高清晰度和优秀画质影像的出现对大学生的视觉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力。教育者如果一味地允许学生只是停留于视觉化的初级消遣阶段中,那么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加重他们“图像依赖症”的表现症状,从而陷入到那些画面精美以及操作性极强的电脑和手机游戏中无法自拔。由此可见,如果不优先将大学生的视觉素养学习意识提高上来,那么即使是施行最为科学和高效的教学手段,那么也只会让学生处于浪费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的不良状态之中。
(三)充分运用教学媒介,创造视觉文化环境
各种新型媒介的出现是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水平的重要渠道。由于互联网具有着信息资源丰富和传播速度极快的特点,大学生不仅能够在网络媒介的帮助下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来实现双向互动与信息交流,同时还能够在第一时间向自己的导师得到问题的解答与指导。因此,教育者应当在校内网与文化论坛中增加视觉文化的板块,或是通过建立QQ群和微信讨论组的方式来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有利于他们学习的视觉资源。
此外,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视觉素养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还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本身的接受能力与学习喜好,针对学生的生活变化和学习状态来对教学策略做出适当的调整和优化,充分借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力量来尽可能地提升视觉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时效性,为学生创造出一个优秀的视觉文化学习氛围。
(四)进一步提升实验教学的所占比重
近年来,我国的很多高校都相继开设了同影视相关的专业课程,虽然从表面上看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但是归根结底来看却仍然存在着教学内容匮乏与教学计划脱节的情况,让选择此类专业的大学生并未得到较好的教育。造成此种教学现状的主要原因即为实验教学内容的严重缺失。一些高校在没有做好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去开设艺术设计专业,让学生只能够在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匮乏的状态中而去“艰难”地完成课程,从而只能够停留于理论学习的层面之中。笔者认为,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增强他们的视觉创作能力以及视觉思维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高校管理者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者应当严格落实实验课程的教学标准,让此专业中的学生可以在掌握扎实基本功的基础之上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等级。
(五)将视觉思维设为大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的最高层次
近年来,伴随着格式塔心理学的快速发展与大范围普及,各个研究领域中的学者都认可了人类视觉中含有思维因子的说法,并同时否定掉了视觉是外界客观事物直接反映所得的传统学说。笔者在这里不得不借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的一句话:“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者创造”。由此可见,视觉思维就是我们人类所具备的一种视觉化的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唐若梅,汤俊冰.媒介融合下的艺术设计——试论跨界设计的发展前景[J].创意与设计,2011(2).
[2]徐晓东.校际协作学习方法和基于差异的学习策略的研究与进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0(6).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0046(2016)1- 0134-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