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表明,诱发大学生心理和精神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症(PTSD)。校园意外和生活事件(如家庭变故、失恋、舍友关系、考试受挫等)是大学生心理创伤的主要应激源[1]。因生活压力事件而造成心理创伤的大学生(76.1%)远远高于重大创伤事件造成的心理创伤(24.9%)[2]。如Vrana针对国外大学生调查发现,84%的学生至少经历过1次创伤事件,33%以上的学生至少经历过4次创伤事件[3]。对我国医学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95.2%的大学生经历过创伤事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率为16.6%[4]。研究表明大学生遭遇危机事件后,如果能得到积极的心理干预和调适而走出创伤,其心理就会产生正向的成长变化并得到提升。
电影疗法是一种通过观看影片治疗心理疾患的方法,由英国著名心理科医生贝尔尼·费尔德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之后受到英国皇家精神病学院的高度推崇,并于2003年在全国范围推广。近年,电影疗法引起了中国及周边国家心理学界的重视,并不断有相关研究成果问世,如《观影疗心》[5]《电影疗伤》[6]《电影疗伤心理学》[7]《电影中的生死、疾苦与疗救》[8]等。电影对心理疾患具有治疗与调适作用的原理主要是观影过程中,观影者的意识、情感、知觉等全部投入到电影内容中,与故事情节一起发展、活动,这种参与和投入类似于心理学上的催眠状态[9]。通过对电影中角色的认同与对照,观影者实现了思维上的“顿悟”,形成了新的认知,“心结”打开了,心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应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影像资料、优雅的环境设施、充足的活动场所等优势,为大学生心理创伤调适提供条件,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努力把图书馆打造成大学生的理想精神家园[10-12]。
山西财经大学图书馆设立了名为“开心果影吧”的专门机构,进行电影对大学生心理创伤调试作用的实验。成员为本校学生中的影迷,被称为“果员”,咨询老师是“果主”,由具有心理学背景和经验的馆员担任。影吧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影疗”调适“果员”心理创伤,活动地点设在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实验用影片主要为适合大学生的心理类影片,也包括一些质量上乘的非心理类影片,由“果主”和“果员”进行收集。影吧定期组织观影活动,如日本影片《绷带俱乐部》(以下简称《绷》片)入选此次“开心果影吧”实验专用影片。
实验对观影前后大学生的心理进行测试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本实验从2014年9月开始,到12月结束,历时3个月。
影片《绷带俱乐部》描述了6个日本高中生因各自不同的原因遭受心理创伤的故事,“绷带俱乐部”不仅治愈了他们自身的心理创伤,同时还能够帮助别人。
影片中的人物与我们大学生同龄,创伤源都为日常生活事件,创伤类型多元,有较强的代表性。更重要的是影片中人物的具体个案和“绷带疗法”对我们的现实案例具有双重启示作用。
组织影吧103名“果员”(男41人,女62人)参与观影前测试,测试的四项标准为《PTSD中国诊断标准》(标1)、《抑郁量表(SDS)》(标2)、《焦虑量表(SAS)》(标3)、《失眠量表(AIS)》(标4),测试发现“问题”学生共9名(5男4女),占测试总人数的8.74% 。为保护测试者的自尊,我们隐去了其真实姓名,依“问题”严重程度,依次编码为A、B、C、D、E、F、G、H、I。 在4项测试中,2人(A、B)的各项分值都偏高,呈现心理创伤共病重、中度抑郁、焦虑和失眠; 1人(C)在标(1、2、4)中出现,呈现心理创伤共病中度抑郁和轻度的失眠;1人(D)在标2、3中出现,呈现轻度抑郁和焦虑;1人(E)仅在标2中出现,属轻度抑郁;1人(F)在标2、3、4中均出现,属轻度的抑郁、焦虑和失眠;3人(G、H、I)只在标4中出现,说明只存在单纯的失眠倾向。
为了解和把握学生观影后最客观真实的心理状态,我们要求“果员”写出观后感,并预设了以下问题:片中哪个人物和故事最触动你?你赞同绷带疗法吗?你最想表达的感受或者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希望从学生的观后感中,洞悉他们内心的变化。
共收回99份观后感, 我们认为6名“问题”学生(A、B、C、D、E、F)的观后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观影治疗的效果,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重度无效型。如A同学属于观影前4标测试中心理创伤共病重度抑郁、焦虑和失眠状况,其观后感显示他原本对影疗就没信心,影疗对他基本无效,而且拒绝接受继续治疗,“开心果影吧”建议他寻求更高一级的专业帮助。第二,中度效果显著有待深入型。B、C两位同学属于观影前4标测试中心理创伤共病中度抑郁状况,他们在观后感中表达了对影片特定人物相似经历的强烈共鸣及对绷带疗法的高度认同,对影疗效果非常满意,希望能够接受后续治疗。第三,轻度有效型。D、E、F三位同学属于观影前4标测试中轻度抑郁、焦虑、失眠状况,他们在观后感中表示,影疗后他们原来的不良症状基本消失,兴奋和喜悦的正面情绪复苏。
观影后“果员”B和C申请了“个性化创意绷带治疗”,我们为其量身定制了创意绷带治疗实验。
在心理专家的指导下,我们为B量身定制了“情景再现+象征性仪式”的实验模式。B自称自己是忙于生意的父母情感上的“弃儿”,从小缺乏安全感的她成了“面具女”,换言之患了“阳光型抑郁症”。实验分两步进行,首先让心理剧中女演员戴上“笑脸面具”,再现B生活中的场景……通过心理剧的呈现,B明白了总爱在外人面前“戴面具”是因为内心不自信和极度缺乏安全感之后,B将演员戴的“笑脸面具”剪碎,表示今后要和“面具”告别,以真实的状态与周围的人相处;第二步是让“果主”将一枚象征性的“红心”道具交给她,让她给自己“受伤的心”缠上绷带,使它慢慢复原,仪式结束后,B反映说她的心理压抑状态释放了很多。
针对多年为放不下“舞蹈梦”而纠结的C,设计了一场象征性告别仪式,仪式之后,C感觉如释重负,表示今后可以轻装前行了。
观影对心理创伤的治疗作用不可低估,治疗后的调养也至关重要,主要依靠创伤者的社会支持系统来协助完成。
B的创伤施与者是她父母,因而设计了一次父母与女儿之间的交心对话,使彼此消除误会、增进理解。经过对话,其父母意识到多年来对女儿的精神缺乏关爱,甚至还武断地为她规划人生,使女儿承受了不堪之重,承诺今后一定在精神上多理解、关爱女儿,从头学习做合格的父母,B也愿意重新接纳父母。这次调养治疗达到了预期效果。
C的创伤见证者是当年与其一起跳舞的伙伴们,他们的安慰使C同学的心理创伤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平复。
在观影前测试中9名“问题”同学中,8名参加了观影后测试(A同学放弃)。标1测试结果:参加测试的2人(B、C)状态已转为正常;标2测试结果:参加测试的5人(B、C、D、E、F)中2人(B、C)已从中度抑郁转为轻度,其余3人(D、E、F)已从轻度抑郁转为正常;标3测试结果:参加测试的3人(B、D、F)中B的焦虑状态由中度转为轻度,2人(D、F)原为轻度焦虑,现已摆脱焦虑状态,回归正常;标4测试结果:6人(B、C、F、G、H、I)参加测试,1人(B)失眠状态由中度转为轻度,1人(C)虽仍然为轻度失眠状态,但症状有所缓解,其余4人(F、G、H、I)状态无改善,仍为轻度失眠或有失眠倾向。
综上所述,观影治疗对重度心理创伤共病重度抑郁、焦虑、失眠患者(如A)的效果欠佳,对于中度心理创伤共病中度抑郁、焦虑和失眠者(如B、C)效果显著,特别是后续辅助治疗的效果更明显,对轻度抑郁或焦虑者(D、E、F)的效果也很好,对只有单纯轻度失眠或失眠倾向者的效果不明显。上述结论还有待更多实验案例来验证。
我们以《绷》片进行大学生心理创伤调适实验,总体上作用积极、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目的。
今后我们还将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对症发掘更多的影片进行单部影片实验,进而对多部影片进行类似中药配伍的综合实验,提升实验专用影片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总结和积累各类影片的调适案例,让电影(尤其是心理电影)在大学生心理创伤调适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