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会毅 王 宇
文化共鸣:媒体融合的路径
■文/施会毅王宇
在当前媒体融合的趋势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如何融合是焦点和难点。传统媒体有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资源优势,新媒体拥有最新的传播手段和技术优势。文章结合业务实践,分析阐述了媒体融合必须立足“文化共鸣”这个共同点,融合各自优势,发挥长处,才能跟上潮流,走上持续发展的大路。
媒体融合;文化共鸣;文化优势;资源优势;传播手段;互联网技术;共生共赢
2013年开始,一股读诗的热潮在国内兴起,一时成为国内媒体尤其是新兴媒体的热点和亮点。中国华艺广播公司顺应潮流,微信公众号自2015年起,整合全台媒体资源,打造出微信自媒体华广主持人“华广为你读诗”精品节目。该栏目一经推出就广受欢迎,阅读点击量和受众反馈甚多,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借助新媒体, “文化华广—沟通两岸”的宗旨得以深化, “文化华广”广播品牌形象得以凸显。
笔者关注到,媒体融合是当前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融合的路径可谓各辟蹊径,有得有失。当下媒体融合的关键,是必须抓住“沟通交流,共享共鸣”这个共同的文化基因,发挥出传统媒体文化和资源上的优势,用足新媒体最新传播方式和大数据及网络技术支撑手段,才能互相尽长板之优势,补短板之不足,立足内容求突破,创造出媒体融合新生态,共生共赢。
曾几何时,人们发现广播这一最传统的媒体似乎“没落”了。交通信息、音乐娱乐构成人们对广播的主要印象,广播专题、直播、广播剧等优秀广播节目形态已不受关注。互联网“刷屏”和“点击”成为人们了解信息、享受娱乐的主流方式。然而在享受互联网的“快感”和信息的“碎片”化之后,这种即时直白的表达已经让大家渐感麻木。自媒体依赖或者手机强迫症,在习惯性的刷屏中也使人们忘却了文字的温度,对自然、对生命的关怀。而深入人心的诗词歌赋,抒情的背景音乐,清新的感觉,虽然慢一点,却给受众带来一种安静的思考环境,疲惫后的宁静,在忙碌浮夸的社会给人以心灵慰藉,满足了受众的精神需求。因此,“读诗”热的兴起,是一种媒体文化的必然选择。
选择读诗这种题材作为节目的表达形式,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诗词中蕴含着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诉求,是生命力的彰显和表达,唤起沉淀在人们心底的诗词记忆,从而谋求读者和听者认知共识,情感的共振。张颂说,播音员、主持人的创造性,能够催生有声语言表达的典范,要在广播电视中,传播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精品。这就要求对诗歌进行有声语言再创作的读诗者不仅要有饱满的热情,还需要有较高的素质,在传播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正确地引导节目的舆论导向。
任何文化现象后面都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大众心理需求。媒体的成功在于及时反映或迎合了这种需要。为社会提供信息,与大众呼吁共鸣,是媒体的共同社会职能。自媒体以其时尚独特的传播优势,结合传统广播媒体积淀深厚的磁性声音,融合衍生出这种新的媒体传播形态,一呼百应,从而引发热潮,形成新的传播热点。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微信及其传播方式的繁荣。微信读诗是视觉和听觉的统一呈现,为受众提供了一种完美而方便的技术手段,这是新媒体的力量和特色,这也是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广播作为传统媒体,深厚的底蕴依然是新媒体发展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首先,广播经过百年传承发展,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其次,广播的发展,丰富了传播的技巧和形式,产生了经典的节目形态和成熟的播音表现艺术。第三,广播的传承裂变,媒体分化,为社会的传媒发展输出了大量成熟的人才资源。体量大、转身不灵,是广播在当下传媒环境中体现的弱点。但它的优势有目共睹,它的缺失也在寻找新的突破。
微信读诗为代表的新媒体形态弥补了广播传播效果的缺失。施拉姆认为“如果能够 通过多元渠道进行传播,信息将更加自由地流动。”[2]多元的传播渠道是全媒体时代对传播方式的具体体现,而微信正是多元渠道的集合。可以说,有多少媒体就传递多少声音。在移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最引人注目的是近两年呈爆发式增长,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使用工具的微信。人们使用着微信,人们还依赖着微信。
微信读诗适应现代人接收信息的习惯,在这个点击时代触手可及,微信有助于实现移动接收,实现“快”与“快”的对接。微信与广播存在很大的共性。最大的共性就是相对于其他媒介,传递信息快速、方便。通过微信平台将诗歌的文字释义,配上动画、声音作品,相关视频以一个链接的形式推送给受众,将主动权交予受众。而这时被服务的受众掌握选择权,何时打开,接收什么都由自己决定,随心自主的方式显得更贴心,更人性化。
微信推广也使传统广播品牌更深入人心。通过读诗来传递情感,抒发情怀。以文化为纽带产生情感的共鸣,提升媒体文化气质,升华文化品格。
当前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融合,基本形态是以传统媒体为核心的辐射状排列。可以说新媒体是传统媒体延伸的触角,也是传统媒体品牌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亮点。新媒体是广播创新发展的重要介质。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集社交媒体和内容媒体的优势于一身,将用户集聚,把内容集成,新媒体传播是当前媒体环境下一项极端重要的传播介质。广播这一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和融合发展更需要讲究方法和策略,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完善。
未来媒体的发展方向是将用户数据作为核心,以多元产品作为基础,把多个终端作为平台,用深度服务作为延伸。最终实现传播信息的共享化、媒介载体的智能化。笔者基于未来媒体的传播规律,对照广播自身的传播属性,反思传播策略,作以下思考:
3.1拓展新技术,掌握新手段
真实的情感总要找到它语言的出口,广播是以声音形式实现的传播,与微信融合可以更快捷接受到多选择、多层次受众的反馈,便于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去探究受众心理,从而实现新媒体时代的定向传播。由于其交互性强,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利用微信直播技术进行现场直播等多种形态,即时传递全方位信息。
3.2传播跨越领域,扩大影响范围
微信新媒体由于其接收方式的随意性,具有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优势,对于广播在新媒体的应用更是创新工作方法的重要途径。传播载体突破了传统广播传播方式的局限,可以建立智能的编排系统以及节目重播管理系统;可以设置交流感极强的互动系统;还可以具有链接其他媒体、众多客户端的延伸扩展能力。这些新的媒体手段和应用和广播耦合可以产生最大的传播效力。
3.3提升参与度,拓展人际传播
采用网络讨论的方式通过人际渠道传播品牌形象,比传统的人对人传播更有优势。要充分利用网络不受时空限制、交互性强等特点还可以设置施拉姆所谓“讨论组”。它可以突破地域的影响,建立匿名的机制,如此一来,更能激发一般民众表达自己的欲望,形成裂变式传播,覆盖尽可能大的区域,将更多声音聚集,形成舆论场。同时调动受众的积极性,提升节目的参与度,将更大地扩展广播等传统媒体品牌优势和媒体吸引力。
[1]刘亚洲.精神:精神一变天地宽[M].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30.
[2]威尔伯·施拉姆,金燕宁等译.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92.
(作者单位:中国华艺广播公司)
G20
A
1671-0134(2016)09-043-02
10.19483/j.cnki.11-4653/n.2016.09.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