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广州集聚高端要素的挑战与路径

2016-02-13 16:59王云峰中共广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广东广州510070
探求 2016年3期
关键词:高端广州要素

□王云峰(中共广州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广东  广州510070)

新常态下广州集聚高端要素的挑战与路径

□王云峰(中共广州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广东广州510070)

集聚高端要素是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上水平的突破口,然而广州集聚高端要素,面临产业结构升级成效显著与高端产业发育不足、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与现代服务业结构失调、创新环境日趋成熟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人才引进工作稳步推进与高端人才集聚效应不明显、城市产业空间结构日益优化与高端要素服务能力区域失衡五个“矛盾并存”。破解上述矛盾,应以集聚创新资源为核心,以集聚现代金融为关键,以集聚高端人才为重点,集聚高端要素。

高端要素;集聚;国家中心城市

在当前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复杂背景下,“十三五”时期推动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上水平,将面临空间、资源、环境、人口和社会管理等多重新挑战。围绕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定位,践行创新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集聚高端要素,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推动广州产业结构高端化,提高广州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将是广州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应对和破解经济发展新挑战的必然选择。

一、集聚高端要素是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上水平的突破口

(一)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是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内在属性

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国家城市体系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塔尖城市”,是国家组织经济活动和配置资源的中枢,同时也是国家创新活动的集聚地。对外而言,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节点,肩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粤港澳经济合作新模式之重任,这既需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又需要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对标世界先进城市,加快嵌入国际创新链条。对内而言,强化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的使命担当,在全国全省发展中充分发挥动力源和增长极作用,要求广州以创新驱动为引擎,发挥创新发展的“领头羊”作用,加强区域合作,共同创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珠三角创新驱动“集团军”。

(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是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的现实途径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为广州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提供了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实体支撑和科技创新载体的平台保障。一方面,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直接目标是建立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新体系,尤其是通过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数据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战略,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有一批在全球、全国排在前列、叫得响的创新产业的支撑。另一方面,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将立足广州高新区、中新知识城、科学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生物岛、大学城、民营科技园等优质创新载体,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经济,为建设广州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提供创新平台支撑。

(三)集聚高端要素是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扫除了商品与服务的国际贸易障碍,尤其是资本、人才、技术、标准、品牌、管理、经济网络、销售渠道等广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障碍得以消除,由此构成了世界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基本特征[1]。国际先进城市均已通过集聚高端要素完成了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形态高端转型,硅谷、新竹、剑桥等地区的发展经验证实,高端要素集聚将创造出更高经济效益,如能进一步拓展为发展优势,将形成全面的增长态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广州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对要素进出广州,特别是对高端要素服务广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高端要素集聚能力置于转变城市竞争模式的战略发展高度上加以通盘考虑,优化要素结构,才能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奠定要素基础。

二、广州集聚高端要素的五个“矛盾并存”

(一)产业结构升级成效显著与高端产业发育不足的矛盾

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成效显著。广州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2011年到2015年5年间,三产结构从1.6:36.9:61.5提升到1.26:31.97:66.77,“321”产业格局愈加明显。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汽车制造业、石化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三大支柱产业总产值9119.25亿元,工业生产稳中提质,农业生产保持平稳①。

另一方面,高端产业发育不足,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集群发展。2015年广州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420.5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5%,不到深圳(1.73万亿)的一半。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数1919家,仅相当于深圳(5524家)的35%②。广州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与高端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行业百强企业数量上处于明显劣势,企业研发实力比较薄弱,缺乏拥有完善产业链、具有较强实力和根植性的本土高新技术龙头企业,特别缺少类似深圳华为、北京联想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旗舰型”高新技术龙头产业。在环保、生物、新能源和电子等新兴行业入选中国财富500强公司的数量上,广州也大大少于京沪深,在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等行业尚无一家进入500强。尤其是作为广州支柱产业之一的电子产品制造业增长缓慢,2015年全年产值2789.30亿元,规模还不到深圳2014年水平(13829亿元)的三分之一,甚至低于周边如惠州(3369.9亿元)等中等城市,关键技术尚未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品牌开拓能力不足,尚不能适应产业升级和消费需求结构变化的创新发展要求,难以形成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推动力。

(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与现代服务业结构失调的矛盾

一方面,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广州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较上年同期(65.22%)提高1.5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6%,首度超过七成。其中金融、交通运输、旅游保持较快增长。其中,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629亿元,占GDP比重达9%,各项金融业发展指标在全国大城市继续稳居前列;现代物流日益繁荣,网购火爆带动快递业务快速发展,全年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43.8%;旅游业平稳发展,旅游业总收入2872.18亿元,同比增长13.9%。2015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63.5%,广州三度蝉联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一”。

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结构失调,总部经济有待突破。广州服务业优势,主要还体现在诸如交通运输、仓储物流、商贸会展、住宿餐饮等服务业方面。2014年广州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的服务业,诸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行业,其增加值累计仅占全市服务业32.17%,与上海、北京和深圳差距较大。作为现代服务业核心的金融业,2015年广州金融业增加值绝对值不到北京、上海的一半,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13.48%,与北京(21%)、上海(24%)和深圳(25%)差距悬殊,也远不及天津(18%)和重庆(19%)。金融业的滞后,也制约了广州总部经济能力的提升。《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14~2015)》显示,在对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中,从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开放程度六大方面50多个指标评价,广州总部经济发展综合能力位列北京、上海、深圳之后,排名第四。

(三)创新环境日趋成熟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矛盾

一方面,创新环境日趋成熟。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较快增长。2015年,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8%和19.4%,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个和12.2个百分点,形成了软件动漫、生物、新材料等一批优势高新技术产业,逐步走上“企业研发投入—产品市场获利—政府税收减免—企业研发投入”的良性发展道路。科技企业孵化器119家、孵化面积6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6000家。创新工作取得丰硕成果,2015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20087件,发明专利授权6626件,分别增长37.7%和44.4%;共有17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省获奖数的51.52%;164项科技成果获广东省2015年科学技术奖,占获奖总数的69.2%。

另一方面,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当前广州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为2.3%,与世界发达国家3—4%水平差距较大,也远逊于北京、深圳等城市4%—6%的水平。虽然广州有全省7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数量居全省第一的研发机构和人才,但是与广州当前的自主创新水平极不相称。广州从衡量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指标——专利授权量来看,广州市自主创新能力要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2015年广州专利授权量仅相当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二分之一左右。如果拿反映原始创新的发明专利授权量来对比,则差距尤为突出,北京、上海和深圳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为35308、17601和16956件,而广州发明专利授权量为6626件,仅相当于北京的五分之一,不及上海、深圳的二分之一。

(四)人才引进工作稳步推进与高端人才集聚效应不明显的矛盾

人才是城市的第一资源,21世纪的城市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方面,广州市人才引进工作稳步推进。2010年7月广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两年后出台《关于推进人才集聚工程的实施意见》。2016年2月,广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集聚产业领军人才的意见》,以政策创新打造吸引高层次人才新优势,以制度创新搭建培养高层次人才新平台,以最大的诚意、最好的服务和最优的环境集聚高层次人才。截至2013年底,广州城镇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共计67.98万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有8.1万人,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有19.6万人。③

另一方面,财政支持力度不够,高端人才集聚效应不明显。根据《关于加快集聚产业领军人才的意见》及配套政策,广州每年需投入约7亿元、5年共约35亿元,人才引进力度空前。然而即便如此,与兄弟城市相比亦相形见绌,如天津滨海新区、东莞、惠州等地每年用于吸引人才投入不低于10亿,这与我国经济第一大省省会城市身份不相匹配。从广州目前人才结构看,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形态高端化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明显不足。当前广州高层次人才引进大部分集中在高校、医院、政府等机关事业单位,并且大多受编制、待遇等因素制约;而不少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高层次人才吸引培养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总体而言,广州吸引留住高端人才的创业条件、产业发展条件和安居乐居条件仍有待继续改善。

(五)城市产业空间结构日益优化与高端要素服务能力区域失衡的矛盾

一方面,城市产业空间结构日益优化。为了应对特大城市由于快速发展而带来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合理利用土地、空间、生态等各类资源,近年来在围绕建设“三大战略枢纽”、“一江两岸三带”、“多点支撑”格局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指引下,伴随着一系列重点生产力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广州城市产业空间结构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分工协调的发展新格局。从高端产业空间布局看,依托南沙新区和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重点打造国际航运枢纽,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海洋经济;依托空港经济区,重点打造个国际航空枢纽,发展直接服务及依托航空运输的高端产业及临空经济;依托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广州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核心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经济。

另一方面,与区域主体功能相应的高端要素服务能力尚未具备。从中心城区看,功能和人口过于聚集,然而公共服务体系薄弱,高端服务资源供求矛盾突出;从外围地区看,教育、医疗、购物、文化等生活公共配套服务功能未同步跟进,配套服务综合水平低,影响了高端要素从中心城区向外围的辐射与扩散。空间拓展与服务配套的不匹配,不仅制约了广州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凝聚力,也导致中心城区人口未能有效疏解,阻碍了产城融合的进程。2014年,越秀区常住人口密度为33920人/平方公里以上,而南沙区常住人口密度仅仅为810 人/平方公里④,从化、增城更低。广州人口规模持续膨胀,并且人口分布过于向中心城区集中,加剧了公共服务体系与人口分布的错位。“宜业不宜居”或者“宜居不宜业”,不仅不利于多中心网络型空间布局的形成,反过来也制约了广州高端要素吸纳能力的提升。

三、推动广州集聚高端要素的对策建议

(一)集聚高端要素的核心是集聚创新资源

以创新资源为核心,集聚高端要素,是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重要保证。集聚创新资源需要以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鼓励创新,尤其是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开放性创新网络,并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一是打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加强培育全社会热爱创新、勇于创新、尊重创新、保护创新、共同创新的创新文化体系,发扬广州敢为天下先勇气,同时完善创新失败的制度保障,把创新文化的重点从激励成功转向允许试错[3]。对于创新失败项目,只要项目主体不是以牟取私利为目的,并且合法合规决策的,不作负面评价,不追究责任。二是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主导、以联合科研攻关、加快成果转化为基础的协同创新中心,充分挖掘广州科教优势,通过相互兼职、合作研究开发和培训等形式,提高协同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三是打造开放性创新网络。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对接,以在穗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重点,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通过市场化方式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有效开放。四是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依托国家专利技术(广州)展示交易中心,争取建立国家知识产权园区,开展专利、商标和版权三位一体试点工作,解决知识产权多而不优的矛盾,促进专利技术的商品化和产业化,提高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率。发挥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作用,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严格保护创新主体创新收益。

(二)集聚高端要素的关键是集聚现代金融

利用广州资金充沛、民间资本雄厚的优势,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发展跨境人民币和金融后台业务,推动金融与科技、产业融合,打造全国性金融交易平台,提高对高端产业的金融服务能力,带动社会资金资本集聚,为国家中心城市全面上水平提供强大金融支撑。

一是大力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依托南沙新区毗邻港澳和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优势,吸引更多跨国公司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企业在南沙新区设立全球性或区域性资金流动枢纽以及粤港澳台资金结算中心。南沙自贸区内,支持银行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个人跨境双向投资,拓宽粤港澳企业和居民投资渠道。二是积极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以珠三角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为基本定位,吸引境内金融机构后台业务,以亚洲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为目标,积极开拓国际金融机构后台业务市场;依托国家超算中心硬件支持,从承接数据单据处理、电话银行服务、综合档案管理等业务切入,逐步从承接本土外包服务再到离岸外包。三是加强金融与科技、产业融合。支持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开办科技支行(公司),发展风险投资机构,培育私募股权基金,支持科技金融专营服务机构发展。发展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平台及互联网金融机构,建设互联网金融中心城市。以航空、航运融资租赁为重点,加快发展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服务实体经济。创新航运、物流业信贷融资模式,拓宽航运、物流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提高融资保障能力。四是打造全国性金融交易平台。发挥广州金融机构众多的资源优势和本外币存款全国第三的实力优势,依托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把广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建设成为全国性金融交易平台,开展机构间债权交易,培育金融资产交易的二级市场,实现金融资产的价格发现功能,开拓新的投融资渠道,创新打造金融交易平台的广州模式。

(三)集聚高端要素的重点是集聚高端人才

集聚高端要素,重点在于增强对高端人才尤其是产业领军人才的吸引力。高端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不仅需要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和建设力度,更要为人才提供一个稳定的上升发展通道[4]。

一是优化创业环境,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充分发挥产业领军人才引进政策的导向作用,支持国内外知名猎头机构和高端人才服务机构入驻,通过创业项目资助评审和加强创业初期扶持等措施,比照东莞、惠州人才引进投入水平,在《关于加快集聚产业领军人才的意见》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海内外高端人才来穗二次创业。二是创新工作机制,推动高端人才发展。依托广州校地协同创新联盟,整合创新创业要素,整合现有园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研究成立产业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发展联合会,促进资源共享、项目合作,推动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社会组织为中介、政府资源为支撑的人才发展机制。三是完善人才服务,释放高端人才活力。探索成立产业领军人才服务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针对产业领军人才提供公司注册、人才绿卡申请等代办服务,协助申请各类科研、人才专项奖励,协调解决创业、居留、落户、社保、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完善人才服务,进一步优化高端人才服务软环境,增强人才归属感,促进人才发展与广州发展共生共赢,促进人才在广州生根。

[注释]

①数据来源:广州市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下文涉及广州的数据如无特别说明,来源均同。

②数据来源:《数说2015广州科技创新》,《南方日报》,2016年2月1日;深圳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③数据来源:广州市科创委网站《2013年广州市科技统计调查报告》。

④数据来源:《广州统计年鉴2015》。

[1]杨广贡,杨正位.全球经贸体系重塑的动因、趋势和对策[J].国际经济评论,2015,(1).

[2]赵弘.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14—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陈向军,木娇.企业创新文化标杆学习与内部创业关系研究[J].理论月刊,2014,(12).

[4]李东升,张再生.天津市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政策分析与对策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责任编辑:周权雄

F207

A

1003—8744(2016)03—0088—06

2016—3—28

王云峰(1982—),男,经济学博士,中共广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高端广州要素
高端油品怎么卖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Polk(普乐之声)推出高端Reserve系列音箱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高端制造业向更高端突围
“澳”式无双开启高端定制游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