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人性之旅——读阿来新作《三只虫草》

2016-02-13 16:44□文|张
中国出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桑吉阿来本性

□文|张 倩

温暖的人性之旅——读阿来新作《三只虫草》

□文|张 倩

阿来的小说创作一直有着浓厚的藏族文化意蕴:带着些许的魔幻色彩的《尘埃落定》,用诗意的语言,展示了藏族土司制度的传奇;《空山》则用“花瓣式”的结构方式,构造了一幅宏伟的当代藏区乡村图。塑造新的理想人物形象,关注人性温暖面,是阿来最新写作的创作理想。新作《三只虫草》(明天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中,阿来将眼光投向了藏区未来的“希望者”——儿童。在最新塑造的儿童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整个藏族地区情感的希冀,乃至对人类人性的理想化勾勒。

阿来在《三只虫草》的自序中提到:“我相信,文学更重要之点在人生况味,在人性的晦暗或明亮,在多变的尘世带给我们的强烈命运之感,在生命的坚韧与情感的深厚。”该书从草原上的天才少年桑吉的视角描述人性百态,以三只虫草的命运为主线,讲述了桑吉的家庭及其学校发生的事情。同时,又从侧面隐晦地反映了当地官场的腐败气息。

该书一改阿来往日的宏大叙事风格,将笔触转向了普通的少年——桑吉。他不仅拥有着超乎同龄人的机灵和坚持,同时也具备孩子特有的天真和淳朴。通过桑吉的视野,我们看到了成人人性中复杂而又多变的一面。文中的调研员是个通过走通“关系”试图官复原职的人,却对桑吉这个萍水相逢的孩子关爱有加。在这个成人身上,我们不难看出他既有浓重的官场世俗气,同时也具备了长辈对小辈特有的殷情和关爱之情。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桑吉的校长,是一个对学校负责、对学生宽容的人,深受爱戴的他却为了一己私欲,强占了桑吉的东西。在阿来的创作中,既善于表现人性善良、温情的一面,又不忘传达人性自私、贪婪的一面,而这看似矛盾、对立的两面,在他的创作下得到交融,糅合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体。而桑吉的形象,无疑是阿来在阐释人性温暖方面的理想型人物。这个少年对父母、亲人的孺慕之情,对老师长辈的崇敬之心,甚至对大千世界的好奇之心,都来自于阿来心中对人性本真的追求。尽管桑吉的骨子里不乏孩子气和不管不顾的冲劲,却仍然保留了对世界的初心和宽容以及对人性的那份坚守。在阿来的笔下,人性中善良温暖的一面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

《三只虫草》最突出的特色就是,作者通过将成人人性的两面性和儿童单纯的本性作对比,凸显出人性的本真逐渐丧失的这一事实,最终探讨和呼吁人类对本性的坚守。作品的主线——三只虫草的最终命运隐喻着人性最终走向的不同道路:第一只虫草到了书记的杯中,喝掉虫草的书记只觉察到了土腥味,象征着随波逐流的人性对这世界来说是无声无息,甚至是略带反感的存在;第二只虫草被当作灵药送到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的药膳中,象征着带有救赎意味的人性对着世界来说是带有希望光芒的存在;第三只虫草继续移动在成人世界中,最终结果不置可否,象征着人性的发展总会有不同而又未知的结果。作者没有明确第三只虫草的命运,实际上是对人性的最终发展持有观望的态度。因此,对人的本性的不置可否,同样也是阿来创作的一大特色。

在《三只虫草》自序的结尾,作家提到:“即便看起来,这个世界还在向着贪婪和罪过滑行,但我还是愿意对人性保持温暖的向往。”因此,笔者认为,阿来对人性的最终走向必然持有一种乐观的预期。他始终相信,无论生命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苦痛,最终剩下的必然是“人性的温暖”。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桑吉阿来本性
为了传承的纪念——阿来谈周克芹
攀爬在生与死之间——论阿来的长篇小说《云中记》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论阿来“山珍三部”的生态思想
“桑吉”油殇
不一样的袋鼠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羊质虎皮
本性最美
桑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