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2016-02-13 14:52闫凤美李建功潘庆才王世兵
天中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导向职业教学模式

闫凤美,李建功,潘庆才,王世兵

(黄淮学院 a. 化学化工系;b. 电子科学与工程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闫凤美a,李建功b,潘庆才a,王世兵a

(黄淮学院 a. 化学化工系;b. 电子科学与工程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在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上要将理论知识按工作过程重新序化,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对企业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开发出具有工作过程性质的教学情境,然后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组织教学,并通过建立知能合一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和督促学生有效提升职业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模式;工作过程导向;职业能力;教学情境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要求的日趋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欠佳、社会服务水平不足等问题逐渐突出。为了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建设应用技术类高校,并要求试点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更好地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模式改革。本文探幽发微,尝试对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及其改革必要性进行述评,并结合我们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中的体会,阐述该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和实施途径,以期与同仁分享和商榷。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自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等人提出教学模式的概念以来,国内外广泛开展了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不同的教学模式均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借鉴的是苏联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因此,我们通常所谓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指以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五环节教学法”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它以教师系统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特征。纵观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传统教学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即使在对人才应用创新能力要求更为突出的今天,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价值,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传统教学模式确实具有一定局限性,它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 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导致价值取向错位

传统教学模式容易造成教师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1],甚至把教学的价值取向定位在使学生快速掌握学科知识和取得辉煌成绩上,从而忽视了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高分低能现象。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虽然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都有明确要求,但遗憾的是最能为学生提供真实体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训练环节往往不受教师和学生重视。

(二) 师生角色定位不准,导致教学策略乏力

师生角色的定位决定着教学策略的选择。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基本上代表着权威,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统治着课堂,学生处于被动的受教地位[2]。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难以张扬个性。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教育学家提出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提倡使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但是,由于师生信息不对等,学生主动意识差,交流互动渠道不畅,容易形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尴尬教学局面[3]。

(三) 知识载体来源单一,导致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内容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相匹配。但在传统教学中,教材常被用作教学内容的唯一载体,且各高校普遍使用国家统编的规划教材,培养的人才缺乏特色。同时,传统教材大多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依据编写的,虽然注重选用经典案例,但其内容与生产实际相比必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有些教材还严重缺少实践教学内容。

(四) 课程评价机制单一,导致知能培养失衡

课程考核常常被用来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课程考核多采用期末“一卷定成绩”的单一评价机制,且试卷多侧重于识记性知识考核,较少涉及考核综合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内容。这种重记忆轻探究、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的考核评价机制,极易造成学生知能失衡。

二、改革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 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层次的要求逐渐提升,尤其对人才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及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地方高校如何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并通过服务发展和提高自己,形成优势和特色,是当前地方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地方高校应建立理论与实践并重、突显学生主体、益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构学科知识体系,建立将工作过程、学习过程和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二) 国家教育结构调整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范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行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一线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按照国家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地方高校必须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专业教育与终生学习”三对接,以素质教育为基础、能力提升为核心、岗位需求为目标、企业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为线索,符合认知学习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课程教学模式。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是 Felix Rauner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实施该教学模式,在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上不能再追求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要将理论知识按工作过程重新序化,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行动主体地位,以基于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依据,针对行动的每一个环节构建教学情境。该教学模式下,每一行动步骤都是自然形成的行动序列,学生的认知也是循序渐进的,两者的一致性势必能够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实施该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对各种职业的现实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开发出具有工作过程性质的教学情境,然后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组织教学,并通过建立知能合一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和督促学生有效提升职业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途径

(一) 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不同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又各不相同。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目标、教学大纲等只有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无缝对接,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要求的无缝对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院系应广泛开展市场调研,通过调查、走访、召开企业专家座谈会等方式,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标准,进而确定专业、课程所面向的职业及职业岗位[4],有的放矢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二) 确定、序化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学工作、规范教学行为的纲领性文件,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和落实,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各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也应建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之上,必要时可邀请企业专家、高管参与其中。

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体现务实性、针对性和前沿性。教师应借助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发展联盟等平台,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了解分析相关企业的职业岗位特征,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原则和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确定课程内容[5],并按照典型的工作过程逻辑编排课程内容。

(三) 设计学习情境和单元教学

合理设计学习情境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下,单元教学内容是以项目化、案例化的方式展开的,这些教学项目或教学案例应来源于企业生产实际,其教学设计应体现工作过程的连续性、整体性、情境性和开放性,应能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技能提升和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并按照任务驱动和项目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设计教学过程。

(四) 重构教学过程,合理选用教学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思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集成化,把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置于工作过程、岗位情境中[6]。因此,教师应研究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如何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示范者和合作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将讲授、讨论等教学方式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选用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在深入分析具体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选用项目教学、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

(五) 构建立体化的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机制是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知能合一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教师可从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两方面建立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全面考核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的表现与学习效果。对于过程性评价,可建立项目文件材料评价标准、项目过程实施评价标准、学生自我评价标准、小组成员互评标准等,赋予各评价指标一定的权值,据此确定各个分项目的过程评价成绩及其平均值。终结性评价一般以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但要兼顾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这种评价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各个环节,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下,单元教学内容应以项目化、案例化的方式展开,教学项目、教学案例应来源于企业生产实际,应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技能提升和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应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当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哪种教学模式能够适用于所有专业所有课程,以上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工科专业课程,其具体实施途径还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1] 谭琳.赫尔巴特四步教学法与杜威五步教学法之比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1).

[2] 郭琴.传统高等教育教学思想的局限性及其匡正[J].高等教育研究,2003(5).

[3] 张传燧.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教学模式述析[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8(4).

[4] 王学东.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27).

[5] 杭瑞友,王芳,涂小丽.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J].职教论坛,2012(5).

[6] 张文雯,陈绘如,王旭波.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23).

〔责任编辑 张继金〕

G642.1

A

1006-5261(2016)04-0151-03

2016-03-21

河南省教育厅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教高[2012]859);黄淮学院校级教改研究项目(2014XJGLX0408,2014XJGLX0209)

闫凤美(1971—),女,河南驻马店人,教授,硕士。

猜你喜欢
导向职业教学模式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偏向”不是好导向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写作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我爱的职业
犬只导向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