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范式、意义与逻辑

2016-02-13 14:52崔锁江张春玲
天中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华马克思主义传统

崔锁江,张春玲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 0875)

习近平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范式、意义与逻辑

崔锁江,张春玲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 0875)

习近平在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确立了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价值目标与逻辑遵循,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历史性贡献。首先,他正面积极评价儒学,娴熟使用传统经典,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其次,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结合起来。最后,他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学;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1]558正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中国共产党思想体系之中。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积极倡导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为马克思主义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当今社会各领域的建设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了科学的标准、目标和方法。

一、习近平为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范式

习近平为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积极评价儒学、娴熟使用传统经典、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三个范式。这些范式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者要以儒学研究、经典研究、世界文化比较研究来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标准。

(一) 积极评价儒学,触及传统文化的硬核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年大会上的讲话积极评价了儒学的历史意义:“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习近平的讲话,为中国共产党重新认识儒学奠定了基础。

儒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代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与道统。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儒、批孔、反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毛泽东在革命与战争中把儒学和封建地主阶级联系在一起加以批判。如何评价儒学,是批判否定还是肯定,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面临的难题。过高评价儒学意味着无条件的认同,而取消儒学的主干地位则影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整理。所以,习近平的历史贡献在于合理而又恰如其分地评价儒学。过分拔高的复古主义与完全抹杀的历史虚无主义都得到了有效纠正。

习近平在此次讲话中使用了“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农家、兵家等各个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等说法。习近平站在人类文化的历史宏观角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儒学,从而避免了完全滑向儒学的误区,保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习近平在此次讲话中提出:“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2]这种唯物史观的科学态度从根本上扭转了以往人们完全批判或有意搁置的消极态度。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大会属于党外群众性质的活动。但是,习近平的积极评价已经使儒学进入了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研究视野。儒学研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范式。

(二) 娴熟使用传统经典,展现中华文化的自信

毛泽东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毛泽东选集》当中大量使用了传统经典。毛泽东正是以“实事求是”这个中国话语把握了唯物史观的精髓,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中共领导人的讲话逐渐增加了使用经典的频次。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进行“经典作品阅读观看活动”[3]584。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有中华传统经典的支撑。

习近平是继毛泽东之后能够娴熟使用中华传统经典的最高领导人。他使用传统经典有鲜明的特点,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新近出版的《习近平用典》一书展现了习近平在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深厚底蕴。该书共整理出297篇习近平曾加以引用的经典著作。习近平广泛地引用了140多种典籍。这说明娴熟运用中华传统经典是习近平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振武在序言中评论道:“他善于用典,常常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4]序言2在习近平的带动下,学习中华传统经典进一步形成热潮。很多院校把经典诵读作为重要课程。另外,习近平在考察中对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古文经典内容予以关心。

(三) 推动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增强世界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女人进来时候,艾莉已经挂在秦川的腰间。房间里明亮清澈,厚重的落地窗帘安静地退守窗户两端。女人盯住他们看了一会儿,替两个人拉严窗帘。自慰也得避人,女人嘟嚷着,你好像爱上你的充气娃娃了。声音软绵绵的,带着醋意,尚未飘至秦川的近前,就被艾莉的呻吟击得粉碎。艾莉闭上眼睛,漫天花瓣飞舞……

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增进了文化之间的交流,增强了世界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习近平认为:“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5]265以热爱和平为重要主题与原则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被认同。在众多外交盛会场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和平、发展、包容、共赢的外交理念获得了世界人民的认可。在这种形势下,习近平敏锐地提出各种文化平等友好交流的文化外交理念。任何文化文明都是在与世界文化交流过程中实现发展与繁荣的。习近平强调:“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儒学本是中国的学问,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2]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弘扬保持乐观态度。

二、习近平为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价值目标

习近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结合起来,为正确认识与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了正确的价值目标。

(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把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作为主要诉求。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做了《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并号召:“我们的任务不是别的,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团结全国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在我们党的领导之下,为着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6]1026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做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讲话,对新中国的美好未来进行了勾描。邓小平也表达了对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梦想期待,认为:“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7]383这种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象征,是“两个一百年”理想的一个重要来源。“中国梦”则是对这种勾勒的又一次大胆而又生动的设计。

按照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和规模以及经济社会的长期目标,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结论。在提出与宣传“中国梦”理论的同时,中国共产党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有力的抓手。2013年3月,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3]235习近平在2014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时候强调:“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8]中国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提升,是中国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精神的载体之一。从而,中国梦理论与中国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一定的概念逻辑关系。中国梦所代表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在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正确认识与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理论的组成部分。习近平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9]习近平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具有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

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聚为中华精神和中国力量,是当前社会主义文化转型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文化转型是中国走向大国强国唯一的道路和思想意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道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动力条件。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必需的文化源泉与指导思想,构成了中国道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的载体,最终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所以,习近平正确认识与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与中国梦理论是紧密相连的。

2013年,党中央提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3]585。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5]170。习近平引用了“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警句,提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价值观,并且与青年人分享了有关“勤学”“修身”“立志”等方面的经典话语,激励北大学生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习近平主张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他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国精神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8]习近平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更好地认同社会主义,从而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服务。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

习近平正确认识与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进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认同。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3]24其中的“凝聚共识”其实就是要培育政治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价值观,有利于增强政治文化认同。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新要求就建立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这里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确认识与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 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5]155习近平强调要增进与改善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效性,离不开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认同。正确认识与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体现在对中国历史的认同。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的时候强调:“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8]这其中就蕴含着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也包括对中国政治智慧的认同。2014年11月,习近平在会晤外国政要时指出:“当代中国人的思维,中国政府的治国方略,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10]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积极认同与继承的态度。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意味着对自身历史的合理性解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政治传统的继承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具有历史合法性。这种基于历史的政治文化认同的本质实际就是对国家的认同。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具有牢固的民族心理基础,因此,习近平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就是要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认同。这是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在文化建设领域里的生动体现。

三、习近平为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逻辑遵循

习近平正确认识与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成果丰富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习近平的理论创新为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整体性的逻辑遵循。第一,习近平正确认识与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重要支撑作用。中国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创新与党的群众路线学习教育实践活动等实践创新,都需要正确认识与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第二,习近平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立场上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的遵循,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内涵的继续丰富,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品质,为马克思主义者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方法。

(一) 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现阶段党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先后提出了保持党的纯洁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严三实”“四个全面”等新理论,同时推动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等实践创新。这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规矩与党性修养,是中国共产党拒腐防变的根基,是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根本属性,对现阶段党的理论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有效抵制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混乱与拜金主义的冲击,而且有利于创造党内清正、清廉、清明的政治生态,进而在和平发展与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保持中国共产党的纯洁性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

2013年,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3]339由此,他推动了在精神信念领域里的理论创新。这不仅符合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把理想信念提升到了思想建党的高度。包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一系列理论创新都强调了理想信念的精神品质,这是习近平对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继承。

2014年12月,习近平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四个全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有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继承,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完全可以充实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当中去。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含着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的要求。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文化舆论氛围,从而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包含着文化体制改革,乃至于对当代文化、文艺工作的一种新设计。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是文化建设领域的一种调整方向,服务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识形态工作。第三,“全面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人民群众和领导干部、社会组织都能够依照法律行为处事。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与党员的规矩意识。第四,“全面从严治党”必然要求党员干部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与纪律意识。正确认识与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促使党员干部以中华传统美德规范自身言行,保持纯洁性与先进性,以“官德”“箴言”等提升自己的理想信念与精神境界。总之,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凝聚中华民族的正能量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 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从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

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毛泽东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提出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邓小平用“经世致用”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革与对外开放的伟大进程。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与时俱进”“和谐社会”等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先进理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正确认识与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理念,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提升到新的高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最主要的理论来源,对今后党的理论创新依然具有逻辑起点的价值。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立足于实践,强调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重要性。习近平正确认识与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国实际、中国国情进一步地推进到文化历史的时空当中加以考察。包括中国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国实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更加接地气,中国共产党人更加重视中国道路与经验。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8]由此可见,习近平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实际的历史维度与文化维度。按照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一种沉淀。习近平超越了经验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所造成的历史局限,站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高度,乃至于具备了放眼世界历史与全球文化的战略高度。

习近平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继续使用了批判继承法。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余,他具体指出了封建糟粕在党内的存在及其危害。在2014年1月14日中央纪委十八届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提出:“党内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3]770习近平严厉批判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文化糟粕,捍卫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习近平从历史文化的实践角度,提出要学习中国的历史与文化,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智慧进行积极总结[8]。习近平强调:“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2]他提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思想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指针[11]100。“双创”方针与“批判继承”方法、“双百”方针一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与历史意义。

习近平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遵循,服务于现阶段理论创新的整体要求。习近平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全局高度,灵活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造就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内涵向纵深发展。

[1]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2] 习近平在国际儒联纪念孔子诞辰 25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3]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 人民日报编写组.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 毛泽东选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邓小平文选: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4.

[9]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公开发表[N].人民日报,2015-10-15.

[10]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中南海开始会晤[N].人民日报,2014-11-12.

[11]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叶厚隽〕

The Paradigm, Significance and Logic of Xi Jin-ping’s Us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UI Suo-jiang, ZHANG Chun-l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Xi Jin-ping establishes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processing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basic paradigm,value goal and logic follow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them, which makes a historic contribution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of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irst of all, he evaluates Confucianism positively and uses them skillfully, which promote the overseas sprea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econdly, he combines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spirit. Finally, he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which has deepened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Xi Jin-p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fucianism;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arxism in China

D61

A

1006-5261(2016)04-0041-05

2015-11-18

崔锁江(1977—),男,河北无极人,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张春玲(1983—),女,黑龙江庆安人,博士。

猜你喜欢
中华马克思主义传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