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伟
(铁道警察学院,河南郑州450053)
警务化管理模式下的学警个性化发展研究
丁建伟
(铁道警察学院,河南郑州450053)
公安院校是共和国警察的摇篮,公安院校的大学生是朝气蓬勃的预备警官,这也决定了公安院校必须实行区别于地方大学学生管理的警务化管理。但随着预备警官各方面素质多样化发展态势,公安院校必须要审时度势,在警务化管理模式下,充分考虑学生性格、能力、品格等各方面个性因素,遵循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实现警务化管理与个性发展的协调统一。
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个性化发展;协调统一
(一)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1.保证队伍纪律严明。“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警务化管理是公安院校全体师生的行为规范,是建设好公安院校师生队伍的重要制度。公安院校只有严格地执行警务化管理规定,才能锻炼出一支服从指挥、听从命令、敢打必胜的预备警官队伍。
2.保证学警的正确政治方向与良好价值观。现在的学警都是“90后”,思维活跃,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较高。但公安院校的学生目前还只是涉世未深的青年,辨识能力不高,极易受到消极思想的影响。人民警察作为实施国家暴力的机器,必须要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不动摇,始终听党的指挥。通过警务化管理过程中的忠诚警魂教育、价值观教育,公安院校可以为公安机关输送一大批政治坚定、思想合格的人民警察。
3.保证为公安机关所输送人才的素质。警务化管理以公安的报国之心培养学警的忠诚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公安严明的纪律培养学警的自觉行为,培养学警将来从事警察工作所必须的良好品质和过硬的专业素养。
(二)目前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1.警务化管理的机械化。目前,警务化管理过分重“管”,而忽略了“理”。机械化管理造成的结果就是警务化管理实践缺乏公安院校应有的素质教育。目前,苛求从严、动辄训斥的现象在学生眼里已成为“警务化管理”的标志。管理学警的焦点落在限制学警的行为之上,这样容易忽视对学警的正确引导,使学警排斥心理增强,进而对学校产生不满。靠行政命令和强制性处分来控制学生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而且会对学警个性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压抑和限制。尽管导致此种现象的原因众多,但对学生个性化素质教育的忽视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2.警务化管理中忽视了服务作用与人情味。不少公安院校的学管干部往往在不自觉中片面地只是把警务化管理当作严格管理学生的工作,却忽视了“服务”作用在警务化管理中的体现。尽管严格的警务化管理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但是却极大地束缚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学警在自信心、创造力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受到限制,这必然会对学警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3.严格的警务化管理容易使学警产生心理问题。公安院校的学生在面对严格的警务化管理时,极易产生不适应的情况,会感到人生非常迷茫,出现压抑、沮丧等负面情绪。而且,很多学生对于公安院校的认识都来自于影视剧中的描写,来到学校后却发现警校生活和自己内心的憧憬差距过大,进而产生失落情绪,出现心理问题。
成长的家庭环境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受到的教育方式不同等,都会对个性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生活中成长起来的人,心理特点、精神状况、行为方式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可以说是个性的不同。
(一)保障警务活动顺利实施。个性包含有气质、性格、能力等,这三者便是一个学警应有的内在涵养,气质体现出一个人的精神风貌,这正是学警作为“预备警官”所要向外界体现的。气质所散发的气场,在预备警官们未来的执法过程中可以使其有效地、迅速地“镇”住场面,震慑犯罪嫌疑人。学警是人民警察的预备力量,一个出色的人民警察不应该是一个没有头脑、丝毫个性都没有的木头,而应该是一个个性极强,能在警务活动中独当一面的警务人员。
(二)提高预备警官的综合素质。当前社会,人民警察的执法环境日趋严峻,执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复杂,这对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职业技能、个人素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个性化发展适应了新时期、新情况、新问题下对人民警察的要求,使学警们走上警察岗位后,能将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公安事业中去,更好地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类纷繁复杂的情况,妥善处理各类问题,成为一名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民警察。
(三)顺应教育潮流。个性化教育是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公安院校实施个性化教育,有利于体现公安院校教育工作的时代性与创新性,从而保证培养出一大批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这也可以不断提高公安院校的教学水平,提升公安院校的声誉,对于将公安院校建设成为国家甚至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精简警务化管理程序。实践中,由于学管工作的需要,存在一些繁杂的程序,如一些不必要的请销假程序或者日常活动安排等,这对于学警个性的自由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束缚。在日常的管理中,可以在确保安全没有问题的情况下,精简繁琐的程序,给学警提供更多时间与空间,为学警个性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创造适宜的条件。
(二)深入了解学警,引导学警对发展个性树立正确的认识,帮助解决学警发展个性时遇到的困难。深入就需要放下学管干部的架子与学警打成一片,在交流的过程中寻找和发现学警个性上欠缺什么、需要什么,以及怎样弥补欠缺、实现需要,并及时帮助学警调整个性发展中的心态。学警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因自己处理不当而留下遗憾和困惑,此时就需要学管干部对其加以引导,使其在发展个性时不偏离轨道。
(三)支持与鼓励学警参加、开展业余兴趣活动。例如参与社团活动及学生会活动,开展文艺表演、学术研讨会、科技比拼、演讲比赛、辩论赛、体育竞技等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让学警畅所欲言,活跃自己的思维,也可以锻炼学警的组织领导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学警展示自身特长。一系列的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警们的创造力,使他们能淋漓尽致地张扬自己的个性,从而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发展。
(四)组织开展公安实践活动,让学警到公安基层一线中实践锻炼,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认真体会。通过到公安机关见习、实习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将专业知识与个性色彩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先进优秀的个性品质,改进不足的方面,磨砺意志力,增强内心的社会责任感和作为预备警官的使命感。
警务化管理在公安院校的实践中,其与个性化发展之间存在着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蕴含在个性之中,又通过个性显现出来。公安院校相比普通大学虽然特殊,但就其本质来说还是一所大学,其教学仍应遵循一般高等教育的规律。高等教育规律与警校警务化管理就是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尊重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公安院校的特殊性,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避免出现极端化。
(一)公安院校要坚持宽严结合的方针。“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公安院校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既要抓,也要放。公安院校始终坚持“从严治警、从严治校”的基本方针不动摇,在遵守和执行由公安部制定的《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规定》的同时,也要在实践中把严格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哪些事情是公安院校不允许做的,清晰地指出学生行为不可触的红线;另一方面,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舒畅、宽松的校园环境,按照“法无禁,即可为”的原则,使学生们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地安排学习和生活。
(二)坚持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公安教育工作要求公安院校始终坚持贯彻对学生的忠诚教育,公安院校要不断地向学警们传播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理念,树立他们“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对自己的预备警官身份感到自豪与骄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忠诚于党和国家的公安人才,保证公安队伍忠诚本色不改,使人民警察真正成为共和国的“忠诚之盾”。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目前,公安院校的校园社团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大部分都不够成熟完善,社团文化活动相对较少,组织活动质量较低,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较为枯燥单一,每到周末都会有大量学生将大量精力和时间浪费在网吧,所以要加强社团文化建设,使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更为丰富,能够使学生们通过多样的文化活动找到自己的兴趣,展示出自身的闪光点。而且学校要多组织学生到校园外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多样的爱好,找到自身价值。
(四)改革课程体系。当前的公安课程体系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人文素质课程和选修课。而且,很多学校对选修课的建设发展不够重视,使选修课的授课质量不高,很多学生上课无所事事,课下浑浑噩噩。虽然重视专业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却不利于人文素质有效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公安院校应当改变当前学生的课程设置模式,协调好公安专业课程与综合素质课程的比例,增设和改进人文主义课程,同时加强选修课建设以及教师的选拔与考核,合理安排选修课的开设数量,增强选修课的授课质量。
(五)加强学管干部队伍的建设。学管干部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管理者。学管干部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学管干部的个人素质极大地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加强对学管干部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相关方面的了解,强化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提高学管干部的管理能力与管理技巧,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1]吴志刚.《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规定》亟待修改与完善[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2(2).
[2]贺电,张兆瑞,钟新文.公安教育创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4:80.
G45
A
1673-0046(2016)10-00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