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惠钧
风雨百年戏剧纷繁篇章铸史
——评《中国百年艺术史·百年中国戏剧史(1900—2000)》
□文│谢惠钧
20世纪时光荏苒,岁月沧桑。在百年的历史时空中,中国戏剧的先辈同仁在剧坛中的争议弘论、笔载华章、喜怒哀乐,还在天地之间回响;他们所演绎的中外古今作品,至今仍舞台留香,余音绕梁,为后人创造了不可估量的传承价值,留下了不朽的精神文化遗产。
由邹红、王翠艳、黎萌编撰的《中国百年艺术史・百年中国戏剧史(1900—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岳麓书社2014年5月出版),着眼于20世纪不平凡的百年历程,着眼于中国戏剧的文化生态及其艺术特性,以及各时期各领域的自身生存、发展变化和历史轨迹,以专题史类型的模式构建成四个板块:戏剧文学史、戏剧演出史、戏剧思想史和戏曲发展史,为20世纪中国戏剧史勾勒出科学、合理的框架体系。
20世纪的中国是波澜壮阔、天翻地覆的一百年,中国戏剧在上半个世纪战争硝烟之中经受着血与火的洗礼,同时又在苦难岁月中成长和自我改造。20世纪下半叶经受了较长时期的政治动荡,直到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才迎来了发展繁荣的大好局面,中国戏剧以不朽的历程载入了百年史册。
“话剧—戏曲”二元结构和崭新的戏剧文化生态的形成,成为中国戏剧现代性转型的主要标志,这是20世纪特有的格局。该书作者将戏剧二元结构贯穿于百年中的各个时期,从多方面专题论述了戏剧文学形态和演出形态的生成与发展,戏剧艺术外在形态即舞台呈现的现代性转型。特别是在戏剧艺术走向多元化的改革开放之初,空前活跃的多样化舞台呈现使其呈现出更新、更现代的发展特征。百年间的探索创新、变革尝试、观念突破、演剧实践的艰难困苦历程,铸就了耀眼篇章。
20世纪的中国戏曲,因话剧艺术的进入,打破了古老戏曲一统天下的格局,戏曲也从世纪初的内容陈旧和形式僵化的困境中警醒,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贯穿于各个时期的论述中。作者没有占用太多的篇幅介绍众多的地方剧种,而是选择了京剧和几个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从早期的戏曲改良运动到后来的戏曲改革运动,京剧的鼎盛和地方戏曲的勃兴,论述了此消彼长、跌宕起伏的曲折之路中,所面临的困惑与徘徊、撞击与融汇,并对新时期的新编古代剧、整理改编传统戏和现代戏的创新与突破,都作了专题性的重点论述,百年戏曲的异彩纷呈亦为该书平添了几分丰实与厚重。
该书以专题方式写史论史,既结合特殊的历史年代与代表人物、戏剧思潮与理论、有影响的剧作和演出作了客观而全面的叙述,保持了一种历史的气息和氛围,又有中肯的、独到的理性分析和理论评述。该书编撰者认为“民族化与现代化,大众化与精英化,商业化与艺术化既是贯穿百年中国话剧发展的三个重要纽结,涉及以剧本创作到舞台演出的各个层面,又可作为考察百年中国戏曲发展变革的三个基本维度,成为历时性叙述的必要补充”。其实,这可称之为三个纽结或是三个维度,在百年之后,戏剧仍将面临这三个方面的贯穿与延续,这就是史论促进人们对于历史、当代乃至未来思考的价值。
戏剧是从平面到立体的创造工程,作品的最终完成是在舞台时空综合中呈现。《中国百年艺术史・百年中国戏剧史(1900—2000)》,将大量的戏剧演出活动图片和剧照,特别是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随述论版面合编,以图证史,使内容更丰富,增添了直观的视觉感受,更便于读者结合史述产生深刻的理解。书后附录的《20世纪中国戏剧大事记》使这部百年史更完善、更有价值。
(作者单位:湖南省艺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