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智能知识管理平台构建模式的研究

2016-02-13 10:27李妍妮赵福广
质量探索 2016年3期
关键词:学习者信息化课程

李妍妮 赵福广

1.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慕课智能知识管理平台构建模式的研究

李妍妮1赵福广2

1.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技术智能化的发展,使得全球性的信息共享与交换成为可能,这也为教育产业带来了新的契机,慕课作为网络、关联、学习、信息化的代名词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也预示着现代教育信息化的智能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分析慕课的典型特征,讨论如何建立起慕课智能知识管理体系中的云平台和信息化交流平台,为现代教育体系补充新的教育模式。

慕课;信息化;智能知识管理;云平台

随着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时代下信息传递智能化的发展,使得相关信息产品飞速的更新换代,这也为教育产业信息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慕课作为学习、网络、教育的代名词于2012年飓风般在中国蔓延,它的出现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尤其对于慕课的发展趋势和对中国教育行业的影响关注得更多,如:张鸷远(2014)慕课发展标志着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时代的到来,但当前它还处于探索阶段。慕课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1]。虽然MOOC受到教育界广泛关注,但由于慕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还有许多不完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更有人预言慕课将会颠覆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重建中国教育模式等,然而在如此短暂的发展历程中草草下结论还是不严谨的。尽管我们看到了慕课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风标作用,然而在信息爆炸和信息泛滥的大环境下,其健康的发展模式尤为重要,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智能知识管理为理论基础,探讨如何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建立一个交流学习为主的信息化慕课发展平台,填补中国教育与世界一流教育链的空缺。

1 中国慕课知识信息化的现状及问题

1.1 慕课与传统远程教育的区别

尽管中国的远程网络教育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为大家所关注,其主要的参加者多数在于想要获得成人教育文凭的学习者,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远程教育成为那个时代的首选,但是慕课从本质上还是有别于传统的远程教育的,无论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的互动都是传统远程无法比拟的。

尽管二者有着一对多的教育模式的共性,同时都是以视频的形式出现的,但是传统的远程教育只是由教学视频到学习者的单向输入模式,学习者与教师及其他学习者之间没有任何的逆向交流的机会,那时候远程教育的网络只是起到了一个点对点的知识传递作用,而慕课知识信息的传播不仅仅局限于单一学习者与教师两者之间,还包括被授课人群的社区互动,而这个社区的成员也是以不同的目的参与进来,可以是大学的学生,可以是已经在工作岗位上但是对该课程的感兴趣的人,或者是各种培训课程的受训学员,这时的知识传递是沿着节点的网状结构蔓延,没有一定的顺序,因此慕课知识的传递更具有广泛性,知识需求者学习的目的性很明确,这些都决定了这种学习方式的最终效果要远远高于远程教育版本。同时,由于学习者各自的背景不同,在学习社区互动时,不仅仅是知识的攫取者,也是新知识的提出者与奉献者,这就使得慕课的教学领域被拓展得更宽更深,而教师和学习者的身份也有可能会发生了变化,教师变成了相关领域的学习者,而学习者作为此领域的资深人士变成了知识的传授者,这些都是原来的远程教育所无法实现的。

1.2 中国慕课面临的问题

慕课在被接受与传承的过程中却收到了很大的阻力。起源于学校教育的慕课是在大数据的时代下诞生的,并应该在高科技信息技术的衍生下逐渐发展更新,其核心特征应该在于知识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然而中国的现状是物质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分配还具有匮乏性和不平衡性,目前有些慕课的开发仅仅处于将部分教学视频上传至网络的状况,没有实现信息化平台的作用。尤其对于科技水平较弱的地区,源于政治、经济等区域保护所产生的信息技术屏蔽都造成了慕课建立初衷的发展阻碍,使得其无法实现信息化的标准。这些原因造成了慕课在中国的发展出现了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众多的慕课研究都集中在对于慕课发展前景的预测中,而对于慕课信息化平台建设模型的研究成果却未见,因此本文提出了以智能化云计算体系为基础,以知识管理理论为指导的慕课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将为中国高校的教育模式提供新的思考。

2 慕课智能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

当我们把智能知识管理理念应用于慕课建设时,主要包含两个平台的建设,他们相对独立,又互溶为彼此。一方面是探讨如何利用可能的云技术手段构筑一套系统化的信息交流平台,这种平台类似于点状的网络构造[3],学习者在其中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既是知识的接收者,也是知识的反馈者,同时知识社区的交流者。另一方面是探讨如何从大量数据和信息中获取知识并进行管理的系统研究和知识整合利用的方法的设计,使信息爆炸转化为知识的智能化个性服务,从而提升组织及个人的信息利用能力,提高决策水平。

2.1 慕课云服务信息化平台的模型

慕课的研发包含课程内容的制作和管理体系的运行,不仅需要有相关课程及知识的开发团队,还得具备强大的软件及硬件网络平台的研发团队,慕课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就是作为云课程它需要有自己的运行平台,因为云平台具有目前计算机信息处理与存储系统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云平台的数据都在云端,属于数据的虚拟平台,不需要专用的存储器,节省了平台的应用空间和维护成本。其次,数据在云端可以自动升级,学习者任何时候登陆都会得到最前沿的信息。再次,云平台能够使软件和硬件的资源呈动态流动,大大提高了其服务性的效能,同时能够使数据记录更加透明化和智能化,有利于自助学习的发展趋势。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个系统的运行不仅要有学校某个专业课程开发团队,还要有相关知识背景作为课程的补充及社区讨论的理论支撑,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一的专业领域,还包含交叉学科的研究,这就决定了各个专业人才需要被汇集在一起共建这样的一个平台,只有校级的管理部门才能够做到统一整合这种教师资源和技术资源,所以我们认为这种慕课平台的开发必须要由学校来牵头承担,才能保证慕课平台建设的可行性。

同时如何将相关的知识通过视频制作等技术手段转换为云课程应用于平台更是此管理体系的关键,因为云课程的实施完全依赖网络数据库运营,所以技术平台和管理团队的构架支持在运行中尤为重要。2012年麻省理工和哈佛曾经共投入6000万美元进行技术平台的建设和初期的运行,因为他们意识到具有知识产权的慕课才是其长远发展的保证,所以由学校管理部门承担组织建设的任务是最佳的选择。同时慕课运行的后台技术也是客户隐私权的管理门户,尽管目前慕课是以免费的形式出现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注册课程的学习者的个人资料是可以公开的,因此,云端的数据安全是校园信息平台管理更加关注的问题,安全的应用程序和技术,最新的加密技术甚至是安全协议,都是慕课信息化平台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2 慕课信息化平台知识交流构建模型

知识是网络化连接的,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4]。学习的控制权掌握在学习者自己的手里,学习的起点是个人,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与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给个人继续学习。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个人对网络对组织) 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不落伍。同时,只要是拥有互联网的条件,参与知识发展的学习者本身也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学习社交网络。在这样的空间里,知识的容量和学习者的容量都是无限的,然而要保持这种空间的充盈性,对于慕课的课程选择和设置还需要进一步的调研,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慕课模式,通识类的优秀课程往往会满足这种要求,因为对于这类课程的需求量会更大一些。

慕课之所以在如此短暂的时期内崛起离不开其高效能性。这种学习的高效能性来源于慕课的知识管理平台。这个服务系统包括知识分类管理和知识搜索两大部分。慕课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计模式类似一个知识编辑器,它能快速编辑及描述复杂领域的知识体系,并且通过知识节点的拖拽,迅速形成网状的知识组织形式,这就是知识创建的过程。然后通过慕课的教学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这种知识地图,从而将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目前慕课的设计主要是以视频形式出现,长度为10钟左右,课程设计以知识点为主线,辅以教师的讲授和实物视频或动画视频,最大的优点在于学习者可以随时停放、快播或回放,这就使得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学习者通过享受这种知识成果,减少了很多工作上和时间上的压力,使得知识的应用过程更具意义,其学习目的也更加明确。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会达到这种极致。国内的慕课发展刚刚开始,有些课程为了追求其课程的感官可视性和娱乐性,在教师讲解的同时配有独创的情景动画,实际上却起到了画蛇添足的作用,不仅分散了学习者的注意力,同时其动画的设置情景过于人为的复杂化,反倒使得观看者混淆了学习的重点,适得其反。

3 结论

无可置疑,慕课为中国高校信息时代的教育又增添了新的模式[5],但是在教育细节上还需要时间去完善,如要建立合理的慕课课程设置标准、人才培养目标、信息化技术标准等,更重要的是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性和公益性。因此,当人们开始用理性的视角看待慕课的时候,对于这一新事物持平静心的态度去研究和探索,对慕课的长远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总之,大数据时代下信息资源存储方式正处于更新换代的时期,这是一场人类思维上的大变革,慕课作为高等教育体系内信息个性化的传递新模式,在高等教育供给无法完全满足需求的市场上,成为教育变革的有效补充。

[1]陈卲继.接受“慕课”还是面临衰退[N].中国教育报, 2013-9-27.

[2]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慕课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 2012, (3) :31-36.

[3]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论坛, 2014, (1): 10.

[4]王文礼.慕课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 2013, (2):53-57.

[5]张鸷远.“慕课”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16):116-121.

本文系吉林省教科院项目(编号ZD15050)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编号2015-31)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学习者信息化课程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