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反陆媚日”的原因

2016-02-13 08:36
统一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祖国大陆政客台独

■ 曹 骏



民进党“反陆媚日”的原因

■ 曹骏

近日,看似互不相关的两件事情引起海峡两岸关注:一是肯尼亚台湾籍电信诈骗嫌疑人被遣送祖国大陆接受司法审判,民进党以“保护人权”为幌子操弄民粹,竭力进行政治表演;二是台湾渔船在冲之鸟礁附近公海被日本公务船拦查扣押,并强索赎金,而以民进党为主体的绿色政客及“名嘴”集体失声。对涉嫌诈骗犯罪者,绿色政客大谈其“人权”,并借机谬谈“台湾主权”;而对于日本欺凌台湾渔民,民进党往日好斗激进形象不再,全成“哑炮”。人们不明白,这些绿色政客到底怎么了?

一、捍卫诈骗嫌犯“人权”背后的“反陆”“台独”用心

近年来,涉及台湾电信诈骗的报道屡见不鲜。台湾的电信诈骗犯罪,触角遍及全世界,被岛内舆论讥讽为“几乎要成为全球公敌”的“台湾之光”。前不久,藏身肯尼亚针对祖国大陆民众实施电信诈骗的台湾嫌疑人被抓获。祖国大陆有关部门查办案件、惩治犯罪,以维护两岸同胞切身利益,这于法有据,于情合理。然而,以民进党为代表的一些台湾政客不分是非曲直与善恶对错,既对电信诈骗的危害视而不见,也不检讨岛内惩治犯罪不力,对诈骗案受害者的痛苦充耳不闻,却由民进党主导的立法机构高效率抛出所谓捍卫诈骗犯罪人员“人权”的“声明”。“声明”不但完全回避事件的司法本质,而且充斥着“中国当局”“中国官方”等“两国论”浓重的“台独”色彩论调,不仅要求祖国大陆“立即放人”,甚至妄言要对祖国大陆进行“制裁”。一些“名嘴”还公然鼓噪要维护台湾“尊严”,“派飞机到大陆救人”。

绿色政客平日习惯于黑说白道,不讲逻辑关系。但是即使思维能力再差,也不能把惩治罪犯和侵犯人权混为一谈。人们不明白的是,在这些政客眼中是否“世上只有台湾诈骗犯享有人权”,所以他们的犯罪行为不能惩处。多方资料显示,在近年的许多电信诈骗团伙中,首犯和骨干绝大多数是台湾籍。统计显示,每年都有约100多亿元人民币被骗子从祖国大陆卷到台湾,但至今仅追缴回20多万。在被骗人群中,老人、学生、农民工占有很大比重。有的退休老人辛苦劳作一辈子,一生积蓄被骗光,处境凄惨;有的病人看病的“救命钱”被骗;有的年轻学生上大学的学费被骗。而在岛内,台湾同胞遭受电信诈骗的案件也时有发生,曾被列为“十大民愤”之首。因此,将罪犯绳之以法是两岸广大民众的强烈要求。但由于台湾法律对涉及两岸的跨境电信诈骗犯罪缺乏相应认定标准,导致很多犯罪嫌疑人或无法定罪、或重罪轻判,致使电信诈骗犯罪团伙屡打不绝,许多诈骗团伙藏匿海外、继续作案。有关报道显示,2013年8月,祖国大陆警方将抓获的21名相关犯罪团伙头目移交台湾警方,而这些人很快被放,2015年又在境外继续作案。

面对电信诈骗泛滥成灾,岛内一些掌握“立法权”的绿色政治人物,不去踏踏实实地完善有关法规,为惩治犯罪、保护民众财产安全提供法律依据,而是别有用心地将法治问题政治化处理,借机挑动两岸对立。

为了为施骗者“讨公道”,此前并不认同“九二共识”的民进党及“时代力量”等绿色政客,竟搬出《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不顾两岸在协议框架下已合作多次的事实,声称台湾“主权”受到“侵犯”,要求将台籍嫌犯送返台湾。但是他们忘记了该协议是在“九二共识”基础上签订的,而且他们也误读了协议条文及基本精神。因为该案没有发生在台湾,而是发生在肯尼亚,被害人在祖国大陆,祖国大陆有权管辖。两岸虽然签有协议,但条文载明,当“受请求方”认为有重大利益等特殊情况,得视情况决定遣返。即,是不是遣返,要视情况而定,绝非我要你遣返,你就得遣返。台湾虽然有权主张遣返诈骗嫌犯,但台湾相关法律存有漏洞,若把人放回,只能像过去那样释放或轻判,这对犯罪嫌疑人是纵容,对受骗人太不公平。更重要的是,那些连“九二共识”都不敢面对的政客们,有什么资格谈及建立在“九二共识”基础上的协议。其实这些绿色政客表面在为诈骗嫌犯叫屈,实则是逢陆必反的“台独”意识作祟,假若嫌犯被引渡至美国,他们还有胆量替骗徒打抱不平吗?所以,到底是捍卫人权,还是打着人权操弄“反陆”和“台独”情绪?这应该是不需思索的问题。

二、对渔民受辱的冷漠背后是对日的奴颜与媚骨

4月25日,在台籍电信诈骗嫌犯被遣送回祖国大陆不久,台湾屏东琉球籍渔船“东圣吉16号”在冲之鸟礁公海被以“非法作业”为由遭日本公务船拦查扣押,并强索176万元赎金。冲之鸟礁地处公海,只是两座礁岩,总面积仅有9平方公尺。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和联合国机构认定,冲之鸟礁不属于岛屿,所以不能主张以其为中心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权益。据此,日本根本无权扣押台籍渔船,若强行查扣,即违反海洋法公约,若在扣押之后再要罚款,更无异于海盗绑票勒索。但日本单方面宣布其为岛屿,并以此为依据,主张47万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和约25.5万平方公里外大陆架,其他国家不得在这一海域内作业。冲之鸟礁海域是台湾渔民的传统渔场,日本这一做法,既损害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更直接损害了台湾渔民的利益。因此,台湾应当不分朝野,一致对外,以保护台湾渔民权益。然而,自事件发生以来,曾在肯尼亚台籍诈骗集团被引渡到祖国大陆后跳得最高、喊得最凶的那些民进党和“时代力量”的精英和绿营名嘴,此刻却通通默不作声。蔡英文在渔船被扣押后,迟迟未就日本此次抓扣台湾渔船表态。其实就在事发当日,日本众议员长岛昭久、古川元久等人访问民进党中央,并与蔡英文会面。而蔡英文仅谈日本熊本地震、民进党的“重生秘诀”,赞颂日本司法制度,而绝口不提日本此次抓扣台湾渔船之事。

“东圣吉16号”渔船属于屏东县,由屏东县选出的民进党籍民意代表庄瑞雄更称台湾渔船是在“人家的地方”作业,“不适合硬碰硬”。更有一些绿营政客和绿营媒体,他们不是将攻击的矛头对准日本,反而将矛头对内,对马英九当局极尽讥讽挖苦与攻击,甚至有点幸灾乐祸,认为日本扣押台湾渔船,是对马英九“打脸”。

即将赴任的民进党籍驻日代表谢长廷接受日媒采访时说:“日本对台湾而言,在亚洲安全保障上是最重要的伙伴,同时在人民情感方面,是最亲密的国家,相信台日能成命运共同体。”为了讨得日本欢心,宣称台湾在钓鱼岛问题上不会和大陆合作。

以民进党为主的亲日媚日行径,招致外界强烈批评。在实不得已情况下,民进党发表了一份不痛不痒的“声明”,乞求日本在双方达成共识前“克制”,并承诺未来新当局上台后,会全力与日本沟通协商,通篇没有对日本海盗行为作出一句抗议,更不敢谴责日本恣意扩张经济海域,侵害人权、渔权及公海权益的海盗作为。一副不顾渔民的利益,自甘下贱,讨好日本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民进党政客媚日的原因

此次民进党对日本抓扣台湾渔船集体缄默,其原因何在?

一是日本是民进党“台独”源头之一。追溯“台独”根源,最早的“台独”分子是日本殖民者在岛内驯养的“皇民”,最早的“台独”组织也是在日本右翼势力庇护下形成的。“台独”分子对日本的“感情”是与生俱来的。此后,民进党为对抗岛内“反独”力量,开始幻想“挟洋自重”,甚至希望借助美日之力阻挠统一进程,因此,不敢对日本有任何不恭的表示。

二是民进党内一直有媚日传统。日本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50年,残杀迫害岛内抗日志士数十万,长期视台湾人为“二等公民”。岛内一些混迹于殖民体制的既得利益者,却因日本的小恩小惠感激涕零,以当日本人为荣。曾任台湾地区副领导人、民进党大佬之一的吕秀莲,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曾去日本山口县下关春帆楼,在参观《马关条约》签订会场时,无耻地声称,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是台湾人的‘大幸’,不然台湾哪来今天的经济成就”。民进党的“皇民”心态,由此可见一斑。

2006年9月,当日本小泉政府在联合国大会表示,希望日本能够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时,民进党陈水扁当局按捺不住表示坚决支持。之后,陈水扁当局“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邱义仁公开表示:“日本身为东亚最强大的民主国家,已经用前瞻的眼光撇开历史包袱。我们支持日本在联合国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由于感到这个表态力度还不够,民进党籍行政部门负责人游锡堃接着宣称:“日本迈向正常国家,担负起亚洲的领导角色,有助于东亚的和平与民主繁荣。”这里且不说日本的经济实力如何,即使它的经济力量再重要,也不由民进党封它为“亚洲的领导角色”,试问,亚洲几十个国家什么时候封过日本为领导的?除游锡堃外,日本自己恐怕也不敢说它是今天亚洲的领导。2004年7月,为了讨好日本,民进党当局新任驻日代表许世楷在东京记者会上竟然声称:“钓鱼岛距离台湾与日本冲绳都很近,不能简单论断主权归属。”这一卖国言论,就等于放弃了对钓鱼岛这个中国固有领土的主权要求,无异于承认钓鱼岛是日本领土。

三是民进党寄望其“台独”主张得到日本支持。“台独”是民进党的神主牌,但是在岛内和国际社会普遍反对情况下,其明目张胆的“台独”和“法理台独”都难以行得通。因此,日本那些对中国始终抱有敌对情绪的军国主义残余势力,自然为民进党等“台独”势力所接近和倚重。日本政府虽然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但其右翼势力并未忘记对台湾实行50年殖民统治的历史,鼓噪“台湾地位未定”,不断纵容、支持“台独”势力。而李登辉、陈水扁时期的媚日、亲日言论和行动,更加重了日本右翼的“台湾情结”。而这种“台湾情结”则成为“台独”势力的国际支持力量。

综上可见,民进党为实现“台独”目标,不但会“逢陆必反”,而且不惜奴膝媚外,甚至连“祖产”都可以拿来做交易,根本不会在乎岛内渔民的安危及利益。这就是民进党媚日的深层次原因所在。

猜你喜欢
祖国大陆政客台独
斥“台独”狂人
浅析“台湾网红”的网络传播现象
对台湾青年在陆交流与融入的新观察与新思考
两岸成人教育学学科专业培养比较研究
认清五大类“台独”真面目
台南孙中山铜像被拉倒 国台办:“台独”不得人心等6则
辜鸿铭戏弄民国政客
↑政客的祈祷
祖国大陆与我国台湾地区的毒品犯罪立法比较
政客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