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鸿惠
“冷和平”概念不适用于两岸关系
■ 陈鸿惠
在当前对于两岸关系走向的研究、宣传中,“冷和平”概念正在日益被提及和渲染。“冷和平”概念原为描述国际关系的专门用语,体现国与国关系的内涵,既不符合“一国两制”政策要旨,也不适用于两岸关系。“冷和平”概念的“张冠李戴”,将导致以下4个方面的不利影响。
“冷和平”最早为美国前商务部副部长杰弗里(Jeffrey E. Garten)1992年在《冷和平:美国、日本、德国及其霸权之争》一书中提出,“冷和平”与“冷战”相对应,用以形容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之后,国际社会因美、日、德三国竞争经济霸权而导致的不和谐、不稳定状态。此后,“冷和平”一词被广泛用于描绘国际关系,比如俄罗斯与美国以及北约的战略博弈。若将一个原本解释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专有名词,生搬硬套于一个中国之下的两岸关系,就会很容易混淆台湾问题的本质和两岸关系的属性。
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内政问题,两岸关系的属性是国共内战所延续的政治对立,一个中国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根本前提与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949年以来,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两岸复归统一,是结束政治对立,不是领土和主权再造。”在对于两岸现状及走向的描述中,“冷”“温”“凉”“热”等词汇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两岸关系的某些表征,但是无法充分揭示两岸关系的内在本质。“冷和平”一词既无法解释两岸关系因国共内战所延续的政治对立,又难以体现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的根本特性,更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政策背道而驰。
“九二共识”不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而且是台海和平稳定现状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两岸共同的政治基础遭到破坏,则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强调:“不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中的核心意涵,就是改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海和平稳定的现状,必将遭致两岸同胞共同反对。”
“冷和平”一词无论怎么改头换面,其内涵还是相对固定的,就是在“冷战”之后缺少稳定却又相对平静的国际关系现状。而在“台独”势力看来,两岸只要不打仗就有机会搞“和平分裂”。若“冷和平”被媒体舆论铺陈为两岸关系的主流话语,极有可能进一步蜕变成为台湾社会的“新共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冲淡对“台独”的政治震慑,催生“‘九二共识’无用论”,架空“九二共识”并使之边缘化、形式化。
蔡英文及民进党至今拒不接受“九二共识”及其内涵,拒不回答两岸关系的本质问题,而企图以“维持现状论”“宪政体制说”等空洞概念瞒天过海、蒙混过关。
“冷和平”一词在很大程度上迎合并反映了蔡英文在两岸关系上的政治图谋。在蔡英文看来,上台伊始、立足未稳,在两岸关系上最好是自然冷却、逐渐淡化、最终疏离。其基本策略是既不挑衅祖国大陆、也不亲近祖国大陆,其如意算盘则是既要榨取两岸和平红利,又要防止两岸社会融合。如果民进党拒绝“九二共识”的最坏结果是所谓“冷和平”,而非冲突和动荡,民进党也就没有调整大陆政策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掌握台湾民情、引导台湾民意、争取台湾民心,始终是对台工作的主线。
在当前岛内蓝消绿涨、统降“独”升的政治氛围下,相当一部分台湾民众对维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认识模糊或者没有认知。在民进党及绿营媒体的蛊惑煽动下,“庸俗和平论”正在日益抬头,比如蔡英文上台后两岸关系“好也好不到哪儿去、坏也坏不到哪儿去”,“好不过马英九时期、坏不过陈水扁时期”等。“冷和平”一词看似严谨的学术概念,其实也是上述“庸俗和平论”的重要体现。对许多台湾老百姓而言,只要两岸和平,就无所谓冷热,既然民进党上台不会导致两岸对抗以致战争,两岸关系的冷与热又有何妨?这种“庸俗和平论”不仅有损于对岛内民意走向的有效引导,而且有害于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和人际融合。
综上所述,“冷和平”概念不符合“一国两制”精神,不适用于两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