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完成没有完成的答卷

2016-02-13 08:36
统一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祖国大陆台湾当局台海

■ 刘 红



必须完成没有完成的答卷

■ 刘红

分析台湾当局新领导人“5·20”演说推出的两岸政策,有意料之中的内容,如主题、立场和重点与社会上流传的版本相差有限;有意料之外的内容,如演说中也有一些新提法。因为缺少认同“九二共识”核心意涵相关内容,只能算是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

新手上路的激情与两岸关系

演说约6000字,分为“经济结构的转型、强化社会安全网、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区域的和平稳定发展及两岸关系、外交与全球性议题”5部分,两岸关系放在第4部分“亚太区域议题”内,着墨600余字。在不显要的位置安排岛内外高度关注的两岸议题,是在淡化两岸议题,或者说是当事人对两岸关系良性互动缺乏信心。

对于现今台湾地区领导人来说,两岸关系无法回避。一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势所趋。正如祖国大陆媒体强调的那样:过去8年,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两岸双方建立起政治互信、实现了良性互动。国台办与台湾大陆事务主管部门建立联系沟通机制,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恢复协商谈判机制,两岸签署23项协议,推进了两岸经济合作及各领域交流,减少了双方在对外事务上的摩擦和内耗,成就有目共睹。当前,要和平不要冲突,要交流不要隔绝,要协商合作不要对抗,已成为两岸主流民意。广大台湾民众迫切要求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不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局面因台湾政局变动而改变。

二是祖国大陆对于“5·20”以后的两岸关系立场非常明确。过去8年,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和平发展取得一系列突破,继续顺应潮流、全面推进两岸交流与合作是人心所向。正如祖国大陆媒体强调的,是把两岸关系拉得更近,还是推得更远?是以民众的福祉和利益为依归,回到“九二共识”所体现的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来,继续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光明大道,还是一边高喊“维持现状”,一边明里暗里推行“两国论”“一边一国”“去中国化”等形形色色的“台独”分裂主张,重走挑起台海紧张动荡的老路?不同的道路选择攸关两岸关系前景、攸关两岸同胞切身利益、攸关台海地区和平稳定。

三是美国反对“台独”挑起台海局势紧张。蔡英文2015年6月访问美国时,提出要维持两岸关系现状,在“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下,建立可预测性、一致的、稳定的两岸关系。当时她还解释说,“现行宪政体制”“一是‘宪法’本文;二是增修条文,三是大法官‘释宪’,四是在台湾的实际运作”。美国出于台海和平稳定符合其战略利益的需要,高度关注台湾当局新领导人的两岸政策能否实现她自己订定的目标。一方面表示“宪政体制”是否意味着台湾当局新领导人放弃了“台独”?一方面能否带来和平稳定的台海现状?可以说,台湾当局新领导人竞选期间和当选后,美国一直紧盯着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的动向。

四是从政治伦理道德和个人执政形象思考,台湾当局新领导人必须面对马英九留下的政治资产。过去8年,马英九不仅作为当事人接受“九二共识”,而且还与祖国大陆领导人完成两岸最高层级的会面,共同肯定“九二共识”,完成了把“两会共识”上升为“两岸共识”的政治程序。两岸在推动和平发展中,在累积政治互信的同时,两岸对话和协商、交流与合作的制度化、正常化全面推进。至于经济上的好处,更是成为台湾经济运作的基本保障。马英九的继任者为了提升自身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力,巩固执政基础,固然可能全盘否定前任的政绩,打压前任的形象,但从历史定位来看,对于任何一位领导人来说,都会面对前任能开创的、做到的,后任怎么办的问题,无论是从新手上路,稳定政局、经济和民心的需要看,还是从巩固执政基础、增加台湾当局新领导人的政绩看,都需要维护两岸关系稳定和发展。

两岸政策的正式出台和盲点

演说论述的两岸政策主要内容,一是“愿意和对岸就共同参与区域发展的相关议题,坦诚交换意见,寻求各种合作与协力的可能性”。二是两岸关系“成为建构区域和平与集体安全的重要一环”,台湾将“致力维持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三是“建立常态、紧密的沟通机制”,“将谨守和平原则、利益共享原则,来处理相关的争议”;“对话和沟通,是我们达成目标最重要的关键”,“将努力维持现有的机制”。四是对于1992年两岸“两会”进行沟通协商,达成若干共同认知与谅解,“我尊重这个历史事实”。对于“20多年来双方交流、协商所累积形成的现状与成果,两岸都应该共同珍惜与维护”。五是“新政府会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处理两岸事务”,“既有政治基础”是“第一,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与求同存异的共同认知,这是历史事实;第二,‘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第三,两岸过去20多年来协商和交流互动的成果;第四,台湾民主原则及普遍民意”。六是“两岸的两个执政党应该要放下历史包袱,展开良性对话”。此外,台湾当局新领导人还提到,“对于东海及南海问题,我们主张应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罗列演说中提到的两岸政策,作为台湾当局新领导人,表示要当一个“和平的坚定维护者、和平的积极沟通者”,表示承认“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把“现行宪政体制”解释为“中华民国宪法”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等相关法律。让人感觉到,台湾当局新领导人对于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期盼,以及维护两岸关系现状、发展两岸交流与合作的愿望。问题是,同样也让人感觉到,演说论述的两岸政策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一是不见过去8年,台湾当局领导人谈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表现出的肯定大局、乐观向上的态度,没有以往反复出现的,认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8年是两岸关系60多年来最好时期的字眼。二是忽视过去8年,约15000亿美元的两岸经贸交流,台湾约8000亿美元贸易顺差的存在,而且强调台湾要“提升对外经济的格局及多元性,告别以往过于依赖单一市场的现象”。三是忽视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制度化和正常化取得的成果。四是无视“两岸一家亲”“难忘同胞情”基本事实,不见过去8年台湾当局重要文告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认同。五是要凝聚台湾共识、利用台湾民主原则及普遍民意,强化岛内与祖国大陆政治对抗的意识。六是单方面要求两岸执政党展开良性对话。以上几点,透露出了台湾当局新领导人今后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思路与策略手法。

关键在于,台湾当局新领导人谈到的“两岸对话和沟通机制、良性互动”以及处理两岸事务的原则,都要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才能推进。因此,台湾当局新领导人在两岸同胞最关切的两岸关系性质这一根本问题上采取模糊态度,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和认同其核心意涵,没有提出确保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具体办法。这是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台湾当局新领导人的用意很清楚,迎合美国的维持台海和平稳定要求,迎合台湾民意中发展两岸交流与合作的善良愿望,要的是没有“九二共识”的两岸交流和合作,维持“一边一国”式的现状,与祖国大陆争夺两岸关系主导权,图谋改变两岸关系和交流走向两岸统一的性质,在通过双方交流和合作最大限度获取祖国大陆经济好处的同时,逐步减少对祖国大陆的经济依赖和逐步强化与祖国大陆的政治对抗。显然,面对马英九的政治资产,这位领导人已经开始将双方交流的历史定位由“以和平统一为目的”向“以获利和分裂为目的”转变。

“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性质。如何界定两岸关系性质,也就是台湾在政治上如何定位,这是台湾问题的根本所在!对此,无论是从台湾问题起源看,还是从两岸关系演变历史、客观现实和法理基础看,这一定位就是台湾问题起于中国内战,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也不是“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更不是“台湾地位未定”,而是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当前,说得最到位最明确最简洁的是,两岸“两会”1992年11月达成的“九二共识”。台湾当局新领导人说将“中华民国宪法”作为处理两岸事务的准则是不够的,在双方政治上互不承认的情况下,若要体现和确立一个中国原则,需要有双方肯定和形成共识。“九二共识”就是两岸在坚持各自“一中宪法”基础上形成的政治共识,是面对政治上的结构性矛盾,两岸共同确立的“一中”原则。讲“中华民国宪法”,不接受“九二共识”,就是扩大两岸的政治对立,就是放弃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面对岛内新变局,祖国大陆对台大政方针不会改变的前提之一,就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台湾当局新领导人要“维持现状”,要继承和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就必须对两岸关系的性质这一根本问题做出明确回答。台湾当局新领导人必须完成没有完成的答卷。

(作者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

猜你喜欢
祖国大陆台湾当局台海
本期导读
新冠疫情下2021-2022年台海政经形势
浅析“台湾网红”的网络传播现象
新中国初期的联合国外交斗争策略及适时调整
对台湾青年在陆交流与融入的新观察与新思考
20世纪70年代初台湾当局对海外保钓运动的“疏导”效果评析
两岸成人教育学学科专业培养比较研究
祖国大陆与我国台湾地区的毒品犯罪立法比较
本 期 导 读
四次台海危机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