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S三位一体”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解读

2016-02-13 08:08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处门燕丽
天津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教育培养实践性共同体

■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处 门燕丽

“U-G-S三位一体”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解读

■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处 门燕丽

近年来,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蓬勃兴起。其中一种价值取向强调教师培养的实践性,意在通过教师的反思促进其实践性知识的增长。《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指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也体现了“实践性取向”的教师教育基本理念。

随着实践性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确立和深入人心,如何破解“教师教育中教师培养实践性缺乏”的难题,U-G-S(大学—政府—学校)联动机制下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应运而生。本文试图通过对以下几个问题的回答,更进一步对“U-G-S三位一体”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解读。

一、什么是“U-G-S”模式

“U-G-S”是 university(大 学)、government(政府)、school(学校)三个英文单词开头字母的缩写,旨在将大学、政府、学校联动起来进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的“U-G-S”培养模式源于美国的PDS模式。为了应对公立学校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教师教育受重视程度不高,教师教育培养与实践脱节等问题,美国出现了PDS培养模式。美国这样界定PDS的内涵:由大学发起,以中学为基地,开展教师教育机构的功能性建设,旨在推进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职能涉及教师培养培训、教育科学研究、教学实践改进、教学质量提高等。

随着国内教育工作者对实践性教师教育理念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学者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实践性教师教育模式来改变现状,“U-G-S三位一体”的联动培养模式为解决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提供了路径。以东北师范大学等部属师范院校和部分地方师范院校建立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为标志,U-G-S培养模式在我国教师教育领域逐步兴起。2014年8月,教育部正式下发《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其中明确规定“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

“U-G-S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是在教师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大学、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中小幼)三方面形成合作共同体,以基础教育的学校为实习基地,创建教师教育实验区,“实施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在职教师‘置换培训’和‘校际交流’同步改革,构建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体系,实现大学、地方政府和基层学校互动合作的教师教育管理一体化,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合作学习的专业发展一体化”。

该模式具有三个方面显著优势:1.建立教师教育共同体,促进三者融合。U-G-S培养模式的显著优势就是建立教师教育共同体,促进大学、政府部门和基础教育之间的工作融合,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2.打破壁垒,建立开放式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大学、政府机构和基础教育需要打破壁垒,突破传统中各自为政、彼此封闭的工作思维方式,以开放的心态真正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融合在一起,建立新型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实现教师教育培养职前职后一体化。3.突出实践性的教师教育培养理念。“实践性”作为教师教育培养理念的核心价值取向,突出反映在高等师范院校的师生要真正走进社会,参与到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中,弥补教师教育体系中“生活”与“教育”之间的缺失。

二、为什么要运用“U-G-S”模式

在我国传统的师范生培养体系中,大学、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都各自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三者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形成封闭的工作体系,导致师范生培养水平不高,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U-G-S培养模式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

1.受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发表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其中首次提出应把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标志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开启。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施的《教师法》中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我国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

在我国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进程中,由最初的追求确立教师专业地位、专业权力和专业归属为重心向追求教师的专业发展为重心转变。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中的三个重要指标: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反思能力,如何提高教师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教育要在教师专业化理论指导下,构建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设计,体现教师教育的连续性、整体性的特点,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促进教育的快速发展。

2.为了解决教师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从1902年京师大学堂开设师范馆为标志,开始了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高等师范教育中由传统的师范生培养到现在的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的形成,历经了百年,为中国的基础教育输送了大批的合格师资。但无须讳言,这百年的变迁中,特别是近十年的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教育体系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就是教师教育培养中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问题,学生难以将几年来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师范教育没能给学生入职提供很好的准备,新入职教师从学生到合格教师的转换给中小学校带来了困扰。其次是教师教育中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分离,由于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没有形成一体化的整体设计,承担单位也有所不同,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致使职前培养缺乏实践性,职后培训缺乏针对性,对整个教师教育资源的使用缺乏有效性。再次是教师教育培养注重理论学习,忽视实践和反思。一个成熟的、开放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助力,不单单是培养准教师,或是进行教师培养。因此,单靠高等教育很难完成上述任务,就需要整合社会的合力共同提供一个教师终身学习的平台。U-G-S模式的出现对解决教师教育问题,消除弊端提供了改革思路。

3.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变化。

我国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由传统的师范教育逐步过渡到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教师教育培养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一是综合大学设置教育学院、教师学院;二是重点师范大学学科综合化,教师培养和培训的学院化。特别是教师资格证书国考制度的实施,教师教育培养更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传统的独立、封闭的教师教育培养系统逐步消失,高等师范院校逐步向综合性大学转轨,在综合性大学中设置教育学院或教师教育学院,建立一个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是传统师范教育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将是一个以高等师范院校为主体、政府主管部门支持、中小学校积极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师教育体系。

三、怎样运用“U-G-S”模式

1.保持原生态,促进优势互补。

大学、政府、中小学原本具有相互独立的工作领域,有各自的机构功能定位。在各自的工作领域中,分别具有一定的优势资源和优势功能。在教师教育领域中将三者有机融合,首先应该明确各自的优势,保持原生态,促进优势互补。

大学是承担教师教育培养的专业机构,在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教师教育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师资队伍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在三者联动合作的过程中,大学应该起主导作用。主要作用表现在:(1)整合教师教育资源。这里所指的资源主要包括学术资源和人力资源,这是大学的社会地位和学术高度决定其具有的优势。(2)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理论研究是大学的本职工作,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研究更是师范大学的职责所在。(3)研究在教师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大学的研究工作应该以问题为导向,师范大学的研究工作就应该以在教师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导向。通过对教师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重心,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

政府部门掌握着资金的调配和政策的制定工作,在我国目前教育资源不均衡,地区、校际差异比较大的情况下,政府主管部门起着重要的统筹、协调和扶持发展的作用。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有力地保障了各项基础教育改革措施的实施,为三者顺利联动合作提供基础和条件。

中小学是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阵地。主要表现在:1.起着检验教师教育培养质量的作用。2.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导引着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3.中小学中数以万计的教师是教师教育的主要工作对象。鉴于此,中小学在三者的合作中要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特别是要发挥自身实践性强、问题突出、需求明显的优势,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建立共同体,搭建合作平台。

美国当代著名教师教育专家古德莱德曾这样描述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关系:“学校若需要进步,就需要更好的老师。大学若想培养出更好的教师,就必须将模范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由此可见,大学和中小学应该建立一种教育合作共同体,由政府主管部门搭台,彼此产生共生的关系。在建立教育合作共同体的过程中,要打破壁垒,实现真正的合作。一是打破各自固有的壁垒。由于长期的各自为战,各独立机构都有自己一套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但要想建立真正合作意义上的教育合作共同体,就要打破各自的壁垒,以开放的心态加入到合作中来。二是打破利益的壁垒。三者在各自的工作领域都有不同利益追求和价值取向,但为了谋求合作,应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事业观,理念统一,为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为了能消除壁垒,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就需要三者在共同体中转换身份,变换角色,重新评估、定位和发挥各自在共同体中的作用,促进教育共同体的良性发展。

3.创新工作机制,保证联动有效。

为了使教育共同体能不流于形式,真正在教师教育中发挥作用,就要创新工作机制,保证联动合作的有效性。

首先,要确立组织机构。由三方各自派出专门的工作人员组成工作小组,负责联络,处理日常性事务。其次,要建立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商讨工作计划和工作步骤。再次,要以问题为导向,明确工作内容。例如,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设计和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指导,合作开展教育教学科研等都可以作为教育共同体的工作领域。最后,签订合作协议,明确责权利,三者都按协议规定去工作,为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法律保障。

猜你喜欢
教育培养实践性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关于少数民族合唱指挥人才教育培养的调研——以湘赣黔部分地区为例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公务员教育培养链培训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