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雁兵 潘洋 周树华
浙江迎来制造业创新发展重大机遇
文雁兵 潘洋 周树华
如何突破“技术升级陷阱”和加快产业创新发展是中国增强比较优势和迈向中高等收入发展水平的必经之路。2016年8月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相继发布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和《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并设立了具体目标:到2020年,形成15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有条件、综合实力较强的地方,建成一批省级和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作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支撑和补充。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和有效发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在统筹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作用。可以预见,民营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以及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渤海湾地区和东北地区将成为首批创新建设中心,前者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方面具有先发优势,后者则在工业基础、智力支持和产业协同方面具有先导优势。
推进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加速制造业创新发展和推动中国“工业4.0”的重要举措。从全球制造业大国来看,德国、美国、日本、中国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工业4.0”。
德国“工业4.0”。德国“工业4.0”是为应对最新技术发展、全球产业转移和自身劳动力结构变化的国家级战略。其侧重借助信息产业将原有的先进工业模式智能化和虚拟化,重视智能工厂和智慧生产,并制定和推广新的行业标准,主要内容有三: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
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美国2012年启动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被称为“再工业化”,提出要发展包括先进生产技术平台、先进制造工艺及设计与数据基础设施等先进数字化制造技术,其核心是鼓励创新,并通过信息技术来重塑工业格局,激活传统产业。与德国的从制造业出发,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造制造业的“自下而上”的思路完全不同,美国是从CPU、系统、软件、互联网等信息端的“工业互联网”,通过大数据分析等工具“自上而下”重塑其制造业。
日本“制造业务模式变革”。2015年6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了《2015年版制造白皮书》,希望借助“太阳能”“高温超导直流输电技术”“电动汽车”这三大技术让日本环境能源产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产业。并希望借助人工智能产业的探索,解决劳动力断层并支持未来的工业智能化,其重要应用是工业化生产线。
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中国相继发布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2015-2025)》和《中国制造2025》,被誉为中国版“工业4.0”,围绕在我国工业有待加强的领域进行强化,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和生物医药与生物制造产业,加速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业强国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发布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5大工程实施指南,希望通过政府引导,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加速制造业的创新发展,突破“技术升级陷阱”和增强比较优势。
浙江省作为民营经济大省和制造业大省,始终走在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前列,此次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给浙江省带来了引领制造业创新发展,乃至引领中国“工业4.0”发展的重要机遇。
政策机遇。2016年8月18日,宁波成为全国第一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和示范城市,并先后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宁波行动纲要》《宁波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关于宁波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三个纲领性政策架构,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提出今后十年及较长一段时期内制造业转型发展、提升发展的原则、领域、工程和保障措施,提出了具体的主攻行业、重点工程、创新改革举措等。到2025年,以宁波为代表城市,浙江将力争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创新发展示范省和智能经济发展代表地区、全球制造业创新网络枢纽节点和优势领域创新技术的策源地之一,初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市场机遇。自2012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全面推进机器换人”的决策部署以来,以“机器换人”为抓手、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成为浙江经济提升的战略举措。2012年底,浙江开始实施“机器换人”工程,2013年,浙江以“机器换人”为主的技术改造投资和设备工器具购置费用同比增长25.8%和17%。2014年,浙江安排了2.8亿元资金用于支持以“机器换人”为重点的技术改造。目前,浙江11个地市均制定出台了鼓励“机器换人”的专项政策,有些地区对符合条件的项目补助标准达10%以上。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重要自动化装备的工业机器人,正越来越多运用在浙江的汽车制造、毛坯制造、机械加工、焊接、装配、检测等作业中,这对人工成本上升、原料价格上涨、出口订单萎缩的中国制造来说是重要发展机遇。浙江通过“机器换人”提质增效,社会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经济利益平稳增长,省经信委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在役工业机器人总量达到3.2万台,占全国的15%左右,居全国第一位。
产业机遇。国务院在2010年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重点领域。在此基础上,浙江提出培育的还包括海洋新兴产业和核电关联产业的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近年来,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体势头良好,企业主要集中布局于杭州、绍兴等地,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与现代医药、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核电关联产业等新兴产业。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至38.8%,比2014年提升8.7个百分点,成为带动工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表现出产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重点产业突破发展、区域增速差距缩小、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业集聚进一步强化、产业创新平台持续完善等特点和优势。
标准机遇。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主要在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两方面,而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实现标准化是实现质量提升的基础和必备条件。中国制造“走出去”需要高标准作为支撑,“中国制造2025”需要加强以标准为主的产业技术基础建设。“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强化基础领域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对标达标,提升基础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和寿命。标准作为产业技术基础的核心要素,对于推动我国制造迈向中高端水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总体看来,中国制造业存在着标准整体水平不高、标准体系不合理、国际标准化活动参与度不高、标准机制创新不能满足需要等问题。浙江历来重视制造业标准,2016年11月18日,浙江制造品牌建设促进会向社会发布了2016年已研制完成的100个“浙江制造”标准,这些标准覆盖了高端装备、消费品、节能环保、智能制造和传统文化艺术品等领域,既囊括了核电设施、轨道交通等高端制造业,也涉及鞋类箱包、家用电器等日用消费品产业和青瓷、游戏服装等文化产品。标准化的推进有利于整体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实的手段和抓手。中国制造,浙江先行,浙江标准化的优势将更加有利于引领浙江制造业迈向中高端。
浙江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成效明显、投入强度全国居前,研发能力稳步提高、创新实力全国中等偏上,平台建设取得成效、创新生态环境日益优化,已具备打造若干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基础,《指南》和《意见》的发布,为浙江带来了引领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但是,要真正引领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打造具有示范性和竞争性的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仍需先行先试,着力补齐短板。目前来看,一个重要短板是缺乏完善的制造业创新服务网络,为此需要:一是组建浙江制造业创新发展办公室或委员会。该机构作为浙江省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最高独立咨询、决策部门,专门负责制造业发展的相关顶层制度设计与政策制定,协调处理各研究中心、研究院所有相关行业技术发展的重大问题。二是成立若干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围绕全省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成立若干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础作用,协同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三是搭建浙江省创新交易网络平台。将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技术创新成果、技术供求信息等在网上公开,为技术成果的交易和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市场化合作提供信息支持,充分实现人才、技术、设备、信息、服务的共享,促进产学研合作与融合。
作者单位:文雁兵,浙江财经大学;潘洋周树华,浙江省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与应对中心/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产业发展政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