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琦蕾,姜凌娟,王建保
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郝琦蕾,姜凌娟,王建保
合作学习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和策略,被教师广泛采用,因而教学效率得以提高。但是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合作学习泛化和形式化,小组内分工不均,学生不能充分参与其中,教师指导不到位或调控过多,不能兼顾个体评价和小组评价等。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包括:应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科学合理分组,选择恰当学习时机,合理设计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技能,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未来应更多地采用科学、规范的方法,结合具体学科教学,加强教师指导调控合作学习以及学生如何充分参与合作学习的研究。
合作学习;学习方式;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合作学习在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分析了合作学习的内涵、合作学习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讨等方面的研究,进而探寻合作学习的未来研究方向,为中小学教师合作学习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富有成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20世纪80年代末被介绍到我国,20世纪90年代在一些学校中开始采用,在基础教育课改启动之后,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广泛采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关于合作学习的内涵有几种不同的认识,可以归类为“形式说”、“方法说”、“策略说”和“管理说”四种类型。[3]“形式说”将合作学习看作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要求学生在由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4](P5);“方法说”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系列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5];“策略说”认为“合作学习是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6];“管理说”将合作学习上升为一种管理理念,认为“今天的学校需要采用以团队为基础的高绩效组织结构,具有该组织结构的学校称为‘合作型学校’”[7](P4),其中包括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学校行政人员、学校与家庭和社区、一般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全面合作。[8]
从教学和学习两个视角上分析合作学习,从学习视角上看,美国学者莱特和以色列学者梅瓦里克认为,合作学习是学生为达到一个共同目标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环境。[9]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以异质小组为主,通过学生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共同实现学习目标,以小组的总成绩为奖励依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创新体系,合作学习小组为学习共同体。[10]王鉴教授将合作学习分为三种类型: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员性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其中最基本、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他认为合作学习的实质为“积极互赖”和“个体责任”。[11]有学者认为应将合作学习上升为一种价值观,注重的是学生合作品质的培养、合作精神的养成。真正的合作意味着彼此接纳欣赏、互相取长补短和共同携手进步,这是合作的本质,同时也是合作的最高境界;合作不只是师生交往,还是一种资源共享。[12]“合作学习不仅仅是技能更是态度,合作本质是一种文化”。[3]
合作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中小学被广泛采用,但是合作学习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一)从教师的角度看存在的问题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些教师具有盲目性。教师过多地关注合作学习的外在形式与基本程序,很少考虑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等因素。[13]由于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内涵本质缺乏认识,将合作学习应用到各种教学情境中,导致合作学习泛化[14];有些教师只重视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忽视合作学习的方法,合作学习的方法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11]有些教师教学观念比较陈旧,表面上建构了小组合作的形式,依然采用一对多的提问方式与学生进行单向交流和对话,忽视小组的存在。[10]有些教师对合作学习适用范围界定不清,合作学习有其适用的条件,并不是每种合作学习策略均适合于所有学科或所有的学习任务。[15]
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角色定位错误、指导作用不到位。学生开始合作学习后,教师游离于合作学习之外,去做别的事情。[16]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仅仅针对特别明显的问题或个别小组进行指导。这样会降低合作学习的效率,造成合作学习目标的异化。[17]“还有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调控过多,忽视对小组团队的建设和自控能力的培养”。[18]
(二)从学生的角度看存在的问题
学生不清楚何谓合作、为何合作、如何合作,因而其合作也普遍缺乏内在动力。[19]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常会看到有些学生很积极,在小组中担任很多工作,几乎成为整个小组的主角,而有的学生偶尔随声附和,或一言不发,或趁机打闹嬉戏,成为“不合作者”[20];这些“弱势群体”,不能正确地对自己进行定位,淡化自身在小组内的价值,游离于小组合作的边缘[17];讨论时不动脑筋,互动时游离于团队目标;汇报时随声附和、前言不搭后语。[21]
(三)合作学习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小组实力不均及小组内分工不均。合作学习分组比较随意,往往按照前后桌关系或学生自由组合的方式分组,这样分组导致小组实力不均。[20]分组中存在着小组规模过大的问题,一些学者发现6-8人的小组,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22]合作学习过程中还存在着小组内分工不明确的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由组合,也没有明确分工,学生直接开始合作学习。[23]教师在分配学习任务时,重视个体,忽视群体。教师在小组反馈时,机会总是留给善于表达的优秀学生,而思维慢、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显然成为弱势群体。[24]
合作学习的问题设计不恰当。[22]问题太假,有些教师把没有思考价值的简单问题交给学生讨论;问题太大,教师经常交给学生一些笼统的、泛泛的问题,问题没有明确的指向性;问题太空,教师让学生讨论的问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内容设计缺乏层次性和开放性。“教师提供的学习内容是趋向封闭性的,学生讨论的结果不是生成多元化的理解,而是接近所谓标准答案,一旦找到答案,也就失去了进一步合作的意义。”[21]
合作学习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一是小组评价不到位,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只稍加点评,不作深入指点。[25]二是偏重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评价,评价方式单一化。有些教师只根据最后的报告来评分,忽略学生的讨论过程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合作学习有效进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6]三是过于偏重学生个体评价,而忽视了小组整体评价,滋生个人骄傲情绪、英雄主义,小组内出现两级分化。[27]
对于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加强理论研究者与教学实践者、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合作交流,为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实施课堂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为合作学习创设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维持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之间既团结友爱又公平竞争。[23]合作学习必须是学生经过充分的自主学习以后进行,合作学习必须有与自己水平相当的成员;合作学习的主题可以是个体存在的疑难问题,也可以是多元思维的问题。经过自主学习后,学生应该首先在层次相当的同学间进行初步合作探究,然后在组内不同层次的学生间进行帮扶,最后把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到全班,通过学优生探究以及教师的引导,最终突破疑难问题。[28](P65-69)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参与其中,及时了解并调控各小组的学习进程,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二)合理分组,明确小组目标
科学合理的分组是小组合作的前提。首先要确定小组的规模,一般为2-6人;其次,教师要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划分小组[29](P129);再次,教师要确定小组长,一般选择较有能力的学生,然后根据“组长-组员”的双向选择机制确定小组成员[30];最后,进行小组成员角色定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应承担的责任,使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履行相应的职责。[31]小组形成后教师还必须对学生进行小组技能的教学。[31]学习小组形成后并不是不可变的,教师要适时地进行调整,可通过构建“小组制度”来加强小组的内聚力。[29](P130)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奖励评价是根据小组的集体成绩,小组成员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个体都要为同伴的学习负责,要想获取小组成功,必需互帮互助。[31]对害羞、不自信、性格孤僻、不善于交流、自我管理能力差、缺乏合作意识、学习信心不足等表现的学生,要关心和帮助,以激励性小组评价为主,不断给这些学生锻炼的机会,通过实践来改变他们。[28](P71)
(三)选择恰当学习时机,合理设计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活动,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因此,个体能够通过独立学习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小组讨论。[32]合作学习中有利时机包括:依靠个人力量不能解决某个问题时,同一问题出现不同解法时,问题解决后需要延伸拓展时,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33]就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时间而言,“上课20分钟后的低沉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间”。[34]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应该包括个人独立完成与小组共同完成的部分,个体任务必须具有独特性,组员之间不能互相替代。只有在个体有困难时,才相互给予支持和帮助;小组内分工要明确,各司其职,个体独立接受考核,每个组员都有被抽选为小组发言人的可能。[30]此外,必须保证学习任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习任务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能增强自信心,学习任务要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34]“教师要保护和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善于把握、提炼、重组和调控学生合作交流中的生成性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9](P132)合作探究问题的来源有:从课堂、教材的学习中提出问题;社会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日常事例中提出问题;通过类比借鉴的方式、以逆向思维的方式、或从别人的探究中提出质疑作为问题。但是问题的难度和广度又不能太大太广,不能让学生感到一片迷茫,引不起学生“究”的兴趣。[28](P67-68)
(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技能
教师要转变观念,明确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指导者和评价者的角色,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掌握指导合作学习的技能。[28](P73)教师应走入学生中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应放手学生,让学生自主交流合作,而不是包办代替。[18]培养学生恰当的合作学习方法[35]:使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分析自己与他人意见的异同,找到发言的切入点,发言有理有据;敢于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质疑反驳,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更正、补充观点;学会协作和分享,学会博采众长。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一是合作学习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偏重于过程评价,具体包括:学生个体在合作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时间精力投入情况与情绪表现,与各组员间的配合与依赖程度,对小组的归属感,个人职责完成情况等自我表现。[36]二是整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偏重于整体评价,具体包括:小组合作活动的秩序、各组员的参与情况、活动结果的汇报情况、对其他组不同意见的修正补充。[36]三是兼顾导向性和激励性评价。在评价前教师要给出具体要求和导向性指导,使学生的讨论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多鼓励合作意识淡薄、角色不到位、或学习能力不强、合作精神不够的学生积极参与,以避免参与度不均衡。[37]四是评价内容要多元化,要包括合作学习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36]五是评价主体的多样化,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主体。
合作不仅是学习方式,也是生活方式。“合作学习不仅仅是技能更是态度,合作本质是一种文化,要培养合作型人格,兼容并蓄、宽容大度,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成果。”[3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将合作学习视为一种方法策略,而应将其作为一种理念、价值观教给学生。
(一)研究方法角度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可发现关于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多是中小学教师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来自实践的经验总结,这类研究普遍缺乏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的使用。因此,迫切需要教科研工作者指导中小学教师,立足各学科教学实践开展合作学习的规范研究,从而丰富合作学习的本土化理论。
(二)研究内容角度
从合作学习问题的探讨可看出,研究一般集中于课堂中具体的合作学习问题,问题探讨的视角从作为合作学习组织者、指导者的教师,到作为合作学习主体的学生,再到合作学习运行机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有涉及。对合作学习实践中的问题,要注重从思想根源上寻求导致问题的原因,需要教师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学习理论的学习,转变自身观念,不断提高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更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从合作学习策略探讨可看出,要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对教师组织、指导、调控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应加强对教师组织、指导、调控合作学习能力的培训与研究。
从研究内容的角度,可发现结合具体学科教学的合作学习研究还比较缺乏,而且对近年来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施中的重要环节——合作学习的研究较少,因此,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此外,对教师组织合作学习、指导合作学习、调控合作学习、评价合作学习这几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和细致。从学生方面来看,关于合作小组如何全员参与、深度参与,从而使合作学习真正有效,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欠缺。今后应加强以上具体方面的研究。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N].人民日报,2010-07-30(13).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人民教育,2001 (9).
[3]刘吉林.从外显趋于内蕴——我国合作学习研究20年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6).
[4]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5]S·沙伦,王坦,高艳.合作学习论[J].山东教育科研,1996 (5).
[6]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7]戴维·W·约翰逊,罗杰·T·约翰逊.领导合作型学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8]盛群力.小组互助合作学习革新评述[J].外国教育资料, 1992(2).
[9]丁敏.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J].现代教育科学,2010 (6).
[10]韩立福.小组合作学习概念重构及其有效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9(10).
[11]王鉴.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质与问题反思——关于合作学习的课堂志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4(8).
[12]马兰.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04 (4).
[13]蒋波.合作学习低效性的多维因素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8).
[14]陈龙翔,张伟平.透视当前中小学的合作学习:异化与超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6).
[15]王凯.论合作学习的局限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6).
[16]曾妮,田晓红.国内课堂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J].教学与管理,2014(6).
[17]郭学锐.对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弱势群体现象的审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3).
[18]顾长明.小学科学合作学习的困境与消解[J].教学与管理,2011(17).
[19]蒋波,谭顶良.论合作学习理论的困惑[J].教育学刊,2011 (11).
[20]程永超.合作学习中的“不合作”[J].教学与管理,2009 (29).
[21]李叶峰.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边缘人”现象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3(16).
[22]张素兰,李景龙.突破课堂合作学习四大瓶颈[J].中国教育学刊,2009(8).
[23]陈建华.试论“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J].教学与管理, 2011(8).
[24]陈惠芳.基于生态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2012(3).
[25]韩永丽.合作学习在我国教学运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4).
[26]李佳.合作学习在初级EFL学习中的问题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1).
[27]张莉.课堂中合作学习的误区[J].当代教育科学,2013 (7).
[28]冉红平,马玉玺,王宝林,等.“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实践操作指南[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
[29]马玉玺.学案教学实践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13.
[30]苏芮.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的八大心理效应[J].教学与管理,2015(1).
[31]蒋波.谈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J].教学与管理,2009(35). [32]余文森.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教育研究,2004(11). [33]许多,孙荣丽.“合作学习”切入点的恰当选择[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4).
[34]郭要红.有效合作学习的学习任务设计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3).
[35]杨二兵.学生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0).
[36]赵永彬,曹金梅.合作学习中的评价[J].中国成人教育, 2009(16).
[37]朱丹.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视域及其教学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3(1).
[责任编辑:陈 浮]
Review and Reflection on the Stud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HAO Qilei,JIANG Lingjuan,WANG Jianbao
As an important teaching method and strategy,cooperative learning has been widely adopted by teachers,and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can be improved.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level:generalization and formaliz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the uneven division of labor within the group,insufficient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in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inappropriate or too much guidance of teachers which can not combine the individual evaluation and group evaluation at the same time,and so on.Therefore,strategy research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should include:creating a democratic and harmonious atmosphere,grouping scientifically and reasonably,choosing the appropriate time to learn,designing learning tasks reasonably,developing students' cooperative inquiry skills,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mechanism.In the futur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study about cooperative learning under teachers' guidance and the study about students' sufficient participation in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by adopting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method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specific subject teaching.
cooperative learning;learning mode;analysis of problems;research of countermeasures
G434
A
1009-7228(2016)04-0021-05
10.16826/j.cnki.1009-7228.2016.04.005
2016-07-20
郝琦蕾,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041004)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姜凌娟,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建保,山西忻州第二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伙伴合作共同体的农村高中少教多学模式的发展研究”(12YJA880040);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师院校本科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以教育学院为例”(2015054);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山西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典型经验与案例研究”研究成果(XTB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