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满丽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473004)
高校学术生态现状透视
邹满丽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473004)
[摘要]“学术生态”是教育学与生态学交叉的产物。良好的学术生态不仅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能,而且有利于高校自身科学研究的繁荣与发展。本文从学术创新氛围、学术研究风气、学术体制管理、学术成果评价、学术创新激励五个方面透视了当下我国高校学术生态的真实状态,希望能够为研究高校学术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高校;学术;生态
生态原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如今“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越来越广,在生态学的视野下来研究高等教育的学术问题,不仅为高等教育研究者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而且为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指导。
学术生态特指学术共同体追求学术的有机环境。良好的学术生态不仅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能,而且有利于高校自身科学研究的繁荣与发展。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学术生态中出现了一些违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不良因素,导致高校学术浮躁情绪与学术繁荣背后的泡沫现象层出不穷,玷污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沃土。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仍制约着当前高校学术生态的构建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富有智慧的民族,在科学技术上曾有过灿若群星的灿烂与辉煌。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一方面,中国古代哲学重悟性、重经验,虽形成了较为先进的思想方法,但始终没有形成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古代哲学习惯于“推天道而明人事”,只注重道德范畴的筑建而缺乏理性科学中定量分析的基础。所以我们说,中国的古代科技,追根到底,只是经验主义的产物,它虽领先世界千年之久,却与现代科技的繁荣无缘。另一方面,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封闭和保守,就像一枚深深的烙印,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塑造着国人的性格。高度集权制度下奴化的“三纲五常”、“学而优则仕”异化出的“官本位”,仍影响着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术研究中的“一言堂”,学术梯队中的“唯上”、“唯领导”严重制约着正常学术氛围的构建;一些时候,学术甚至是“入世”的跳板,“研而优则仕”在当前的高校学术界已屡见不鲜。
2.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学术浮躁、学术急躁成为学术圈内新常态
近几年来,我国各级政府不拘一格招人才,根据人才层次不同享受不同的科研待遇、政治待遇、薪酬待遇等。在利益诱惑面前,大批科研人员削尖脑袋追求高职称、高学历,甚至出国镀金,一些高校和科研机关以拥有多少“高层次人才”为荣,科研人员为了获得荣誉的光环及光环背后的利益,不顾一切地谋学位、造论著、出成果。在这种争先恐后的“科研”环境下,能有一份宁静、淡泊的学术心态吗?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时期,大好的经济态势带动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出有豪车,入有别墅,派头十足,还有体制内的一部分人,精心经营到局级、处级甚至厅级,前有司机,后有秘书,旁边还有人阿谀奉承,献媚不断。在这样一种以金钱、地位论英雄的环境里,一些科研工作者自认学术没“钱”途、没仕途、没用途,坐一辈子冷板凳也研究不出个“杨振宁第二”,于是乎禁不住学术之外的花花世界的诱惑,心猿意马,坐不下来,静不下心,没有心思搞学术;还有一些人始终带有一种浮躁情绪,抱有单纯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的想法,应付差事,不能踏实下来钻心科研;一部分人醉心于“学术”,贪多求大,追求结果、追求名誉,申请奖项,沽名钓誉,名为“学术达人”,实为“学术贩子”。
1.精致的功利主义严重阻碍了良好学术生态环境的构建
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核心地位逐渐巩固,功利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迅速膨胀,精致的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已成为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精英人群言行的唯一驱动力。这个群体有很高的智商,接受过高等教育,同时,他们又历练得“世故老成”,最善于在体制内游走,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的利益。
高校中,精致的功利主义者也不乏其人。人们常说,大学校园是社会上的最后一方净土,学术殿堂是最令人景仰的圣堂。然而,近些年我国高校学术界层出不穷的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学术腐败,已让人们心中的神圣殿堂轰然倒塌,学术界由象牙塔变身名利场。当下一些高校的科研、学术、职称评审等学术活动靠级别、靠排名、靠资历、靠荣誉;这些不合理的、功利的学术评价体系,直接导致大家急躁、浮躁,急功近利,关系学充斥;追求评价、利益、金钱、权力与科学研究已不分彼此,相辅相成;科学研究的时间和精力大部分都花在跑关系、要项目、求鉴定等程序上,甚至学术造假、成果剽窃等,很多教师、学者急功近利、投机取巧、沽名钓誉,毫无学术尊严可言。
学术生态的失衡不仅侵害了学术精神,而且直接影响科学创新。为了评职称,老师们拼命堆砌论文,拉关系挂项目,只为科研数量达标;为了申报科研项目,老师们请客送礼,走门路,拜托领导打招呼等等,此类状况在我国高校内已屡见不鲜;还有我国目前的一些科研政策重申报、重考核、重督查、重成果、重评奖、重荣誉,严重违背了学术创造活动的内在规律,造成了浮躁心态和短期行为,致使学术创新难有重大成果。功利主义折射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上来,就表现为高校为了追求生源、追求入学率、追求就业率,过分迎合市场和经济发展需求,课程设置、专业设置“迎风倒”,为了追求办学利益的最大化,忽视甚至省略课程体系设置的综合性、学术性、基础性,人文学科理所当然被冷落。近些年,各国高校已经开始反思这一现象。美国教育部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人文科学的缺席,使得学生的道德创造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大大降低。我国的学者也开始反思: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迅速赶超工业文明,高等教育忽略了青年学生的精神需求,学生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类实用的教育观超前催熟,又怎能期望他们成为学术研究、学术创新的最佳接班人。
2.在高等教育行政化的体制下,学术民主仍是镜中花、水中月
客观地说,当前我国学术界缺乏百家争鸣与我国科学界内部尚未形成充分的学术民主有很大关系。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高校、科研机构受“行政化”的影响较深,多年来我国学术界习惯于用对待领导的态度对待颇有建树的专家和学者,“三从四德”、彬彬有礼,对待专家和领导的学术观点是学习和领会,不敢反驳,不敢质疑,更不敢出其右。
事实上,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自由、宽松的环境里才能喷薄而出,在激励与欣赏、珍惜与呵护之下才会发挥得淋漓尽致。只有在自由、民主的学术环境中,学者们才可以放开手脚、各抒己见、各领风骚,百家争鸣带来的必然是学术的繁荣和丰收。学术一言堂、学术专制,容不得挑战,容不得不同见解,或是不敢挑战,不敢提出不同见解,那么学术研究只能是一潭死水。
一个学者最可贵的品质是特立独行,不迷信,不盲从。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只有不迷信权威,一个学者才不会向权威低头称臣、人云亦云,才会踏踏实实地大胆追求真理;只要不盲从,就不会骑在墙头左右观望,沦为御用学者的献媚邀宠。没有民主的环境、民主的信仰作支撑,坚持真理、探求真理必将受到打压与破坏,一旦学者们学会了唯“权威学者”马首是瞻,卑躬屈膝,唯唯诺诺,那将只能是万马齐喑,何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3.学术腐败侵蚀着高校学术生态
学术腐败是指利用学术资源谋取非正当利益或者利用不正当资源谋取学术利益,如权学交易、钱学交易、学色交易等。学术腐败使学术研究走向了异化,它挑战了真正的学者的尊严和权益,打破了学术研究的道德底线,更为重要的是破坏了学术生态的构建,阻碍了学术人才的成长。
近些年曝光的学术腐败上至院士,国家著名专家、学者,下至高校学术队伍,科研成就上可谓是天差地别,学术腐败上却手段相似。论文抄袭剽窃、成果沽名钓誉、假冒伪劣科技创新、学术注水、学术评审潜规则等学术怪现状,凡所能有,无所不有,比比皆是的学术领域“潜规则”,对学术腐败的宽容乃至纵容到了极端。这不仅造成时间和金钱的大量浪费,也产生了大量的学术泡沫、学术垃圾,造成学术界的混乱,也使真正有价值的学术贬值。
这些学术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行为,最终损害的是学术生态的可持续性,造成学术领域“劣币驱除良币”。近几年,中国学术丑闻层出不穷,学者举报学者,学生举报老师,学术反腐愈演愈烈,三院院士、长江学者、高校领导、企业高管,学术大鳄们他方唱罢你登场,有人以“打假”为乐,然而“打假者”亦被人打假,丑闻越来越多,笑话越来越大。学术大鳄们尚且需要“引用”“借鉴”他人成果,在没有科研就没有职称的巨大压力下,高校内的一般学者、普通教师又有何信心开拓创新、独立创作?
受国家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学术研究也受到自上而下的国家行政单位的管理,这也是我国科技人才创新力严重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高校中,科学研究的发起、进展、结项、监管与评估,都接受着上级领导部门和学校行政力量的协调与管理,科研成果也基本通过一些量化指标来衡量。为了推动学校的科研工作全面发展,虽然各高校都制订了量化的、科学客观的学术评估、学术奖励、学术资助体制以及相关的教师职称评审、福利待遇制度等,投入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因为量化的评估、奖励和资助体制在导向上存在偏差,所以又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学术研究的自身规律。根据刊物的行政级别来判定学术论文的质量,以项目的多少来认定科研能力的高低,以科研工作量的核准来督促、激发大家的科研热情等等措施的实行,使得真正潜心学术的老师无法静下心来进行需要长时间积累的课题的研究,反而越是适应当前学术管理体制的人就越如鱼得水、名利双收,跑关系、拉项目、挂课题,甚至不惜抄袭、剽窃,科研成果批量而出。
行政化的学术管理,混淆了学术与权力,使得知识本位让位于权力本位,科学本位让位于功利本位,精神本位让位于物质本位,打击了学者们的学术热情,诱惑他们把精力用于搞好人际关系、使用权谋争夺利益上面,严重伤害和打击了认认真真坐冷板凳、真心搞科研的老师的科研积极性。
学术评价体系是鉴定学术成果、审核学术质量、引导学术方向的一种特殊制度。我国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规范和提升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它也存在着忽视质量的量化、向行政级别靠拢、急功近利催生泡沫学术等多种弊病。
1.学术成果量化忽视了对“质”的要求。很多高校的科研工作量审核、职称评定有把“量”绝对化的倾向,文章的数量、项目的数量、科研成果的数量彰显着科研成绩,决定着科研能力。于是科研工作量考核与职称评定就变成了一种量变的游戏,评价人才不是按照学术水准和贡献,而是按照数量来判别。搞得学校人人都为了科研而科研,为凑数字奔忙拼命,在这种重“量”不重“质”学术评价体系制约下,能否培养出学术大师可想而知。
2.学术研究向行政级别靠拢。学术研究深受官本位的影响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术刊物的级别认定、项目的重要程度都由相关行政单位来决定。论文发表在哪一类学术期刊上,立项的课题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还是省部级社会科学项目,都标志着科研成果完成人所谓的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准。学术和科研本不该与任何行政级别挂钩,但是在行政力量相较于学术力量就如大象和蚂蚁,具有绝对的决定能力,因此学术力量只能乖乖顺从,听命于行政权力。
3.急功近利催生泡沫学术。顾名思义,泡沫学术就是所谓的学术成果其实没有什么真正的科学价值,泡沫学术其实就是一些“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学者打着学术的旗号对学术生态的一种恶性破坏。作为学术不端的标志性产物之一,尽管很多人知道泡沫学术没有任何学术价值,却依然乐此不彼,主要原因就在于真正的科学研究,十年难磨一“剑”,而泡沫学术者却能够“成果”累累,晋职、获奖、效益、名气样样拿到,至于成果含金量的高低,对学校的科研水平提高有无推进,成果有无转化为地方经济效益的可能,则都不在考虑之列。
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
必须承认,对于潜心研究的专家学者而言,创新的科研成果无疑是对他们的辛勤努力最至高无上的回报。然而,适当的物质或精神激励就如学术科研活动的助推剂,保护学者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创造力,将潜在的巨大的内驱力释放出来,以更好地为学术服务。
当前,很多高校一是学术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激励手段比较单一,通常表现为重精神奖励轻物质奖励。虽然我们搞学术搞科研目的不是为了金钱,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也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二是激励机制不够公平、不够透明。或者奖励倾向于学术团队带头人,挫伤其他参与人员的积极性;或者干脆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奖励不论贡献大小人人有份,结果搞得大家人人没劲。三是,通过行政手段来进行学术激励,也被许多高教研究者诟病。专家学者在某学术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就以后,国家和单位或处于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考虑,将学术精英提拔去做官。结果往往是“隔行如隔山”,官没做好,学问也荒废了。对于确有重大贡献的学者,精神奖励、物质奖励都可以,但最好不要行政化奖励,一则避免给年轻人树立一种“研而优可仕”的学习榜样,二则“为官是学术的坟墓”话虽偏激,但确实也是许多专家学者以迷失自我的沉痛代价换来的至理箴言。
参考文献:
[1]刘德华.学术精神回归的根本路径:学术制度重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3)∶10- 11.
[2]佟林杰,孟卫东,郭沛.学术生态视角下研究生学术创新激励机制异化及治理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 (3)∶63- 65.
[3]张宏喜.大学管理创新:学术组织的视角[J].重庆高教研究,2014,2(5)∶49- 50.
[4]王振民.“李约瑟难题”的文化阐释[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5)∶169- 170.
[5]陈燕梅.新形势下职称评聘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对策——以福建省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18)∶141- 142.
[6]周延丽.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保障体系研究——以农科研究生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2010.
[7]闫永.中国古代和古希腊科学技术模式之比较[D].河北大学,2007.
[8]陶东风.新时期三十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结构转型[J].中国图书评论,2008(2)∶11- 13.
[9]曾青云,卢雯璨.中国成人教育视域下的文化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3(23):5- 7.
[10]邱晨辉.研究生科研作假根源在学术生态[EB/OL].[20 13- 01- 30].http∶//zqb.cyol.com/html/2013- 01/30/nw.D11 0000zgqnb_20130130_2- 03.htm.
[11]桐子岚.还学术一个干净的生态环境[EB/OL].[2012- 05- 25]. 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2- 05/25/cont ent_7087715.htm.
[12]朱桂英.对话清华国学院教授刘东——我们时代的学术生态[EB/OL].[2012- 11- 10].http∶//epaper.bjnews.com. cn/html/2012- 11/10/content_389084.htmdiv=- 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0046(2016)4- 0154- 03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项目“创新人才的生态环境研究”(编号10240045001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