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景物的审美元素解析

2016-02-13 06:02李凤英
关键词:五台山

李凤英

(太原师范学院 文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19)



【文化学】

五台山景物的审美元素解析

李凤英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摘要]五台山的胜景在佛文化的笼罩下有其独特的意蕴:山形、菩萨的发髻和松树的外形都呈独特的螺旋状,昭示着五台山是一个天然的佛教圣地;山间随处可见的龙的形象,象征着龙守护佛法的忠诚;灿然开放的金芙蓉与闲逸的野鹤象征着僧人超然于世外的情怀;僧人诵唱佛经的声音伴随着钟磬声以及山间的松涛声和谐地共鸣着,响彻山谷,震人心魄,是在让人从尘世的梦境中惊醒。解析这些元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弘扬五台山文化。

[关键词]五台山;审美元素;佛教文化意蕴

如果把大量阅读佛经、听高僧讲解视为踏入佛门的理论课学习,那么游览五台山就是一次绝妙的切身体验。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历史文献中大量记载了古人在山中耳闻目睹到的一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佛教文化信息,它们构成了历史上五台山名胜的审美元素。

一、五台山的外形特征

(一)螺髻形

五台山的山峰状如螺髻。中台的灵鹫峰如螺髻,如高荣《和咏五台》诗:“鹫峰云断青螺出,龙沼光浮翠练舒。”[1]45意为:灵鹫峰高入云端,如耸出的青色螺髻。西台如螺髻,如《法雷寺碑文》:“危磴缘云,蠡旋箕织,厥状肖焉。”[1]273“蠡”,通假作“蠃”,特指螺壳、螺号。此句意为:西台的山形像螺壳一样旋转着,像簸箕一样罗列着。五台山的群峰如螺髻,如朱友松《和咏五台》诗:“梦上中台纵大观,群峰似髻耸晴峦。”[1]47意为:梦中登上中台纵览盛大壮观的景象,晴日里,群峰如髻一样耸立在五台山中。五台山的整个山形就如环绕着的五个螺髻。如《御选元诗》卷五十二:“雁门西畔是灵山,山作青螺五髻鬟。”[2]2871意为:雁门的西边是五台山,山形如环绕着的五个青色的螺髻。

五台山中多松树,松树的外形也如螺髻一样,如《山西通志》卷二百二十四:“经行万壑松螺髻,雪中旋五顶鹫头。”[2]1653意为:在五台山的千山万壑中,被白雪覆盖着的松树如螺髻一样向上盘旋而立。

五台山中菩萨的头发结成螺壳状。如《清凉山志》序:“天龙八部迦叶瞻容而俯首,螺髻千身系朔塞之名区,实梵王之法界。”[1]15意为:众多结着螺髻的菩萨来这里瞻仰膜拜着天龙八部和迦叶的佛像,五台山变成了梵王的法界。

在形如螺髻的群山中长满了形如螺髻的松树,其间云集着留有螺髻状发形的菩萨,人与自然在这里达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真可谓“地涌奇峰标上界,天成佳境异诸方”。

(二)龙形

五台山中到处可见龙的影子,长松草如蜿蜒着的龙,如朱友松《和咏五台》诗:“最爱白云岩下景,长松落落翠蛟蟠。”[1]216意为:最喜欢这白云笼罩的岩石下的美景,连绵不断的长松草如蜿蜒着的翠色蛟龙。山谷中的寒冰如卧着的玉龙,如滕季达《咏五台》诗:“千年古塔函金象,满谷寒冰卧玉龙。”[1]236意为:千年的古塔内藏着金佛像,满山谷中的寒冰像是卧着的玉龙。山地上涌起的乱石如翻腾的巨龙,如王道行《游五台》诗:“落落龙翻寻母石,翩翩鹤御上仙风。”[1]235意为:四处是又长又大的石头,看上去像翻腾的巨龙。婉转的溪流如游龙,如释秋崖诗:“洗钵龙吞水,扶筇鸟入空。”意为:僧人在如游龙般婉转的溪流中洗了钵,再喝上一口清凉的溪水,策杖起身,身边的小鸟惊起飞到了空中。山崖上落下的涧水如游龙,如释寂江诗:“灯寒绝涧龙蛇冷,路僻羊肠虎豹过。”意为:在清冷灯光的映照下,从陡峭的山崖上落下的涧水如游动的龙蛇一样冷冷地挂着,偏僻的羊肠小道上只有虎豹会留下足迹。

五台山中的龙受到了佛教的熏陶,如五台山中的龙宫圣堆是传说中的龙母娑婆,为证明她闻法得悟,将山中的深陂变成了高阜。释镇澄诗:“龙闻了义乘通去,梵宇犹存翠霭中。”意为:龙母听明白了佛教的真实教义升到空中去禀报,听经时的庙宇仍留在茂密的绿树丛中。龙因懂得了佛教的教义,所以成了僧人护法的助手,隋代繁峙县人张爱的故事就是其明证,据《清凉山志》记载:“隋代繁峙县有个叫张爱的人,游五台山时窃取龙池的钱若干。正准备回去时,突然间暴风骤起,把他从山崖上吹下。上面是耸立的陡峭山崖,下面是绝壁似的水沟。黑云覆盖着四周,冰雪堆到他的身上,设法出去却无路可走,诚心悔咎,念菩萨名。过了一宿黑云散开,看见一只白兔,跟着白兔才出来。”[1]197藏于龙池中的龙“兴风作雪”,帮助张爱彻底悔罪。

因为龙是护法的得力助手,所以护法碑上往往有盘踞着的龙的图案。如王道行《游五台》诗:“空中铎引钧天乐,庭际龙蟠护法碑。”意为:天空中铃铎的声音引来仙乐的共鸣,寺院旁边的护法碑上有盘踞的龙的图案。

二、五台山中的花和鸟

(一)金莲花

莲花因其出淤泥而不染之品格为世人所称颂。在佛教文化中,莲花也用来象征佛国净土的一尘不染,因此,释伽牟尼或观世音的塑像都坐在莲花台上,以象征他们摆脱了世俗的物欲,独具清高的品行。在五台山文献中,佛与莲花的关系也有充分的体现,如释觉玄诗:“缤纷不尽莲花雨,无限真人到此峰。”意为:莲花缤纷而下,了无止境,无数的真人来游青峰。五台山因常年覆盖着冰雪,又有把五座山峰比作莲花的,如“谁跨狻猊到五峰,徐行踏遍玉芙蓉。”意为:是谁骑着狮子来到五台山,缓慢地行走着,足迹踏遍了所有的雪峰。

佛教崇尚金色,五台山中有金井池、金刚窟、金阁寺、金阁岭。五台山的佛塔是金色的,如胡镇《和咏五台》诗:“日影平临金塔晓”,意为:天亮时太阳平对着金塔。五台山的殿是金色的,如释觉玄诗:“霜钟捣日开金殿”,意为:迎着旭日的钟声撞开了金殿。僧像是金色的,如滕季达《咏五台》诗:“千年古塔函金象”,意为:千年的古塔内藏着金佛像。五台山整个就是一个金色的世界。如滕季达《咏五台》诗:“金铺宇宙三千界”,意为:金色铺满了天地间的三千大世界。

五台山上生长着金莲花,把莲花与金色神奇地叠合在了一起。山中到处都可看到金莲花,如金代元好问诗:“佛土休将人境比,谁家随步得金莲。”意为:佛土圣地是人间无法比及的,有哪家能随处看到这满眼的金莲。金莲花在山中呈现出美景,如高荣《和咏五台》诗:“日暮芙蓉呈好景,秋深薝卜散余香。”意为:日暮时分金芙蓉呈现出美好的景色,深秋时节郁金花还散着余香。金莲花散发着花香象征着僧人为世人拨开尘世迷雾,揭示出人生真谛。如万仁甫诗:“泉飞石壁三衣湿,花吐金莲万壑香。”意为:泉水从石壁上飞流直下打湿了僧人穿的衣服,金莲花喷出的花香香遍了千山万壑。

(二)野鹤

在《诗经·鹤鸣》中就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记载,“鹤”常用来比喻隐居山野而品德高尚的贤能之人。从五台山文献中也可看到鹤与佛教文化的密切联系。据《玉策记》云:“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木,色纯白,泥水不能汙。其未千岁者终不集于林也。”可见集于五台山树林中的鹤应在千岁以上。山中到处都有野鹤的影子,它们与修行的僧人为伴,悠闲自在,甘守寂寞,如高得裕《和咏五台》诗:“花开锦树霞千片,鹤立苍松玉一团。”意为:茂密的树林中盛开的鲜花如千片万片的红霞,苍劲的松林中站着的野鹤望上去如一团团的白玉。再如释镇澄诗:“落日北山寺,萧然古涧边。白云生翠崦,明月下寒泉。孤鹤栖双树,疏钟破冥烟。焚香坐清夜,暂尔已忘缘。”意为:落日映照下的北山寺空寂地屹立于古老的河涧岸边。白色的云雾从翠绿的山坳间升起,一轮明月倒映在清冷的泉水中。孤独的野鹤栖息在双树上,稀疏的钟声划破茫茫的烟雾传来。焚香坐定到清静的夜晚,已暂时忘记了尘缘。又如释镇澄诗:“鹤依双树老,僧共野云闲。”意为:野鹤日夜依傍着双树老去,僧人伴着野外的白云悠然自得。僧人与野鹤厮守在一起,久而久之,僧人有了如野鹤一般的风度。“翻然如野鹤,矫首忽西行”,意为僧人昂首向西方的理想世界走去,其风度如翻飞的野鹤。野鹤也把僧人当成了自己的同类而紧随其后。如释性善诗:“皤然一老叟,来自无何有。手携紫节藜,飘飘鹤随后。”意为:须发雪白的一老翁来自无何有之乡。手提藜杖驾风飘飘而来,一行白鹤紧随其后。

三、五台山中特有的声音

五台山中有各种声音,主要是僧人的诵经声、钟磬声及松涛声。这三种声音有共同的特色。诵经声是清脆而悠扬的,如释镇澄诗:“泠泠清梵满山谷,散入冥空不可收。”意为:清脆而悠扬的诵经声在山谷间回荡,再传播到渺远的空中不可阻挡。钟磬声是清越激扬的,如史监《和咏五台》诗:“上方楼阁耸奇观,金磬冷冷度翠峦。”意为:佛寺的楼阁高高耸立着堪称奇观,金色的钟磬发出的声音清越激扬,回荡在整个苍翠的山峦间。松涛声是清脆悦耳的,如释法本诗:“无穷松韵清双耳,不尽云山豁两眸。”意为:松树在山风抚动下弹奏出无尽的松涛声清脆悦耳,茫茫的云雾笼罩着的山峦使人眼界大开。

这三种声音给人的感觉也近乎一致。诵经的声音让人觉得全身轻松,如清代赵国麟诗:“每过僧诵处,便觉一官轻。”意为:每次路过僧人诵经的地方,就会觉得全身轻松。诵经声能把人从尘梦中叫醒。如孙传庭《白谷集》卷五:“衲子似怜尘梦苦,梵声彻夜醒人眠。”意为:僧人诵经的声音彻夜不休,好像是出于同情,执意要把那些在痛苦的尘梦中挣扎的人们叫醒似的。钟磬声使人身心宁静,如蒋诚诗:“清磬有声常出树,古碑无字漫封苔。安禅老衲忘生灭,解蜕神仙任去来。”意为:树林中常常传出清扬悦耳的钟磬声,安于禅定的老僧忘记了生死。钟磬声打破人的梦境,如朱友松《和咏五台》诗:“何处钟声幽梦破,一窗萝月淡秋光。”意为:何处传来的钟声打破了我隐隐约约的梦境,月光把藤萝的影子映照在窗子上形成淡淡的秋日的风景。松涛声听得人不寒而栗,如高得裕《和咏五台》诗:“风来草木天香远,雨歇溪山松籁寒。”意为:当雨后风起时,山中草木天然的清香被吹到远方去,溪边山间都回荡着巨大的松涛声,听得人不寒而栗。松涛声听得人身心宁静,如《山西通志》卷二百二十三:“万壑松涛心体静,一天花雨骨毛寒。”[2]1685意为:听着千山万壑中传来的松涛声会让人身心宁静,漫天的花雨让人觉得毛骨悚然。松涛声能惊醒僧人的劫梦,如释性善诗:“风奏松音回劫梦,日熏花气露春容。”意为:天风奏响的松涛声响彻山谷,惊醒了僧人正做着的劫梦,在日光的照射下山花散发着扑鼻的芳香,尽情渲染着春天的景色。

如此和谐的三种声音在五台山中美妙地合奏着,共同形成佛教圣地特有的教化工具,不能不让人叹服!正如高士奇在《扈从西巡日录》一文中描述的:“象教精严,梵呗清越,是息心净行之地也。”[3]6五台山确是一个排除俗念、潜心修行的好地方。

[参考文献]

[1]沙门镇澄(著),沈慧云,等(点校).清凉山志[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9.

[2]山西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山西通志[G]//四库全书(第五百四十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张琴】

Aesthetic Element Analysis of Mt. Wutai landscape

LI Feng-ying

(LiteratureInstitute,TaiyuanNormalUniversity,Jinzhong030619,China)

Abstract:The landscape of Mt. Wutai, enclosed in Buddhist culture, has its unique cultural connotation. Here the mountains, tuft of hair on Buddha’s head and pines are all spiral-shaped, which shows Mt. Wutai is a natural shrine of Buddhism; besides, Image of a dragon can be seen everywhere in the mountains, symbolizing the Dragon’s loyalty guarding the Dharma; Blooming gold hibiscus and leisurely crane symbolize the monks’ independence of outside world; The sound of monks chanting sutras resonate with bells and drums and mountain pines in harmony, resounding through the Valley. It seems to awaken people from the worldly dreams. An analysis of these elements helps us better carry forward the culture of Mt. Wutai.

Key words:Mt. Wutai; aesthetic element; Buddhism culture connotation

[文章编号]1672-2035(2016)02-0026-03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李凤英(1965-),女,山西榆次人,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博士。

[收稿日期]2015-11-19

猜你喜欢
五台山
五台山
五台山林区抗旱造林技术浅谈
五台山林区苗圃越冬管理技术
五台山佛光寺古松
五台山形象标识设计
五台山掠影
五台山佛光寺古松
五台山晓望
浅谈南安五台山林场近自然林业经营应用
往五台山(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