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庆,林佳燕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高职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
刘文庆,林佳燕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人际交往是维护高职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然而,社交焦虑不仅使高职生的社交能力下降,严重者还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和社会生活。本文从个人、家庭、环境等方面对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高职生群体的社交焦虑问题提出可行的对策,以期帮助他们消除社交焦虑困扰,逐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高职生;社交焦虑;影响因素;对策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在高职生普遍呈现的心理问题中,社交焦虑问题尤为突出。社交焦虑是对人际处境的紧张和害怕,是一种与人交往时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过分的社交焦虑会影响个体的人际交往功能,严重者会对个人的学习、生活、择业造成损害,降低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由于受到传统高等教育思想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对高职院校缺乏全面、客观的了解,在认知方面存在严重的偏差,与老师、同学在交流时可能会发生些许的不愉快,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长此以往,就很容易产生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问题。鉴于此,本文对高职生社交焦虑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对策进行针对性分析,以期帮助他们消除社交焦虑情绪,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尽快融入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一)个体因素
在个体的诸多因素中,社交焦虑与性格、自尊、应对方式等方面密切相关。社交焦虑往往被人们认为是害羞或者性格内向所致。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对大学社交环境和文化感到很不适应,虽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现实生活却无法如愿,这会导致个人出现困惑、压抑、焦虑等状况。再加上对自身评价较低,社交技能的相对缺乏,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并有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危机。
自尊是影响高职生社交焦虑的另一个因素,过高或过低的自尊都可能会使学生在交往时出现障碍。在社交过程中,当自尊因他人评价而受到威胁时,部分学生会感到自卑,交往时会缺少安全感,进而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还有学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防御反应,以粉饰自我评价来维持自身正面形象,这样会导致交流双方出现沟通障碍,从而造成低自尊水平的学生产生社交焦虑。研究表明,大学生自尊水平越高,社交焦虑水平越低,自我接纳能够负向地预测社交焦虑。自我接纳是自尊最基本、最核心的特征,促进个人积极地评价和接纳自己,能够很好地降低社交时的焦虑。
此外,应对方式也与社交焦虑息息相关。当个体面临社交情境时,会采取某种特定的应对方式来减少压力,平衡自身精神状态。应对方式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应对以解决问题为核心,消极应对则通过幻想、退避等方法对待问题。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学生,其生活和学习目标清晰,心理状态良好,可以有效地降低学习所带来的压力,社交焦虑相对较低;若采用自责、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来处理问题,其行为往往是逃避的,情绪是焦虑的,不仅问题不能有效解决,而且还会使个体陷入负性情绪,产生社交焦虑。
(二)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是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基础,对高职生的人际交往有重要影响。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成员间关系对学生社交焦虑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
家庭结构的变化主要涉及独生子女家庭、单亲家庭和有留守经历的子女家庭。对独生子女来说,从小缺少与同龄伙伴交流的机会,生活环境相对闭塞,父母的期待较高。除了日常学习外,还要去参加各种培训,课余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这导致了他们与人沟通的机会缺少,既无法积累人际交往经验,又无法锻炼相应的人际交往能力。单亲家庭及有留守经历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难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缺乏安全感。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没有倾诉对象,学习和交往过程中更是得不到具体的指导和帮助,社交中容易出现担忧、害怕,产生回避行为,因此,在社交情境中易产生社交焦虑。
在民主的教养方式家庭中,父母间及其他家庭成员关系较为融洽,大家互相关心和支持,有问题协商解决,这能够最大程度地锻炼孩子人际表达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以至于在社交中能够游刃有余、灵活应变;在专制的教养方式家庭中,父母间及其他家庭成员关系相对疏远,交流机会较少,且相对不畅,这会导致孩子体会不到亲情的温暖,内心缺乏安全感,社会交往过程中显得不自信,不敢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导致对社交场合的回避。
(三)环境因素
学校和社会环境与高职生的社交焦虑有着密切的联系。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是大学生涯的必选课,尤其是大学新生。脱离了父母和熟悉的生活环境,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他们心中难免会感到孤独和失落,再加不懂得人际交往的艺术,因此容易受到他人的冷落;还有的学生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不自信,不愿过多与人交往。长此以往,同学之间无法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导致社交焦虑心理问题的产生。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制度的深化改革,高职生就业竞争愈加激烈,就业压力也随着加大。就业市场对于人才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而这恰是目前大学生所缺乏的。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竞争,一旦达到某种程度,就有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产生社交焦虑;此外,目前社会舆论及社交媒体对于90后乃至95后大学生的某些刻薄的评论,也会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一)构建和谐校园环境,营造积极校园文化
在大学校园内营造积极向上、民主和谐的氛围,建立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展现自我的舞台,既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也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
良好的社交能力是在后天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步锻炼出来的,是与人长期交往中不断总结和融合的结果。因此,学生不仅不应该消极地对待或逃避集体活动,还应该更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院系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展示自我,拉近同学间的心理距离,加深感情,增进友谊。另外,还应多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多接触周围的人和事,更多地接触社会和参与社会实践,逐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这些都有助于培养社交能力,解决社交焦虑问题。
(二)深入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学生积极心理
一方面,高校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力度,构建一支以心理专职教师为主、心理辅导员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并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符合标准的心理咨询室,对有交往困扰的大学生经常性地开展咨询服务,建立完备的咨询档案。
另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要着力于学生积极心理的构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鼓励学生系统地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多开设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心理学等课程,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学会自主合理地调节不良情绪;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如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在降低人际交往焦虑,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方面,影响效果明显;此外,学校要多开展人际交往方面的专题讲座,让有困扰的学生明白自身问题所在,并了解到这些困扰是可以通过咨询来解决的;积极在学生中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他们逐步克服羞怯、敏感、自卑等不良情绪,努力构建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
(三)拓宽社会支持渠道,积极寻求问题解决途径
社会支持是应对社交焦虑的一种重要资源,能够为个体提供主观或客观上的帮助。虽然高职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但他们面临的环境因素不是单一的,经常受到来自社会,如就业压力的影响。面对这些挑战,个人得到的主观支持越多,社交焦虑水平也越低。
受到广泛社会支持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会积极地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应对问题,这有助于其社交焦虑水平的降低;而缺乏主观支持者在遇到困难时,经常自责,无形中增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自信心不足,产生社交焦虑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因此,高校应与学生家长有策略地为学生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引导学生做出客观合理的人生规划,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焦虑情绪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四)建立客观的自我评价体系,主动学习社交技能
在大学生群体中,自我评价对社交焦虑起关键性的作用。自我评价越高,社交技能越高,则社交焦虑越低。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大多没有形成客观的评价体系,因此,在与他人进行良性的互动和交流中,应当主动开放自己的心灵,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对自己和他人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同时,以积极的态度审视和面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对自己的否定性评价,逐步形成自己的评价体系。
随着网络迅速成为高职生的主要社交渠道,高职生的现实情感也逐渐萎缩,沟通能力弱化。高职生应积极回归现实社交,主动寻求更多的社交机会,在实践中拥有更多样化的社交经验和社交技能,社交技能的掌握又能进一步促进与他人的顺利沟通,形成良性循环;此外,还要主动学习一些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艺术。
此外,若有的学生社交焦虑问题特别严重,仅靠自我调节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应及时告知学生监护人,并引导学生向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求助,尽早走出阴霾,享受精彩的大学生活。
[1]李英,刘爱书,张守臣.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焦虑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4):252-256.
[2]李静,魏晓宇,黄娅,李雅琳,刘虹雨.大学生寝室人际信任自尊与社交焦虑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5 (8):1173-1176.
[3]马素红,王娟.教养方式与社交焦虑的关系: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6):899-901.
B844.2
A
1673-0046(2016)5-0079-02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社科类基金资助项目(SK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