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玲,李科举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师资培养与管理]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和障碍及其应对
刘玲,李科举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论文针对高校青年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上的主要问题和障碍进行了分析,并从高校新师资培训要融入更多新理念、注重教学吸引力和实践性、加强教学和科研结合等方面,提出了增强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际举措。
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障碍;应对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引擎力。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质量的体现——人才直接影响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家的竞争,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尤其强调了“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的队伍在不断壮大,同时对教师队伍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当前社会对高校教师的需求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数量或短时性的在岗培养,而有必要建立一种更加强调专业化特征的发展观。作为一项职业、一项专业化职业,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依赖于其自身的习得知识和知识积累,内在之意要求其做到终身、可持续性的学习、提升,因而更需要有及时的知识增长、更新机制。可见,对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讨论和探究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是毫无疑问的,而把它作为一种专业,从其发展流变历程这个角度来看,教师经历了“专业化”到“反专业化”再返回到“专业化”的循环过程。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地位才得以重新确立;1991年美国教育联合会(NEA)界定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促进个人成长”和“获得或提高专业知识、技能”;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教育工作是专门的职业,教师须经过严格、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认识、技术”;1994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从法律层面首次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教育部发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正式在全国全面实施教师资格的准入制度。同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教师列入“专业技术人员”一类;2001年4月1日起,我国首次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通过以上政策及其实施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化是各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教师职业和医生、律师一样,已经远超普通职业的一般特质,而且具有专业上的特殊不可替代性。
教师专业化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有专门的职业从业要求;二是专业化应具备进一步专业训练和提升的可能。可以说,教师专业化发展业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尤其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化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和分析。
(一)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特点和生涯发展需求未得到充分重视
近年来,高校教师群体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青年教师群体占高校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承担大部分的教学、科研工作量。当代高校教师与前辈们相比,面对更多的社会多元化冲击和压力,在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相应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必须应对复合的更多挑战。高校青年教师群体既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优良品质,具体表现为:(1)思想开放:高校青年教师知识面广,广泛涉猎有关的新学科、新技术,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有较强的开放意识和改变意愿;(2)行为自主: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青年中学历高的一部分,有较强的能力和自信,独立工作意识强,喜欢独立思考、自主行动;(3)期望较高:青年教师普遍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在工作上希望得到赞许和信任,且不安现状,自我期望高。但又明显带有一些年龄属性的矛盾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工作主体性与表现被动性的矛盾。虽然从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发挥的作用来看,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工作的主体,然而在承担重任和社会工作方面仍比较被动,不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其次,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置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价值观影响,进取心有时候会扭曲为名利心、虚荣心,导致有些青年教师不安于本职工作,从而影响教学和研究工作质量。
综上可以看到,不管是社会历史背景还是个人的心理年龄特点,这些问题都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巨大,有可能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困惑。而目前的现实状况是,高校很少重视教师的心理问题,认为这些问题大多与学校工作无关,教师应自己寻找相应的资源解决。因此,高校整体上在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等方面缺乏一定的指导和引导。现行的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制度在一定程度调动了青年教师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但在心理层面、人生设计的考虑并不多,不利于教师的心理成长和长期发展。
(二)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实践能力三者的综合发展能力亟待加强
从教师专业化的概念内涵来看,教师是一项专业技术工作,必须经过专业的初期学习、后期培训。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一般都要经历两个阶段:首先是正规的学历教育,也就是在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院校或非师范类的综合性或专业性高校,完成本科、研究生阶段的学校,掌握作为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其中,师范院校会对教学能力进行一定的培养,而非师范院校则主要注重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教师任职后的继续培训、教育,也就是根据政策要求、教学需要,通过在职的学习和进修,拓宽教学视野,提升教学能力。
根据教师专业化的标准,高校青年教师应具备与之相应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而实际上,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实践三方面的能力往往存在发展不一致的情况。一方面,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数都来源于高等院校的硕士、博士,作为高校毕业生,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几乎没有生产、管理、经营一线的经历和经验,也很少有产学研研究和专业实践操作,与企业、市场的关联也不够紧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信息社会瞬息万变,市场变化非常迅速,专业知识的更新发展很快,这要求高校教师具有快速吸收整理新的信息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青年教师在从教五六年后会基本定型,后续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继续教育跟进,其职业水平将会固步自封,职业性格也会趋于封闭保守。这就会造成很多教师在入校工作几年时间之后,缺乏实践技能,缺乏系统的进修培训,自身的知识、技能更新慢,教育思想陈旧,甚至严重落后于时代。最终,青年教师将会丧失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初始热情,疲于本职工作的被动应付,也就根本谈不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了。
有不少学者对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维度做了划分,分为四个维度:专业信念、专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概念,结合目前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本文对提高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高校新师资培训要融入更多新的理念
高校教师专业化培训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模式:教师入门培训模式、校本培训模式,以及以课程为本的培训模式和进修培训模式。前两种模式均是针对新教师的入门或上岗培训。对于刚入校的青年教师而言,新师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入门指引,能够为教师将来的专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石。目前我国针对新师资的岗前培训和技能要求涵盖了非常广泛和丰富的内容,包括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和教育技能技术等。
实际上,每个国家对高校新师资的培训都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和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国家也应该根据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人群特点和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在高校新师资培训中融入更多新的理念。王行晖(2002)提出了有关新师资培训的六个重要理念,可以作为新师资培训的重要参考。其中包括:从高校教师岗位“准入”的角度来看,新师资培训要确立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理念;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角度来看,新师资培训要树立组织文化先入为主的理念;从培训的内容来看,新师资培训要确立个人化的教育理念;从尊师重教的角度来看,新师资培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培训时间来看,新师资培训要确立短期培训和长期跟踪培养相结合的理念;从培训方式来看,新师资培训要确立自主培训与委托培训相结合的理念。
(二)注重教学的吸引力和实践性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研究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与国外同等程度的学生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学生在学习内部动机、学习态度和习惯上也存在诸多问题。该现状与我国目前高校教育中课堂吸引力不足、观念古板落后、科学研究和实践机会少以及教师指导不到位等因素有关。因此,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主力军,应充分应用以计算机技术为辅助的多媒体教学和网上课程等教育手段,增加教学过程的多样化和吸引力。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和交互性的优点,能够克服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沉闷教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开放式教学。此外,教师应在课堂上多尝试一些最新的教学互动模式和思路,根据专业的特点和需要实行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高校教师还可以利用假期或实践教学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学生科研项目、勤工俭学、企业见习等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活学活用,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成为敢于实践且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三)加强教学和科研的结合
目前,中国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仍普遍存在“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现象,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一直是高校面临的两难问题。高校在处理教学和科研关系时,应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具体而言,首先要摆正教学与科研的位置,以教学为中心,将科研作为教学的重要助推力。之所以将教学放在中心,是因为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否则大学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其次,要加强教学和科研的结合。高校教师应与日俱进,吸收最新科研的动态发展趋势,掌握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手段,将科研的方法、成果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实现教学的科研化。最后,注重高校教师科研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将科研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教学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科研成果得到传播和证实,实现科研过程的教学化,最终推动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发展。
[1]王海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念与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2).
[2]彭先桃.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J].东南亚纵横,2007(8).
[3]郑其婷.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4]陈章顺,骆洪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与对策[J].湘南学院学报,2004(8).
[5]李颖.解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系统结构[J].东北师大学报,2005(11).
[6]邵来成.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障碍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5(12).
[7]司孟月,薄红英.谈谈教师专业化问题[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6).
[8]成玲.关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9]郑忠平.幼儿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10]郑秀英.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10.
[11]朱巧英.高职院校教师职后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12]谢红霞.金昌市区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G645
A
1673-0046(2016)5-0061-03
2015年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社科思政项目: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社会化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SKYB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