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勍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心理浅析
黄晓勍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 潮州521041)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应减少,供需不平衡,这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变得狭小,特别是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问题形势严峻,就业困难重重。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这对他们造成不小的心理压力,表现出或多或少的不同的心理困惑。本文通过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惑进行分析探讨,帮助师范类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和择业心理。
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心理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振兴教育,师资先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高中教育以及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等,都为师范毕业生就业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据统计,2014年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呈下降趋势,200多所高校调研分析,约有60%的高校认为就业形势严峻。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27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然而2015年高校毕业生有749万人,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都是一个热点问题,就业形势严峻,从而对毕业生们形成的就业压力十分突出。特别是师范类学生,新增教师岗位少,与每年新增的师范类毕业生的人数成反比。在毕业这个转折点上,有的同学选择继续深造,有的同学选择投考公务员,有的同学选择备考教师上岗考试,但是以上种种都是僧多粥少的局面,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的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焦虑心理
临近毕业的同学们最常说的话一般是“工作好难找啊,自己喜欢的工作更难找啊”“对于自己的前途好迷茫,找不到突破口”,特别是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在毕业这个当口上,存在着多个双重选择。如:师范类岗位和非师范岗位的双重选择;继续深造和备考上岗考试的双重选择;以寻找专业对口为择业第一标准和放弃自己的专业优势,选择专业不对口工作的双重选择。当无法做出选择,对自己的未来一筹莫展时,有些同学会因此而出现紧张、不安、无助等情绪反应。有些同学看见周围的同学都找到合适的工作后,心理压力会逐渐增加,但是却无法得到合理的发泄和采取合适的解决方式,也会出现严重的焦虑情绪。
(二)自卑心理
对于个人来说,自卑是由于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而自我否定,通常情况下表现为低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可能因此而出现害羞、不安、内疚、犹豫、失望等情绪体现。一些同学对自己评价太低,总是自惭形秽,导致其在求职的过程中会觉得自己比不过别人,不敢竞争,尤其是在女生居多的师范类毕业生中,这种现象较为普遍。另外,一些同学在经历多次招聘未果的情况下,在遭受挫折后也容易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从而怀疑自身能力,进而产生自卑心理。
(三)盲从心理
对于师范类毕业生来说,成为一名教师是再适合不过的了,而公立学校更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一些同学在当初选择这个专业的时候,仅仅是考虑个人兴趣,并没有去考虑自己的综合素质是否适应于所要选择的专业,从而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仅仅只是为了专业对口或者是热门职业,这并不利于其个人职业发展,更有可能令其职业生涯发展有所阻滞。有些同学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和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无法做出正确的就业判断,导致其消极对待就业,在择业、就业上盲目冲动,人云亦云,这也是盲从心理的体现。
师范类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受传统的就业观念束缚,大多数同学会选择教师工作,但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自信心,缺乏社会经验,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毕业生自身对社会的宏观认识和对自我的微观认识不够是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除此之外,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外界环境的压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大了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由于现行人事管理体制的原因,教师岗位接近饱和,有些地方和部门在教师上岗考试中对考生户籍做了相关限制。只接收本地生源,严格控制外籍生源,导致一些户籍所在地没有招考的师范类毕业生,而又无法去其他城市应考,空有一身好本领却无法得到施展,有些同学只能成为没有编制的代课老师。
另外,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供需不平衡,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已经出现供过于求,在毕业生需求急剧减少的情况下,更是雪上加霜。同时,不同专业师范类毕业生也出现供需不平衡的情况,新兴学科如学前教育、心理学等学科师资相对于其他学科需求量较大,语数英等基础学科,师资已出现需求量减少,而小学科师资仍是需求不旺的情况。
以前各类学校引进人才只能从师范类毕业生中选择,但是现在非师范类毕业生可以通过相关学科考核取得教师资格证并参加教育领域工作,与师范类毕业生一起竞争本是师范类毕业生独有的人才市场,大大减少了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二)家庭陈旧观念影响,就业渠道单一受限
在我国,大学生的专业是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就决定了。大多师范类毕业生高考时填报的志愿,很多是受家庭熏陶和学校影响,从小就觉得教师是一项伟大的职业,羡慕并向往从事这一职业。高考填报的志愿,并没很好地结合自身性格特点、能力等,也没长远地考虑到专业和职业的关系。受陈旧就业观念影响,家长多会认为师范生毕业后很吃香,当老师是个铁饭碗,收入高、待遇好、声望高。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有些毕业生不懂得先就业可以再择业的道理,在择业时只关注专业对口,“无教师不就业的观念”限制了自己的选择范围,有些同学还将就业目标定位在工作稳定、高收入、待遇好的公立学校、事业单位、公务员,不愿意去私立学校、私人企业,同时,对到基层工作,如“三支一扶”工作也缺乏热情,相对排斥。
(三)师范类毕业生受自身发展因素限制,择业就业过程困难重重
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多是专门针对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学习,旨在提高其师范技能。也正是这样的“术业有专攻”的学习,导致师范生在大学期间缺少对于社会的接触,对复杂的社会缺乏科学、正确的认识,这就影响了社会经验的积累,导致其社会经验不足。
大学生活中,几乎是宿舍到教室两点一线,大学之前的学习生涯与社会的联接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多数大学生社会阅历尚浅,对社会问题和本人都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素质不高,就业心理准备不足,遭遇挫折后不能及时调整心态,致使其产生就业焦虑、恐慌、自卑的心理,从而表现出莫名的紧张,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心理压力过大,妄自菲薄,甚至消极逃避现实。
而有些毕业生由于对自我认知不全面,在择业过程中容易妄自尊大,自我期望值过高,过高估量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能准确进行自我定位,缺乏危机感,结果选择了自己并不擅长的职业,也不适合自己的性格特点,以致于在工作中很难发挥自己的能力优势,也无法在工作中满足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难以实现个人对单位和社会的价值。
(一)在校期间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清楚认识自身性格特点、爱好、能力等,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让毕业生了解社会形势和就业情况,对社会需求程度有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而能在择业过程中做到“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择己所利”。
(二)完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就业抗压能力
通过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择业、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惑,帮助他们学习掌握心理调节方法,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这些心理问题有一定的判断,也可以使他们具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可以时刻分析自我心理变化并进行自我调适,提高自身抗压能力,使自己能更好地面对择业、就业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同时,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发挥好自身工作优势,通力合作,时刻关注毕业生的各种动态,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对学生心理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帮助有需要的毕业生。
(三)加强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帮助学生积累社会经验
学校在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除了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培养外,还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认真开展教育实习(见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与当地教育部门的联系,建立多个实习基地,为师范类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帮助学生变理论为行动,提高自身师范生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将实习与就业结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学校要加大对毕业生及就业信息的宣传力度,利用多方资源获取用人信息,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洽谈,多开展组织校园招聘活动,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为师范类毕业生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进一步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
[1]张红艳.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心理障碍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
[2]倪迎华.浅析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2011(4).
[3]曹铁平.高等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27(4).
[4]朱文彬,李辉.郑州师范学院2014届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J].时代教育,2014(4).
[5]赵丹娣.师范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分析[J].科技信息,2007(31).
[6]程耀忠.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探析与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21).
G64
A
1673-0046(2016)5-00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