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丽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北京 100165)
《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评述
张 丽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北京 100165)
《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系统梳理了自1731年至1951年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产生、发展与变化过程,选取公共图书馆民众教育思想、藏书建设思想、馆员素质思想和儿童服务思想4大主题分类阐述,在论述内容、方法、方式、角度以及编排组织上均呈现出自身特色。书中出现的170余种外文文献和170余位杰出人物是其暗藏的两大宝藏。梳理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发展史,对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作为首部系统研究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史的论著,该书仍有不足,但开山之功不可没,隐含了可待挖掘的研究内容。
公共图书馆 学术思想 思想史 美国
中山大学博士郑永田的新作《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作为“羊城学术文库”系列丛书之一于2015年9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系统梳理了1731—1951年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产生、发展与变化过程,时间跨度220年,涉及170多个人物,是目前国内对美国公共图书馆史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的力著。此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图书馆学在公共图书馆思想史研究上的一项空白。中山大学程焕文教授盛赞此书与潘燕桃博士的《近60年来中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949—2009)》是新世纪中国公共图书馆思想史研究的双璧[1]。
《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一书共10章,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内容与范围、研究运用的方法及中外相关研究综述;第二部分以时间为序,自1731年美国早期公共图书馆的主要形态——会员图书馆的成立,到1951年美国图书馆协会设立“图书馆名人堂”(A Library Hall of Fame),对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发展的220年历史进行了系统梳理,分别论述了美国早期、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上半叶4个时间段内公共图书馆思想的发展历史;第三部分横向选取了切合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需要的4个主题——公共图书馆民众教育思想、公共图书馆藏书建设思想、公共图书馆馆员素质思想和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思想,分类进行阐述,对公共图书馆经营与服务过程中形成的有亮点、有理论和实践导向的观点进行了提取和概括;第四部分是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归纳,得出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主要特点,总结了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对我国的启示,并指明了本书的创新之处、不足及研究展望。
《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一书主题鲜明、脉络清晰,以时间为纵轴,以主题为横轴,对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220年发展史进行梳理,在论述内容、方法、方式、角度以及编排组织上均呈现出自身的特色。
2.1论述内容:系统完整,时间跨度大。
《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是目前对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史研究最系统、最完整的一部著作。究其原因是由于该书以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史为研究对象,侧重对美国公共图书馆学思想史的发生及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因此关于美国公共图书馆史的内容更丰富、饱满,研究更加深入。在此书出版之前,我国对西方图书馆学史的介绍比较深入,其中在业界比较有影响力的就是范并思教授于2004年牵头编著的《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基于德尔斐法测评的理论史纲》一书。对比两书可以发现,虽然两者都涉及美国图书馆学史及思想史的研究,但范书没有专门研究美国图书馆学史,而是将美国放在西方图书馆学史研究对象的整体之中,只是作为整体的一个小部分,相关内容并不太多,选取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美国图书馆史上代表性的事件、人物和观点,受篇幅影响,辐射面不如郑书广泛。在研究时间段上,郑书以1731年美国早期会员图书馆的成立为起点,一直论述到1951年美国图书馆协会设立“图书馆名人堂”,跨越220年,这在国外图书馆学史研究上属于时间跨度较大的研究成果,读者可以追溯美国图书馆思想史发展的渊源。
2.2论述方法:史论结合,纵横交错。
在论述方法上,《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对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该书以时间为序,由17—18世纪萌芽,到19世纪发展,再到20世纪中期的成熟和扩展,真实再现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发展过程,然后选取这一思想体系中的4个方面着力描写,让读者能够对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中的精髓有一个聚焦式的深入学习。史论结合、纵横交错的论述方法,真实再现了那段历史,同时展示出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史中闪光的部分。
2.3论述方式:以人物为中心,以点带面。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由人来推动的,可以说,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历史就是一部杰出人物的奋斗史,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史实际上就是为美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的公共图书馆思想的凝聚和提炼。在具体的论述中,《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采用以著名图书馆学家和公共图书馆人物为中心的研究方式,以点带面,通过在各个章节中重点论述重要人物的公共图书馆活动与思想,还原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史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种论述方式使研究更加生动、思想有了灵魂的寄托,更真实、有质感,同时增强了可读性。无独有偶,范并思教授在《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基于德尔斐法测评的理论史纲》一书中对西方图书馆学史的介绍,同样以重要人物及事件为中心对历史进行串联。两部书不谋而合,给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以人物为中心还原某段历史的新的论述方式[2]。
2.4论述角度:与民主结合,高度提升。
公共图书馆是美国民主思想的摇篮,是美国民主政治的保障,也是美国民主文化的武器库。早在1947年美国迪慈恩在其博士论文《民主文化的武器库:1850—1900美国新英格兰和中部各州公共图书馆运动的社会史》中首先阐述了公共图书馆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关系[3]。公共图书馆的民众教育功能使其与美国社会之间的关系紧密,作者抓住两者之间的这层关系,打破仅从思想史的高度去认识和分析美国公共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的弊端,进一步深入分析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和社会作用,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角度将公共图书馆与美国民主相结合,探讨公共图书馆对美国社会的推动作用。
2.5编排组织:添加索引,便于查考。
索引作为查找文献中概念、语词及其他有检索意义项目的工具,发挥了重要的指引和查考功用。正如钱亚新先生所言,索引是一本书的钥匙,是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4]。学术图书应当有索引,这可说是中外通例。在国外,一本学术著作若无书后人名及所引书名索引,出版社一般不予出版,而在国内,书后附索引却是凤毛麟角[5]。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出版的图书中没有一本有书后索引,近年来索引情况有所改善,依然是少之又少。郑永田博士本着对学术成果尊重、对读者负责的态度,不辞辛苦在书后附上了人名和主题索引,将书中出现的170余位人物和关键主题按拼音顺序列于书后,可以说在书后索引的编制方面走在了国内学术图书的前列。
《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是对1731年至1951年这个特定阶段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发展史的探索,对历史的认识、解释、重构、还原离不开史料的支撑。为了准确认识这段历史,作者本着忠于历史、用史实说话的态度,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书中列举的外文文献达170多种,数量多、时间跨度大,为读者进一步研究美国公共图书馆提供了线索和依据,是潜藏的宝藏之一;书中潜藏的另一宝藏就是推动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杰出人物群体,包含图书馆学家、图书馆事业家、热爱图书馆事业的慈善家以及关心图书馆事业的美国总统,这为学者系统、深入研究某个人物思想指引了方向。
3.1宝藏一:170余种外文文献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为了向读者全面而真实地呈现1731—1951年这段历史,作者对国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地收集与整理。笔者依据文后参考文献进行统计,全书引用的外文文献达170余种,涉及公共图书馆的调查研究、发展沿革、历史人物、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其中系统、深入的研究专著为101部,约占外文文献引文总量的57%。诚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为了获取这些原始资料,可谓是“千方百计”,费尽了周折,是作者对这一阶段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历史中涉及思想发展的重要文献进行的一次盘点,尽力涵盖这个阶段研究的重要成果。在书中,作者不仅给出了这些文献的基本信息(包括题名、作者、出版社),还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并做出了适当的分析和评价。这些资源成为读者进一步研究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历史的线索,为他们开列了一个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史研究的图书清单。
3.2宝藏二:170余位杰出人物
图书馆的历史实质上是图书馆人本身的历史。无论是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还是在图书馆实践中,人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头等重要的问题[6]。作者抓住了这一点,以图书馆学家和公共图书馆人物作为中心将这段历史串联起来,通过在各个章节重点阐述重要人物来呈现某个阶段公共图书馆的活动与思想。书中涉及人物达170余位,富兰克林、卡内基、温沙、杜威、亚当斯、鲍士伟、达纳、格林、弗莱彻、斯波福德、普特南、普卢默等都位列其中。这些人在推动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书中只是对其代表性的言论和思想进行了提炼和总结,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文后附录美国图书馆协会“图书馆名人堂”中所列的40位代表是对美国公共图书馆人物群体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又从另一个角度为读者提供了一份人物清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郑永田在图书馆学史研究上是用力较勤的一位学者,先后在《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馆建设》《图书与情报》《图书馆》等专业期刊上发文40多篇,并在核心期刊《图书馆建设》中主持“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专栏1年,围绕公共图书馆运动中涌现出的核心人物在推动图书馆事业中产生的重要思想展开,对图书馆学家普尔、格林、达纳、鲍士伟、普卢默、温沙等人的思想进行了剖析,成为1979—2010年我国图书馆史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之一[7]。
4.1对1731—1951年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首次系统研究
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受美国影响最大,第一代新式图书馆的创立,第一所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的设立,20世纪20年代的图书馆运动,无一不是受到美国图书馆学的影响。美国图书馆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质上来讲是其图书馆精神和理念的输入,如“公共”“大众”免费”“自由”,这些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精髓,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也是我国图书馆不断向美国图书馆学习的根本所在。各国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加之时代变迁,我们不能照搬美国图书馆的经验,但他们经过时间洗礼、实践检验后的理念和思想精髓却是我们可以拿来借鉴的法宝。对美国图书馆学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美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规律和动因,把握其思想精髓。目前,国内外关于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的资料分散在各种期刊论文和其他非专门论述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著述中,对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某个阶段系统、完整的研究几近阙如。《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这本书对1731年至1951年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进行全景式的揭示,深入系统的分析,充实了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理论研究,填补了国内图书馆学界对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史研究的空白,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
4.2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对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指导
民众教育思想、藏书建设思想、馆员素质思想和儿童服务思想是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中的精髓,虽然有的思想距今已有百年,但对今天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4.2.1美国的民众教育思想是指导理念
公共图书馆概念自欧美传入我国伊始就与民众教育思想紧密相伴,1921年刘国钧先生在对近代图书馆的性质和功用进行归纳时就提出了“教育”是近代图书馆的四大社会价值之一[8]。公共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已经被大众广泛接受,成为民众心中没有围墙的大学。公共图书馆的民众教育思想在美国源远流长,众多在美国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事业中做出卓著贡献的人物都涉足公共图书馆民众教育思想这一领域。例如,温沙的“图书馆比大学更有潜力”、杜威的“人民的大学”、亚当斯的“公共图书馆为所有人服务”、鲍士伟的“图书馆应当把所有的民众都当成用户”、达纳的“公共图书馆把居民凝聚成一个文明的有教养的整体”、格林的“为普通民众提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答案”、弗莱彻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图书馆”,他们的思想经过时间的积淀,成为今天公共图书馆开展民众教育的指导理念。
4.2.2美国的藏书建设思想是行动指南
藏书建设是图书馆工作开展的基础,从陶述先、杜定友到刘国钧,藏书逐步被确定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之一,成为图书馆学的基础研究领域[9]。1984年,“文献资源建设”概念第一次出现,取代了藏书建设,扩充了内涵,研究内容不断丰富,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领域[10]。美国图书馆界历来重视读者阅读和藏书建设,在图书的购买、筛选、收藏和保存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很多精辟的论断。例如,温沙的“收藏具有最高智慧和审美素养的小说和故事书籍”、斯波福德的“懦弱、软弱、愚蠢的图书馆造就懦弱、软弱、愚蠢的脑袋”、达纳的“公共图书馆需要购买有用的资料”、普特南的“国家图书馆是全国文献的最终诉求馆”,这些对我国图书馆在资源的挑选、采买、自身资源建设的定位上有重要指导意义,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行动指南。
4.2.3美国的馆员素质思想是参照标准
馆员素质同馆员职业资格认证、伦理道德、职业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伴随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法治环境的完善而逐渐受到重视,进入图书馆理论与实践者的视野[11]。图书馆员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是图书馆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其信息素养、道德水平、精神追求直接关乎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馆员素质研究一直以来是美国图书馆研究中的永恒主题,斯波福德的“馆员知道的越多他就越有价值”、杜威的“最好的馆员具有积极进取的品质”、弗莱彻的“馆员必须既是学者又是具有管理能力的人”,都是关于公共图书馆馆员素质研究的思想结晶,对于我国馆员素养要求的制定、馆员素养的提升有指导意义,是图书馆员素质的参照标准。
4.2.4美国的儿童服务思想是理念支撑
儿童是公共图书馆的一类特殊服务群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类群体,占据公共图书馆用户相当大的比例。在美国,儿童服务已经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一个特色和亮点。由于儿童自身的特殊性,不论在美国还是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儿童服务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伴随着儿童发现、儿童权利意识的崛起而发展起来的。图书馆由最初的忽视儿童到发现儿童,设定入馆年龄限制,取消年龄限制,再到重视儿童,直到今天的儿童优先的图书馆服务理念的确立,公共图书馆的儿童服务从无到有,逐渐成为公共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近些年伴随全民阅读的不断升温,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儿童服务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期,儿童优先原则的提出,更是将儿童服务摆在了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重要位置。实践的发展急需理论的支撑和指导,美国的儿童图书馆事业发达,一直是我国效仿的对象。达纳的“好的馆员是好的图书馆的一半”、鲍士伟的“开列优秀的书目作为选书的基础”、普卢默的“没有什么比儿童工作更重要”是卓著的儿童服务思想。这些先进的服务理念正是我国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发展中所需要的。
5.1纵横交错的论述方式造成内容上的交叉和重复
《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一书以时间为序,纵向介绍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从萌芽、产生、发展、成熟直到传播、扩展的过程后,选取了4个主题做横向剖析。这种纵横交错的论述方式,是作者在论述方法上的一种创新,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资料获取的困难。在以时间为序展开的纵向论述和以主题为序的横向论述上,由于内容上的交叉,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复,如卡内基对公共图书馆的捐赠、朱厄特《美国公共图书馆通报》的评论在文中出现多次。这种重复论述的弊端是分别采用时间和主题为序的论述方式所不可避免的,作者之所以采取纵横交错的论述方式,正是资料匮乏下的无奈之举,获取资料的困难在作者的后记中有所提及。
5.2以代表人物为中心造成内容论述上的分散
在各章节的具体论述中,作者以重点阐述代表性人物的思想为主。这样做的好处是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因为是以一个个具体的个体为例,所以可读性比较强。但这样做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给人的感觉比较分散,没有对某种思想进行提炼、总结,读者头脑中形成的是一个个零散的思想点,不能说出4类思想的精华,缺少集中的表述或概括。最好是能在各章开始或是结束做一个总结,如作者在公共图书馆民众教育思想一章,开篇论述了公共图书馆民众教育思想的源流和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给读者一个总体印象,了解某类思想发展的源流和演变过程,而在后面三章中就没有开设这样一节,而是采取将一些人的思想进行汇总、罗列的方式,资料没有进行深度加工而简单堆积在了一起,缺少提炼总结性的点睛之笔。
5.3选取标准和提炼总结的缺失造成读者阅读的困惑
文章共列举了4类公共图书馆思想,选取的标准和依据却没有明确表述,为何是这4类?列举的这4类是否能够代表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主要内容?这4类思想是否是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发展中比较有代表性、重要的思想类型?作者没有给出解答,容易让读者产生疑问。书中在论述某个人的具体思想时,没有将其思想理念突出,而是与其生平经历混在一起来谈,加之翻译文章时难免有晦涩难懂之处,需要读者悉心从中摘选重点内容,如果能够通过添加一些小标题提炼概括某个阶段的思想发展,效果会更好。
伴随图书馆史研究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涉足图书馆思想史的研究。《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的出版是一个好的开端,书中隐含了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内容,如对美国公共图书馆史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及其著述的整理,对单个人物思想系统、全面的研究,对某一阶段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研究,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与图书馆学关系的研究,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对我国近现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影响等。虽然该书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但作为首部系统研究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史的论著,开山之功不可没。希望在该书的引导和激发下,这一主题的研究在不久的未来能够成燎原之势,促进我国图书馆史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1]郑永田. 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731—1951)[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序一5.
[2]范并思, 邱五芳, 潘 卫, 等. 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基于德尔斐法测评的理论史纲[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前言4.
[3]蒋永福. 公共图书馆与民主政治[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5): 10-14.
[4]钱亚新. 索引与索引法[C] //中国图书馆学会《,建筑创作》杂志社.百年文萃:空谷余音.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5:71-76.
[5]傅德华. 编制书后人名索引刍议[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1999(2):56-57.
[6]程焕文. 图书馆人与图书馆精神[J].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2(2): 35-42.
[8]刘国钧. 近代图书馆之性质及功用[C] //中国图书馆学会《,建筑创作》杂志社.百年文萃:空谷余音.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25.
[9]龚蛟腾,侯经川,文庭孝. 公共知识管理学——关于图书馆学本质的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3(6):2-6.
[10]肖自力. 论我国文献资源建设[C]//中国图书馆学会《,建筑创作》杂志社.百年文萃:空谷余音.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5:240.
[11]李国新. 中国图书馆法治建设:现状与问题[J].图书馆建设, 2007(6):10-14,18.
Academic Work on Public Library Intellectual History: A Study of Public Library Thought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731-1951
A Study of Public Library Thought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731-1951 combs the foundation,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American public library thoughts from 1731 to 1951. It takes public education theories, collection theories, librarian qualification theories, and children service theories of public library to expound in classify. It present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on content, method,manner, discourse angle, and structure organization. More than 170 kinds of foreign literature and more than 170 people appeared in the book are two hidden treasures.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public library thoughts ha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omestic public library development. As the first book on study American public library thoughts, though there are defects, it has made an indelible contribution, in which implies contents worth to study.
Public library; Academic thoughts; Intellectual history; America
G250.9
A
2016-07-12]
张 丽 女,博士,现工作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公共文化研究、图书馆法治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