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健康校园音乐文化,助力大学精神建设

2016-02-13 04:28潘秀昀霍鹏飞赵军辉
唐山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文化音乐艺术

潘秀昀,霍鹏飞,赵军辉

(河北经贸大学 艺术学院,石家庄 050061)



发展健康校园音乐文化,助力大学精神建设

潘秀昀,霍鹏飞,赵军辉

(河北经贸大学 艺术学院,石家庄 050061)

摘要: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文化结晶,是高校自立、自强、自觉、自信的“软实力”,是大学文化中得以凝固下来并被继承和发扬的文化精髓,建设一流大学必然应该重视大学精神建设。作为大学文化重要内容与形式之一的校园音乐文化,应摆脱流行音乐垄断校园的局面,而以多种传播途径,实现多元健康发展,从而在建设和传承大学精神的过程中发挥助力作用。

关键词:音乐艺术;大学精神;大学文化

2015年10月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提出“我国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这表明国家在新时期对我国高等教育非常重视。一流大学必然要求一流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建设与一流大学建设息息相关。早在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就曾指出,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要“培育大学精神”。当今,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发展高等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那么校园音乐文化与大学精神建设存在何种关系?当前大学校园音乐文化存在哪些问题?怎样发展校园音乐文化进而助力大学精神建设呢?

一、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大学精神是以大学功能为承载的、在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并以精神为存在形式的文明成果。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大学是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于1810年建立的柏林大学,之后这种集教学与研究为一体的大学模式被世界各地大学采用。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大学的功能是随着社会进程逐渐丰富起来的,从十八世纪中叶到二战以后,逐渐形成人才培养、知识传承、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四大功能。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大学又增加了“文化引领”第五大功能。大学的功能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一个综合体系,以这个体系为承载,就产生了大学精神。如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自由精神、创新精神等,大学功能直接决定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具有普遍共性,同时又具有个性特质,不同的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又会形成自己独有的气质,这些精神往往凝华为“校训”被长期继承和发扬。无论大学精神的个性特质如何变化,人文精神是其永恒不变的根本,这是由大学最基本功能——人才培养决定的。

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凝华,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并涵盖全体教职员工,在其学习、工作、生活领域内,以校园为空间发生和展开的群体文化。主要内容包括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等。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与核心,是大学校园里被凝固下来的具有共识和生命力的文化现象。“将大学文化中健康的、积极的和庸俗的、不良的现象加以甄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就成为了校园文明;文明中反映整个时代特质的,反映我们大学文化先进性的内容就是精神,这种精神如果得以继承下来,就成为了大学精神。”[1]因此,可以说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提纯和升华,是被大家认可的,又具有凝聚力的校园文明。

校园音乐文化是培育大学精神的辅助力量,大学文化处于民族文化的前沿,校园音乐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音乐文化水平与风格直接反映大学精神文化品味与层次。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大学功能的根本是培养人,音乐不仅具有愉悦身心,提高人类审美能力的功能,还具有教化、影响人类的作用,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此外音乐对启发人的想象力,培养创造力方面的作用也非常显著。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非常重视音乐对人类的作用,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提出:音乐最主要的功能体现在社会教育方面。亚里士多德也把音乐的重要性写进《政治学》中。我国春秋时期孔子私学“六经”里,西周时期的教育体系“六艺”里都包含“乐”这项内容。总之音乐文化支撑学生内在成长,是体现大学精神最直接、最有诱惑力且最易于被接受、效果最明显的形式。因此,发展健康校园音乐文化是推进大学精神建设必不可少的一方面。

二、大学校园音乐文化现状剖析

大学生是校园音乐文化的享受者,同时也是创造者,是校园音乐文化的主体,他们对音乐文化的接触或创造主要有三种方式:(1)自主性欣赏(课余时间自主寻找或聆听);(2)被动性欣赏(校园广播或艺术课鉴赏课);(3)主动性参与(参加文艺活动)。通过长期观察和调查发现,校园音乐文化存在这样一些现象。

首先,大学校园音乐文化形式单一,流行音乐成为校园音乐文化主宰。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主动接触的音乐形式中,声乐作品高居榜首,而这些声乐作品中有85%为流行歌曲,约5%的学生喜欢听民歌,仅有约1%的学生喜欢欣赏戏曲,约6%的学生欣赏过钢琴曲或器乐独奏曲,交响音乐一般不会主动去欣赏。在学生被动接触音乐的过程中,校园广播里播放的几乎都是流行歌曲,校园文艺活动中表演的节目也全部都是流行音乐。缺少专业性指导和艺术性的推荐,一些经典音乐,如戏曲、歌剧等,无人问津,甚至到了无人知晓的状态,经典艺术受到冷遇的现象在大学校园中非常普遍。也就是说,校园给大学生创造的音乐文化环境就是流行歌曲一枝独秀,或喧嚣浮躁,或无病呻吟,看似时髦,实则缺乏静寂与涵养。

其次,大学生接受音乐文化的渠道单一,网络成为其最主要的接触途径。手机、笔记本电脑的普遍拥有使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音乐,但这样的接触是随意和任性的,缺乏高瞻远瞩的、有意识、有方向的引领。在其他可接触到音乐艺术的途径中,文艺活动开展的次数有限,能够接触到其他音乐形式的唯一途径是艺术鉴赏课,但部分高校没有开设鉴赏课,开设鉴赏课的高校由于师资有限,也不能满足所有学生选修的需要。校园广播本应该成为能够让多数大学生被动接受音乐的较为有效的途径,但校园广播时间有限,安排内容较多,音乐欣赏时间非常短暂,不能满足需求。除此之外,普通大学的学生在校园中接触多种音乐的途径几乎为空白。

再次,校园公共音乐文化活动缺乏高水平引领。大学实行学生自治,自主管理生活、学习和业余活动,因此,校园文娱活动是由学生自己组织和协调的,虽原则上要由院或校团委老师来指导,但在指导过程中,由于将就学生的表演水平,内容和品味往往大大降低。校园广播内容完全由学生安排,播放何种风格音乐也由学生选择,没有标准和规定,随机性选择一些流行音乐成为习惯做法。开设音乐鉴赏课的高校存在课程种类少、教材缺乏、课堂内容比较随意、结课敷衍等问题,不能实现音乐艺术传播效果最大化。大学中校园文化相关管理者认识上存在偏差,缺乏对艺术类课程、活动的更高标准的要求和引导,因此大学音乐文化活动处于无标准、无意识状态。

最后,大学生音乐审美品味不健康发展。正是因为流行音乐一统大学,校园广播、社团艺术活动、学生日常生活中到处充斥着一种音乐形式——流行音乐,因而导致学生的艺术审美严重营养不良。身体要健康发展需要摄入各种营养成分,审美情趣的培养也需要不同角度、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艺术熏陶,优秀的艺术形式如古典音乐、歌剧、舞剧、戏曲等带给受众的不单是美的享受,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更为丰富的情感启迪,长期地感受与聆听,对人的审美趣味的提高无疑是最有补益的。而大量的、长期的、单纯的流行音乐浸染必然使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处于不健康发展状态。流行音乐作为音乐文化的形式没有好坏之分,但流行音乐歌词内容多为爱情题材,一部分歌词内容过度渲染颓废、夸张自我,这对正在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不良冲击。伟人说“青年人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大学生应该是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长期接触颓废的信息不但会破坏其对生活的信心,对未来理想的憧憬,还会对其身心造成不良影响。更令人担忧的是当代大学生担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是未来最有实力接触和消费优秀音乐、传统音乐并对传统音乐富有保护和传承责任的社会角色,如果其只了解或认同流行音乐,那么就会造成审美品位过于单一,而当他们主宰社会文化发展时,难以想象会有更高层次的站位。

三、健康的校园音乐文化是多元并存的文化载体

音乐文化是多元文化,音乐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常按照声乐和器乐两个大类来划分,每个大类中又有非常多的子类。如声乐,从演唱形式分有独唱、合唱、重唱、对唱等;从声部划分有男女高音、中音、低音、童声等;按唱法分在我国又分为民族、美声、原生态、流行;按体裁又分为艺术歌曲、声乐套曲、清唱剧、康塔塔、歌剧咏叹调、戏曲唱段等。流行音乐还有乡村歌曲、蓝调、音乐剧、摇滚乐等各种风格,民族声乐又分为山歌、小调、号子等。器乐包含的种类更加丰富,按体裁分为交响乐、协奏曲、舞曲、进行曲等;按演奏方式又分为独奏、合奏、重奏等;按乐器种类又分为管乐、弦乐;等等。如此之多的音乐类型与风格,岂有周杰伦、林俊杰、李宇春等演唱几首流行歌曲所能代表之理?流行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这一点已经得到公认。大学生即便不去专门研究音乐,如果有接触优秀音乐文化滋养的机会,也一定不能错过。而大学生在高校受到的是受益终生的思想启迪,谁又能肯定其今后不会作跨界研究呢。俄国著名的“五人强力集团”成员就既是化学家、军事工程师、法学家、律师,又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的《跳蚤之歌》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家喻户晓,名闻世界。

经典音乐之所以历经几个世纪流传不衰,就因为它本身具有人类天性之美,与人类最深的情感发生共鸣,对人的情感启迪,对人性的净化都有着不可比拟的魅力。“音乐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之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与对抗,追逐和偶合,飞跃和消逝——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并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2]而经典音乐又是音乐中的上品,这种美本身就是一种人性之美、人文之美。

因此,经典音乐作为音乐大花园中最绚丽的花朵,不应该在学历和学识最高的人群中消失。对经典音乐的重视是那些世界顶级名校的共同风格,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校长长期高薪聘请世界一流演奏家、声乐表演艺术家为学校表演节目,他说:“我要让我的学生知道人类最顶尖的艺术是什么样的,从而刺激理工科学生探索科技最高领域。”钱学森教授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他最不放心的就是中国的大学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忽视经典音乐对大学生智慧与心灵成长的重要作用。李岚清总理说“经典音乐代表着人类音乐文化的最高水平”[3]。如果说流行音乐代表着时尚,那么经典音乐和传统民族音乐代表的就是层次和品味。大学校园文化既需要时尚彰显活力,又需要品味提升档次。时尚与品味共同作用,大学才能精神焕发,生机勃勃。

四、以健康音乐文化助力大学精神建设

“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3]校园文化,贵在营造氛围,贵在悄然引领,使身心健康、思维活跃、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自由中感受和谐,熏染高尚,浸润美好。音乐在校园文化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同时,音乐本身又具有最常见,最易于接受,最具感染力等优势,是最能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育人效果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发挥音乐艺术的优势,让它为我们的大学精神建设增添一份助力呢?

首先,提升校园背景音乐的品位与格调,将中外经典音乐、民族传统音乐纳入重点播放范围。校园背景音乐格调的优劣反映的是大学的整体精神和学生品位,优美而经典的旋律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气质。看似无意实则有心的作为活动背景的戏曲名段等传统音乐的播放,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熟悉与了解,从而唤醒其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意识。基于此,对校园、食堂、超市等公用场所播放的歌曲要精挑细选,多咨询专业音乐教师,多听取他们的建议,而且要有计划、有系统地播放,形成一种经典系列。

其次,音乐活动内容与形式要更加多样化。在毕业晚会、节日晚会中,流行音乐比重适当减少,增加各种风格的经典与传统音乐,发挥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演绎水平。举办各种专题活动,如:歌剧选段比赛、民歌比赛、美声歌曲比赛、经典音乐讲座、音乐研讨会等。特别是讲座、研讨会这类高质量的艺术传播活动,更容易吸引大学生置身其中,欣赏到音乐艺术美的价值,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

再次,提高音乐艺术鉴赏课质量,增加更多可选内容,扩大受众。音乐鉴赏课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单纯的“赏”,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对艺术创作背景的介绍,对艺术相关理论的讲解,使大学生能够在“赏”的过程中提高“鉴别”与“评价”能力。音乐鉴赏课给予学生的艺术信息量是非常之大的。例如欣赏经典音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从创作上要涉及什么是协奏曲,《梁祝》的创作背景;从表演上要涉及此曲的演绎背景,我国的小提琴名家;从取材上涉及到我国民间四大传说;从音乐风格上还涉及到越剧;从题材上运用比较鉴赏法还涉及到西方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进一步探讨还涉及到伦理观、爱情观;等等。所以说好的音乐鉴赏课对培养艺术兴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提升艺术品位,从而提高人文修养非常重要,应该泽被尽可能多的学生。

最后,大力开展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借力国家和地方的艺术资源,聘请优秀表演艺术家和专业团体,让经典音乐、传统音乐、现代音乐进入校园,让大学生接触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高水平的音乐文化,使他们既感受到传统音乐的魅力与精神,又接触到新兴艺术的创造力与个性,既开阔眼界,又开启智慧,培养兴趣。当前,艺术走基层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高校应该顺势而为,抓住机会。

总之,大学精神与大学功能共同缔造了现代大学的制度与体制,大学功能的核心是人才培养,因而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精神。培养具有综合素养和较高审美品位的“人”是大学的责任所在。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外在体现,建设大学精神,捍卫大学的核心价值,发挥大学对社会的引领作用,实现大学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同构发展这一目标要求每一位大学人关注校园文化特别是音乐文化。未来的大学生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而音乐文化的传授与熏染、审美品位的提升,是对其全面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健康的校园音乐文化生态能够对大学文化建设及大学精神培育发挥强大的助力作用。

参考文献:

[1]本刊记者.大学功能与大学精神——访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教授[J].思想教育研究,2013(3):3-6.

[2]爱德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M].杨业治,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

[3]李岚清.音乐艺术人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8.

[4]仲呈祥.仲呈祥演讲录[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168.

(责任编校:白丽娟)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49X(2016)04-0101-04

DOI:10.16160/j.cnki.tsxyxb.2016.04.019

Development of Healthy Musical Culture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Spirit

PAN Xiu-yun,HUO Peng-fei,ZHAO Jun-hui

(Art Academy,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Abstract:The university spirit is the cultural crystallization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the soft power of universities’ self-reliance, self-consciousness and self-confidence,and the cultural essence developed, inherited and solidified in university culture. The university spirit should b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The monopoly of pop music on campus should be got rid of in campus musical culture,whi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and forms of university culture. Campus musical culture sh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nd inheriting the university spirit through various transmission routes and healthy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Key Words:musical art; university spirit; university culture

猜你喜欢
大学精神大学文化音乐艺术
从校园生活谈当前大学的两种校园文化
论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大学文化战略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探究锡剧音乐的多元化发展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关于大学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大学精神的培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学生的音乐乐感培养策略探研
大学精神培育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必要途径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