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空间变革思考与展望

2016-02-13 04:14:17肖小勃高文莉韩璐璐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西安710049
图书馆 2016年1期
关键词:场所馆藏变革

肖小勃 高文莉 韩璐璐 雒 虹(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 西安 710049)



图书馆空间变革思考与展望

肖小勃高文莉韩璐璐雒虹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西安710049)

〔摘要〕图书馆是一个场所,是学习与知识交流的最佳场所,固定场所上的图书馆建筑构成不同图书馆空间。通过对图书馆空间的思考、空间变革内容、空间变革的影响进行分析,论证图书馆空间变革的不争事实。读者对图书馆需求的变化主导了这种空间变革,未来图书馆空间会因为技术、馆藏、服务、空间等因素的影响,向学术型空间发展。

〔关键词〕图书馆场所图书馆空间空间变革空间展望

〔分类号〕G250

〔引用本文格式〕肖小勃, 高文莉, 韩璐璐等.图书馆空间变革思考与展望[J].图书馆,2016(1):107

传统图书馆是收集、存取和保存印刷型馆藏的地方,以收藏和保障馆藏安全为前提,是储存书刊和读者流通借阅之所,其空间设计也主要是处理印刷型馆藏资源以及提供纸本馆藏相关的服务,图书馆对空间的需求是为不断增长的纸本馆藏提供空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技术不断提高,图书馆电子图书、网络期刊等数字资源的丰富和普及,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存储在Web网络空间中,如同纸质文献保存在图书馆物理空间一样在线提供给读者使用,读者可以远程获取所需要的资源,传统图书馆藏书体系受到很大冲击,图书馆纸本馆藏及使用缩水,藏书和流通阅览使用空间可以改变以适应新的功能需要,图书馆的物理空间利用随之产生变化,出现了信息共享空间、学习空间、研究空间,以及自助借还、扫描与3D打印、Wifi休闲区等新技术服务空间[1],图书馆的空间重要性明显增强,空间利用随着教学研究模式、馆藏、技术、服务等的变化发生变革。

1 作为场所的图书馆

图书馆首先是一个场所(Place),但不是简单的堆积图书的场所,就如同一个家不仅仅只是房子一样。图书馆是具有一定的物理馆藏资源和特定功能的地方,能提供馆员工作、读者学习及交往活动所需,并通过组织信息资源使之对读者可取可用,增加信息资源附加值。一定场所位置上的图书馆建筑形成不同类型的图书馆空间。

历史学家Shelby Foote说过,几百年来大学一直是这样的一种模式,大学就是一群围着图书馆聚集起来的建筑。这里,大学图书馆就是一个地方,位于学校的中心,是师生读者查阅资料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具有馆藏,能满足读者信息资源的需求,是一个物理的地方但又具备知识的智能场所,图书馆的馆藏规模及馆藏质量对师生科研和学习、对大学的声望都相当重要,是大学学术精神和文化的象征[2]。图书馆服务于特定的人,比如经常访问图书馆的群体以及一些随意到访的潜在读者用户。因为图书、期刊等物理馆藏以及读者本身都要占用物理空间,因此图书馆必然涉及建筑、房间、书库、阅览室、可变动空间等不同类型的图书馆空间以容纳馆藏并满足读者的各种馆内活动。

场所本身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不同的场所具有不同的特征,从建筑学角度是指一个人记忆的物化体和空间化,亦即人们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图书馆是一个储存、传播知识和文明、汇集和管理知识载体的场所,能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图书馆的文化特性、安定特性使之成为有求知欲的人最理想的地方,是给读者增添知识的地方,也是读者学习的重要场所[3]。图书馆是一个公共活动的地点或场所,必须富有美学的观念,使空间、家具、灯光、温度、色彩等都能为读者创造舒适空间,创造温暖、友好的空间感觉。其建筑风格、外型面貌、内部环境给读者营造一种精神或知识层面的氛围,成为读者学习和聚集活动的重要场所。环境舒适、色彩淡雅、情绪安定,催生读者汲取知识的强烈愿望,营造一种极具文化气息的场所精神。因此,图书馆本质上也是一个教育机构,其价值就是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建构提供精神和文化养料,培养社会的主流文化。

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Ray Oldenburg)在1989年提出居住空间是人类生活的第一空间,工作空间是第二空间,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阅读、欣赏、交流与休闲的空间是人类生活的第三空间,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在第三空间驻留的时间自然会增加。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交流场所,是读者与知识、读者与馆员、读者之间进行广泛交流的场所,是查询并获取资源、联结互联网、协作并学习的重要的第三空间场所之一[4]。“今天人们之所以热衷于跑图书馆,是因为在图书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可以与其他的人共享知识和经验。而图书馆之所以有如此的吸引力,是因为图书馆尽了一切可能将无序的信息有序化,并让人们自由自在的浏览和获取可用信息。图书馆是激励人们不断学习和追求的最佳场所,是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最佳场所”[5]。

2 图书馆空间变革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起来的二十多年里,图书馆可用技术大量涌现,形成数字化信息丰富、存取技术成熟的泛在化信息环境。传统图书馆环境下,图书馆主要是给书库及书架、读者馆藏资源流通、信息咨询活动等提供空间,帮助读者获取印刷型馆藏或享受信息服务,图书馆空间主要用于不断增长的图书馆印刷型馆藏存储,但当电子图书及电子期刊普及、数字图书馆迅速成熟时,这一需求受到强烈冲击。

越来越多数字图书馆的建立,更多的图书馆提供馆藏的数字化格式,这就导致了两个必然结果:其一是图书馆作为存储空间保存纸本或其它物理馆藏角色下降,图书馆提供给读者空间以及满足读者个人、合作学习以及社会活动的空间角色明显加强,图书馆空间服务的重要性也同步增加[6]。其二是大量技术及IT服务在图书馆的开展,馆藏的数字化格式的出现,导致物理馆藏缩水,当这些占用物理空间的资源被数字化格式资源代替之后,应该思考这些传统馆藏存储所占用的书库、书架空间腾出来后如何重新利用,可用于馆员工作、读者学习、信息共享空间、读者协同型或社交活动空间等。图书馆从重藏转向重用,从注重书刊馆藏转向注重读者活动,从过去单一以馆藏和书架为主的物理空间需求转向以读者活动和服务为主的空间利用。

2.1空间思考

2003年,Bennet发布《Library Designed for Learning》报告后,图书馆迅速意识到开发社交型学习空间的重要性,图书馆开始设计面向读者学习和以学习为中心的空间服务、系统及设施。2005年2月,美国图书馆和信息资源委员会(CLIR)发布了《Library as Place rethinking roles , rethinking space》报告,大量高质量的资源可以获取电子版本,导致图书馆空间的创新和设计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图书馆不再需要大量的藏书库,当读者不踏足图书馆就可以获取信息的时候,图书馆真正的角色是什么?报告思考了数字时代图书馆的角色功能,从潜在的、积极的方面去考虑图书馆应该适应哪些需求,这些需求会如何反过来影响图书馆实体空间的应用及设计。并且,首次将图书馆作为一个读者学习和沉思场所,指出因为读者学习的模式、馆藏、技术以及对图书馆的使用发生改变,网吧或网咖之类的信息共享空间、休闲空间开始出现。2014年9月,CLIR又发布了最新的空间研究报告《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认为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技术和服务引起图书馆的更大变化,互联网泛在化的存取,加上MOOCs的出现,教育的模式又有了很大的改变,图书馆空间开始有支撑教学和学习的功能。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与图书馆物理馆藏的保存是息息相关的,由于一些数字化馆藏替代纸本馆藏,可以节约出部分图书馆空间,应该认真思考这些空间的功能,给图书馆带来新型的空间服务。

国内图书馆界近几年开始空间研究,图书馆空间变革及研究也是一个新课题、新热点。出现空间相关的专业论文,一些图书馆已经建成不同的信息共享空间为读者服务,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在现有馆舍基础上进行调整或空间创新设计,甚至新建图书馆,逐渐减少和压缩书库书架所占空间,为读者创建信息共享空间、学生活动区、创新空间、协作型学习区、媒体制作中心、多媒体阅览室、电子教室、研究小间,或者演示厅、会议室和休闲咖啡区等一些社会交往型空间。

2.2空间变革内容

在当代图书馆信息和技术无所不在的泛在环境下,读者不到馆就可以访问获取资源,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任意图书馆电子资源几乎已经实现。读者到馆可以使用图书馆的不同类型空间,包括方便、舒适、开放易用、资源易获得的信息共享空间以及其它一些能满足读者新需求、提升读者体验的新型多功能空间。图书馆空间功能已经发展成为面向读者的一种服务,读者对空间的应用需求也与以前大不相同:信息访问、协作学习、互联网访问、社交休闲等等,图书馆空间需求、空间类型、空间应用、空间功能、空间服务等方面都有了根本性的变革。

空间需求:读者对图书馆空间需求不再是传统的书库、流通及阅览空间,增加了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小间、咖啡吧或茶吧等一些具备社交型、交互型或休闲型的空间需求。图书馆员对空间的要求也有变化,不只是简单的采访、编目和流通工作空间提升,还需要一些支持协作以及方便交流的会议区、讨论区、休息区等。

空间类型:图书馆空间类型更加丰富,除书库、流通、阅览空间外,出现了不同的学习区、休闲区、电子阅览室、讨论区以及自助借还、扫描、3D打印等新技术服务空间,空间类型更为丰富多样。

空间应用:空间布局和利用发生变化,图书馆需要绿色通透的建筑外廊、宽敞明亮的大厅、安静舒适的阅览室、方便快捷的流通借阅区、开放整洁的书库,内部空间利用根据馆藏及读者实际需求调整和设计。

空间功能:传统图书馆空间的主要功能是存储各类型物理馆藏,包括纸本图书、期刊、报纸、光盘等,而当代图书馆空间除此功能外还具备教育和学习的功能,读者可以在图书馆自由学习、讨论学习或者教师在技术与设施先进的电子教室上课,方便快捷地利用图书馆的物理馆藏或数字资源,图书馆具备了文化教育功能。

空间服务:图书馆空间应用不再是简单的空间利用,面向读者的空间应用实质发展成为一种高层次的服务,到馆读者享受的是图书馆所提供的不同类型的空间服务,在安静舒适的空间去获取资源、休闲娱乐、讨论学习、沉思阅读、社会交往等。

2.3空间变革影响

传统图书馆空间功能主要是收藏和阅览,如今图书馆这种藏书空间的功能已经大大下降,随之而变的是图书馆空间为馆员工作、为读者服务、为读者个人及协作学习、为读者社会交往活动等提供不同类型的空间,图书馆为移动设备(Ipad、智能手机)、3D打印、RFID自助借还、扫描及打印等新技术服务提供空间的功能极大增强,空间变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图书馆通过创建信息共享空间或不同类型学习空间,提高了读者对图书馆空间的利用率;②新的合作型或协作型的空间出现,鼓励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积极合作,使读者有更多理由使用图书馆新型空间,利用图书馆;③定义图书馆为学术型空间,图书馆的功能具备了为读者合作及交互式学习提供空间的新角色,图书馆可以创建电子教室、研读小间等不同类型的空间支持师生读者进行学术活动;④提供一站式的学术支持中心,在图书馆空间中提供信息资源、设备、互联、存取等整套的信息设施和访问便利性;⑤过去在单一空间提供专门服务的空间使用方式发展成为根据读者使用和需求同一空间满足多种扩展服务的方式,如自助服务区可以集中自助上机、借还、打印、扫描、阅报等,服务类型得到拓展,也降低了图书馆服务的综合成本;⑥图书馆根据读者的需求及读者不断增长变化的期望,将一些不同服务的图书馆空间调整为面向学术支持服务的空间。

图书馆空间变革颠覆了传统“三段式”(保存空间、加工空间、阅览空间)空间的设计,转向以读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力图将图书馆打造成为具有多元文化包容能力的公共空间;空间变革重构了图书馆空间的社会价值,图书馆将成为公民社会的象征以及民众终身学习的场所;空间变革拓展了图书馆学科,需要利用空间文化理论构建图书馆空间新的认知体系[7]。

3 读者空间需求变革

越来越多的读者是在互联网时代,智能设备、无线wifi等新技术环境下长大的,年轻一代的读者特别是“90后”、“00后”对现代的图书馆有不同理解和偏好,他们会以自己喜好的方式要求和使用图书馆空间,新一代读者对图书馆的认识和使用理念决定了图书馆空间的新需求,空间应用需求也随之变革。

互联网的发展及电子资源远程获取导致读者使用图书馆方式的改变,纸本资源的流通借阅、书库、阅览室、工作区、走廊等所有空间都有必要重新布局。新一代的读者大量利用现代技术和数字化内容,图书馆应该了解读者学习和利用空间的新习惯,有针对性地提供学习及阅读空间,结合新技术、新服务创造出动态、舒适、可协作的空间环境。只有了解、熟识读者使用图书馆的习惯,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图书馆空间配置,针对不同类型的读者和喜好取向,提供不同类型的可用空间。图书馆作为读者活动的空间场所,作为读者个人学习或合作性学习的空间,作为读者社交活动空间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新一代读者使用图书馆可能出于学习或感知文化的目的,读者使用图书馆为其创建的空间满足其个人或团体的需求,图书馆可根据读者的需要提供信息查询、知识创造、教育与学习、互联网连接、社交休闲或个性沉思等不同类型的活动空间。读者对图书馆单纯的资源需求也许会减少,但对资源相关的个性化、特定化服务需求却可能增加,一些信息资源通过电子邮件或在线工具直接提供,特定服务的投资可能增加,图书馆可以提供一些特定的数据分析工具。读者对图书馆在线点击问答式的参考咨询工作会快速下降,而长期的、对特定研究策略的专业顾问会增加[8]。

实际上,纸本馆藏与数字馆藏并存的模式一定时期内还会继续,图书馆还要容纳不断增长的印刷型物理馆藏,要容纳不断增长的图书馆服务和读者新型的空间,因此图书馆空间短缺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空间压力明显。另外,年轻一代的读者对图书馆的服务、设施、资源、空间等需求有了一定的变化,舒适度和期许值不断提升,图书馆和馆员要做好的,就是如何在现今和未来满足读者的需求和期望[9]。

4 图书馆空间变革展望

图书馆越来越多地面临空间使用及挑战的问题,空间发展也是动态变化的过程,空间和空间服务必须持续不断地满足读者查询资源和使用资源的方式,满足未来读者空间的使用需求,使图书馆空间舒适诱人,富有个性化,适合读者对空间的使用。

4.1学术型空间

十多年后,图书馆将发展成学术型空间,许多数字格式馆藏替代了原先的纸本馆藏,图书馆空间增加了一些管理工作区、学术功能区、教室以及一些社交休闲空间。不同学科的学生可以共享图书馆的空间进行交流、协作或交互式学习,不少图书馆已经开始这种变革,创建了学习空间,给图书馆带来新的空间服务,如写作中心、学生咨询中心、创新教学中心、合作空间、媒体创作中心等,图书馆学术空间的主要角色是支持学习或学术活动,并给图书馆所保持的物理馆藏提供空间,当然这些馆藏也是为本馆读者学习及学术服务的[10]。学术空间除提供相关学科馆藏的储存之外,其余空间都设计用于提升读者学习的环境和设施,为读者提供信息查询与使用、消遣娱乐、教学与学习、互联网连接、沉思等空间功能,通过给读者提供新技术服务、专业的馆藏、专业馆员支持的、现代的图书馆空间,使图书馆成为读者终身学习的空间。通过图书馆所提供的终身学习环境,使读者一生都保持阅读和学习的习惯,利用图书馆休闲娱乐,减少数字鸿沟,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与时代保持共同进步。

4.2未来空间特点

首先,空间要有灵活性。灵活性的空间及图书馆提供的空间服务能持续满足读者查询和综合使用馆藏信息资源,空间能适应未来图书馆应用的变化,空间能满足使用的可变性,空间形状、空间组配等方便灵活。过去不断扩展的馆藏减少了读者可用空间,如今则相反,技术扩展了读者可用的空间,技术所支持的服务变革也更快更多,图书馆可以通过设置高密度、紧凑型书架或者移走一些物理馆藏腾出空间,大多数的图书馆不再主要是书刊采访及馆藏存储,而是更专注于通过图书馆空间支持教育、学习和研究[11],灵活性的空间易于在满足图书馆正常服务的情况下根据业务需求重新组配空间。

其次,空间要有开放性。要尽量采用大面积、开放型空间,这样容易根据需要去调整使用,如信息共享空间、多功能工作区(综合提供会议区、半私有的办公室、接待区、展示区等多种工作功能)等都需要重新设计,或者归并为统一的多功能区域,当今很多图书馆“流阅合一”的空间利用模式也是一种开放型空间的实例。另外,开放型空间应该具有容纳新信息技术的便利性,比如同时在有线或无线的环境中提供读者信息检索和使用、支持教学活动,并能保持图书馆固有的功能,把新技术方便快速地带到开放空间中。当然,图书馆建筑本身及位置还应包含一些传统的空间应用,因为继续拥有这些独特的功能,图书馆作为一个空间场所,才能提升并激发读者学术体验,使图书馆具有文化教育的品味,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5 结论

图书馆必须研究泛在化环境下读者对空间的新需求,加大数字化资源的购置,适当减少印刷型馆藏,腾出空间给读者提供新的技术和服务,调整图书馆的空间类型和功能,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空间,并结合技术、馆藏、服务、空间等因素进行空间改革,使图书馆在未来社会继续保持不可替代的地位。图书馆员也应当用新的视角和理解去审视图书馆空间,不断提升图书馆的价值。

图书馆空间变革已是不争事实,空间需求、空间利用、空间类型、空间功能等方面已经发生变化。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等不同类型图书馆应当共享和互补,加强图书馆的联合使用,创建更好的图书馆空间。但未来空间发展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书库、流通区域、新的技术服务及社会交往型空间、图书馆管理工作各需什么样的空间,灵活型空间、开放型空间等不同空间各占多少比例,以教育、学习和研究为主要功能的学术型空间又该如何设计等等,我们应积极地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可以确定的东西,研究图书馆空间发展。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图书馆依然是集知识、文化和社会于一体的信息服务中心,读者、空间、馆藏仍然是图书馆的三大要素,图书馆的功能不会消失,通过空间变革等一系列的自身变革,图书馆必将会是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12]。

(来稿时间:2015年6月)

参考文献:

1. Scott Bennett. Libraries Designed for Learning[M]. Washington, D.C.: Council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2003

2. Rechard Holmgren, Gene Spencer.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M]. Washington, D.C.: Council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2014:6-8

3.李晓多,李皓敏. 图书馆建筑体现的场所精神[J].江苏建筑, 2011(1):13-15

4.肖小勃,乔亚铭. 图书馆空间:布局与设计[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4(4):103-107

5.吴建中. 拓展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功能[J]. 公共图书馆, 2011(1):3-5

6. Lisa Waxman etc. The library as a place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opportunities for socialization, relaxation , and restoration[J]. New Library World. 2007, 108(9/10):424-434

7.段小虎, 张梅. 重构图书馆空间的认知体系[J].图书与情报, 2013(5):35-38

8. Rechard Holmgren, Gene Spencer.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M]. Washington, D.C.: Council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2014

9. Library as a place in space[J]. The Bottom Line: Managing Library Finances. 2012, 23(3):128-131

10. Rechard Holmgren, Gene Spencer.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M]. Washington, D.C.: Council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2014:9

11. Scott Bennett, Sam Demas. Library as Place: Rethinking Roles, Rethinking Space[M]. Washington, D.C.: Council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2005:6-8

12.中美大学图书馆馆长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EB/OL]. [2015-04-28].http://pkunews.pku.edu.cn/xywh/2015-04/28/con tent_288464.htm

关于《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中的社会包容问题研究》一文涉嫌抄袭的处理意见

经调查核实,我刊于2015年第4期刊发的论文《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中的社会包容问题研究》与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3年本科生毕业论文(未刊发)《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中的社会包容问题研究》高度相似,两篇论文在标题、体例、内容等方面几乎一致,且两篇论文作者无任何关联,即已刊发的论文《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中的社会包容问题研究》涉嫌抄袭。

为维护原创作者权益,严肃学术道德,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经研究决定,对此事做如下处理:

1、涉及抄袭的论文作者以亲笔书面形式向我刊郑重道歉;

2、我刊从合作数据库以及我刊网站撤销抄袭论文,不再作为原创学术论文传播;

3、五年内本刊不受理该作者投稿和发表学术论文;

4、在本刊纸刊、网站等发布渠道公开处理结果。

另,我刊再次声明:《图书馆》杂志坚决维护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氛围,坚决抵制一切学术不端行为,敬请学界同仁、作者、读者朋友们相互监督,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合力塑造积极正面的学术期刊形象。

《图书馆》编辑部

二○一六年一月十五日

The Thinking and Vision of Library Space Transformation

Xiao XiaoboGao WenliHan LuluLuo Hong
(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

〔Abstract〕Library is a place , the best place for study and knowledge exchange, one library building on specified place make library space. Through thinking library space, change of library space, influence of library space transformation, discuss the fact that library space have changed a lot . Patrons’ space need lead to this result, library space will influenced by some factors such as technology, collection, space, service, space will transform into academic commons.

〔Keywords〕Library placeLibrary spaceSpace transformationSpace vision

〔作者简介〕肖小勃(1970-),男,硕士,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现代化及数字图书馆,发表论文20多篇;高文莉(1968-)女,学士,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韩璐璐(1967-)女,学士,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会计师,研究方向:图书馆财务管理;雒虹(1967-)女,硕士,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信息化。

猜你喜欢
场所馆藏变革
馆藏
现代装饰(2022年6期)2022-12-17 01:07:32
听的场所
现代装饰(2020年7期)2020-07-27 01:28:32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艺术品鉴(2019年11期)2019-12-27 09:06:18
远离不良场所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变革开始了
恋爱场所的变化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声屏世界(2015年5期)2015-02-28 15:19:47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文物春秋(2014年2期)2014-12-24 21:23:05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