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民职业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016-02-13 03:14:46吴锦程
台湾农业探索 2016年6期
关键词:职业化福建省现代农业

陈 忱,吴锦程

(1.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福建省农民职业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陈 忱1,吴锦程2

(1.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农民职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的过程中,由于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农民素质普遍偏低、教育投入不足、政策法规滞后等问题,导致我国农民职业化进程缓慢。该文从优化职业农民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全面提升职业农民的素质与质量、发展壮大福建省区域资源特色农业、政府为农民职业化进程保驾护航等方面,对具有福建省农民职业化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农民;职业化;特色现代农业;福建省

福建省山岭耸峙、丘陵起伏,山地和丘陵面积有1000万hm2左右,约占福建土地总面积的85%。由于不具备大规模种植水稻的条件,福建省必须根据自身地形条件发展壮大林业、茶叶、食用菌等特色农业,以满足粮食供应。福建省从2011年开始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开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龙岩模式”。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再次明确提出“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打造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因此,福建省必须更加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结合现代农业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着力推进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走出一条具有福建省特色的农民职业化道路。

1 农民职业化是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1.1 农民职业化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极为复杂,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加和城镇化的推进,粮食需求量呈刚性增长的趋势;另一方面,人多地少水缺的现实国情制约着粮食生产潜力的挖掘,各地的农业经济水平与科技投入也影响着粮食质量。由于福建省地形多为山地丘陵,无法开展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大规模生产。《福建统计年鉴(2015)》的数据显示,福建省2004年的粮食总产量为699.50万t,2014年的粮食总产量为667.03万t,10年间减少了32.47万t;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则由1308.41千hm2下降到1197.75千hm2[1]。这些数据表明,10年来福建省的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均为下降趋势,保障福建省粮食安全显得刻不容缓。因此,要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利用农业机械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壮大福建省特色农业,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促使福建省实现自我保障粮食安全,从而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2 农民职业化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有力保证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掌握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技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并以其为主要收入来源,具备一定的资源和资金投入能力,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和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为社会持续、有效地提供安全农产品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2]。以福建省长汀县远丰优质水稻合作社为例,在政府的教育培训和政策扶持下,购进200多套现代化农业机械设施装备和6架专业无人机设备,实现水稻生产环节的全程机械化,年产优质稻3000 t,产值1200多万元。长汀县远丰优质水稻合作社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先进典型。可见,对农业现代化而言,职业农民能够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实现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的生产经营,从而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3 农民职业化是福建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对福建省地势的形象概括,福建省适合农业种植的平原面积则有限,这种严峻的自然条件势必影响福建省的农业种植,因此,如何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福建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必然要依托新型职业农民,但当前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人力资源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农业从业人员存在断层风险;二是符合农业现代化要求的人才短缺现象突出[3]。实现农业现代化,一方面应通过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来实现产业化经营。基于此,若要发展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就必须推进农民职业化。

1.4 农民职业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仅仅依靠法律约束和政府宣传是不够的,更应该依靠农民自我道德约束来保护耕地。在职业化进程中,职业道德应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首要素质,这种职业道德素质是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生活学习中形成并发展的,能够有效规避农业的不可持续发展。然而,传统农民职业道德素质普遍欠缺,具体表现在: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导致水土流失,耕作过程中连续作业导致出现土壤板结、营养流失、产生抗体等连作障碍,管理水平欠缺导致生产的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等一系列问题。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道德,不仅将有利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同时也是实现农村科学发展、经济健康、村民诚信守法的迫切需求。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学习科学管理知识,具备了基本的法律知识,懂得如何科学使用化学农药,明白了保护耕地的重要性,所以他们会选择追求长远利益而不是急功近利,能够做到对消费者健康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对环境负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4]。

2 福建省推进农民职业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还处于初级培训阶段,虽然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但农民职业化发展仍然缺乏较为清晰的思路。

2.1 农民职业化缺乏清晰的顶层设计

目前,福建省农民职业化仍处于摸索阶段,全面推进还缺乏一个整体思路。因此,政府要统筹考虑农民职业化的路径,在最高层次上以全局视角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顶层设计”意味着政府要为农民职业化这艘巨轮当好舵手,自上而下地系统谋划,根据当前福建省职业农民的培育情况,借鉴农民职业化的成功案例,结合福建省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确定出福建特色农民职业化的发展目标并为其制定正确的战略与路径。

2.2 政策法规相对滞后,准入标准门槛不清晰

虽然,在农民职业化推进过程中,福建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以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如《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龙岩等试点县围绕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培育过程、准入和退出机制等方面,出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及管理办法(试行)》。但是,目前福建省尚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法规法律体系作保障,现有的文件和政策也不够系统全面。尤其是针对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方面还没有明确的准入标准,导致政策扶持和制度安排不到位,工作机制缺乏,严重影响农民职业化进程。

2.3 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影响农民积极性

费孝通曾指出,在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农民大部分还没有全部脱离农业,农业要想迈入工业化,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亦工亦农”的问题[5]。而改革的前提是进行土地流转。福建省由于耕地面积有限且分散,因此需要依靠土地流转来实现规模化种植。从全省情况看,福建省农村土地流转以转包、出租、转让为主要形式,大部分地方的土地流转率还不高,地区差异比较大,流转机制依然不健全,农民能够获得的土地有限,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导致其种田积极性下降,农产品大量滞销,家庭主要劳动力越来越多地选择外出务工等。由此可见,这一系列僵化的、不健全的土地流转机制严重影响了农民职业化的前进步伐。

2.4 农民职业教育投入不足,难以大规模培养

对农民职业教育的投入主要涉及3个方面:一是专项资金投入,二是师资力量投入,三是培训时间与内容投入。以福建省2013年启动的“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为例,省政府补助1.2万名农民进入农业院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省级财政每年需要安排专项资金2200万元。随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程的加速,每年在农民教育方面将要投入更多资金,而这项庞大的财政资金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保障。以往对农民的教育投入只是片面地局限于思想教育、农业教育和技术教育上,由于传统农民的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又缺乏学习指导和学习动力,农民职业教育水平实在有限。顺应时代发展我们会发现,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接受更加全面的农业教育,以弥补传统农民教育中有关农业政策和法律知识方面内容的缺失、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对大规模农场的经营管理能力。

2.5 农民职业道德素质不高,阻碍农民职业化进程

从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需跨越的最大鸿沟是农民自身素质的提升,用3个方面来概括农民素质就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首先,传统农民的思想被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禁锢了千年,这种故步自封主要表现为急功近利和诚信缺失,以廉价的道德成本换取高额的个人收益,以损害他人利益换取个人利益[4]。其次,科学文化素质是影响农民职业化进程的关键因素,科学文化素质低下具体表现为科学生产力低、法律意识欠缺、生产过程中违法违纪、管理组织能力不足等。对新型职业农民而言,以现代科技、现代农业组织、现代农业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文化、农业政策法规是推进农民职业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农场管理则是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活动内容和能力要素。最后,农民职业道德是保障国家净土、防御生态污染的最后一道底线。提升农民职业道德是提高现代农业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是依法治国、铁腕治污的重要支撑,也是和谐农村、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由职业道德缺失引发的社会责任感缺失是阻碍农民职业化进程的最大绊脚石。

3 推进福建省农民职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良好开局之年,福建省应该主动把握“十三五”主线,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总结以往经验教训,设计一条具有福建省特色的农民职业化路径,并制定一系列社会保障体系,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3.1 成立专项小组,做好农民职业化规划

福建省政府应该把推进福建省农民职业化作为“十三五”期间的重点工作,成立“福建省农民职业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完成顶层设计,为福建省农民职业化制定战略目标、规划出一条合理可行的路径。农民职业化路径的规划包含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规模、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城乡户籍制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准入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方面面。因此,成立的专项小组成员也应该是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从事农业生产的社会群体,这样才能将理论和实际结合以规划错综复杂的农民职业化路径。

3.2 推进准入制度实施,规范标准加强管理

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制度实际上是对职业农民的一种保障。获得证书的农民正式进入农民这个“岗位”,享受福建省给予新型职业农民的更高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农业保险保障、养老保障等惠农政策,从根本上给予农民“国民待遇”,彻底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而没有获得证书的农民将没有资格继续在农村务农,他们将面临着转行的危机。具体来说,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是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根据《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管理办法》,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3种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资格认定考核,之后由农业部门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资格高级、中级、初级证书。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在未来会发展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建档立册、系统管理、全程监督、证书年审,对审核不达标准的农民取消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并收回证书,从而有效保证证书的含金量。同时也借此了解当地农业的现状、掌握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科学分析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发展的科学性,保持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3.3 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土地流转制度作为阻碍农民职业化的最大问题,要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化和集中化,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解决。欣慰的是,2015年福建省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试点任务,争取在2017年基本完成全省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出租、转包、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建立土地流转监测制度,完善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依托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引导双方签订书面流转合同,推广使用全省统一的合同示范文本,为流转双方提供惠农信息发布、政策咨询等便民服务。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不健全的农村户籍制度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因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要推行公平合理的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职业化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既要支持农村青年进入城镇就业,并融入城镇成为新的市民;也要支持城镇中愿意从事农业的人才来农村创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6]。其次,逐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将农业龙头企业的工人和非农产业就业人员纳入社保体系,依靠国家政策扶持,使其主动加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双向互动[7]。最后,建立农民社会保障的长效机制,将农民关心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住房保险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纳入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中,以便彻底解除农民在职业化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3.4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优化职业农民队伍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将伴随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整个过程,因而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基础性任务[8]。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的遴选关系到农民职业化的整体质量水平,因此对培育对象的数量和结构的把控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科学遴选培育对象。一方面,在传统农民的存量中筛选适合发展成职业农民的对象,主要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作为培育对象。另一方面,可以从其他途径增加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渠道进行遴选:(1)精准扶贫对象。(2)农业院校大学生。(3)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其次,分级分类培训人才。根据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的从业特点及能力要求,合理规划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这3种类型农民的比例结构,按岗位进行分级分类培训。再次,构建5层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可以从农业文化教育、农业政策法律教育、农业科技教育、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教育和农业组织管理教育5个层面着手,依托农业院校等教育培训机构,吸引社会和民间力量参与农民教育资源的建立,形成政府扶持、社会支持、多元培育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以弥补传统农民教育中关于农业政策和法律知识的缺失,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其对大规模农场的经营管理能力。最后,创新校企合作,加强交流反馈。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校可利用网络课堂,邀请专家学者开设网络专题讲座,开展案例教学帮助农民解决困难。课外,学员们可利用互联网终端的远程教育平台,及时提出问题与困惑,请专家教授远程指导,并长期沟通形成反馈追踪体系。通过让新型职业农民终身接受学习和专家帮助,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信息化。

3.5 以福建特色现代农业为主线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

福建省根据自身的区域优势与产业特点,在2011年基于“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一区三带七群十四基地”,随后规划了3个特色产业带(即沿海蓝色产业带、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和闽西北绿色产业带),以及确定了9个重点特色农产品(包括畜禽、笋竹、水产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烤烟)[9]。由《福建统计年鉴(2015)》的统计数据可知,2014年福建省主要粮食总产量为667.03万t,园林水果总产量为701.72万t,食用菌总产量为104.25万t,茶叶总产量为37.21万t,与往期数据相比可以看出水产养殖生产领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等优势特色产品发展强劲,由此带动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10]。

若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福建省可以发挥地缘优势,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和同根文化,与隔海相望的台湾大力开展海峡两岸合作,积极推动福建省区域资源特色农业的发展。随着闽台农业合作层面的加深,台商带来的资金、良种、技术、设备和信息能够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福建农业结构调整与全省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闽台的进一步深化合作将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展壮大福建省特色农业,推进福建省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6 强化农民职业化路径实施保障

福建省特色农民职业化路径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在“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各级党委、政府、部门要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摆上重要工作日程,更好地履行各级政府职责,最大程度地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福建省各部门全面推进农民职业化的强大合力。当务之急是成立“福建省农民职业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完成顶层设计,规划福建省特色农民职业化路径,以期获得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联合支持。全省上下包括省农业厅、财政厅、国土厅、林业厅、海洋渔业厅、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福建证监局、省电力公司等多个部门必须要上下重视,齐心协力。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等部门应该明确主体责任,优化专项小组成员,科学规划职业化路径,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推动福建特色农民职业化路径的顺利实施。

[1]福建省统计局. 福建统计年鉴(2015)[EB/OL].(2015-08-26). http://www.stats-fj.gov.cn/tongjinianjian/dz2015/index-cn.htm.

[2]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57-159.

[3]胡晓娟. 农业现代化亟需农民“职业化”[J]. 浙江经济,2013(17):11.

[4]陈忱. 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路径研究[J]. 当代继续教育,2015(4):66-70.

[5]奂平清,何钧力. 中国农民职业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的分析[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20-128.

[6]朱启臻,闻静超. 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 农业工程,2012(3):1-4.

[7]吴晓,廖雯栅. 农民职业化的路径与保障问题研究[J]. 老区建设,2015(8):24-27.

[8]孙华平,金丽馥,田刚.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职业化研究[J]. 世界农业,2015(10):185-189.

[9]刘荣章,吕姗,李建华,等. 特色农业视角下福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5):544-547.

[10]福建省统计局. 2015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2-25). http://www.stats-fj.gov.cn/xxgk/tjgb/201602/t20160225_38524.htm.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Farmers in Fujian

CHEN Chen1, WU Jin-cheng2

(1.CollegeofHumanitiesandLaw,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2,China; 2.CollegeofMarxism,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2,China)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farmers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unsound land circulating mechanism, the low quality of farmers, the shortage of educational input and the lagging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have resulted in the slow progress of farmers’ professionalization in China. Therefore, 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optimizing the number and structur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enhanc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developing and exp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of regional resources in Fujian and escorting the farmers’ professionalization by the government, thu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armers’ professionalization in Fujian.

farmer; professionalization; modern agriculture with characteristics; Fujian Province

2016-05-20

陈忱(199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成人教育与区域社会发展. E-mail:821513019@qq.com

吴锦程(1968-),男,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和社区研究. E-mail:xz-wjc@163.com

10.16006/j.cnki.twnt.2016.06.016

F323.6

A

1637-5617(2016)06-0071-05

猜你喜欢
职业化福建省现代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8:00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4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4
现代农业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海峡姐妹(2020年2期)2020-03-03 13:36:30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海峡姐妹(2019年11期)2019-12-23 08:42:20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中国军转民(2018年1期)2018-06-08 05:53:09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32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海峡姐妹(2017年1期)2017-02-27 15:22:17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