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民政厅
依法规范志愿服务体制机制 积极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
山西省民政厅
近年来,山西坚持把志愿服务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和载体,积极履行民政部门职责,加强多部门协作,着力在志愿服务立法创制、组织培育、网络推广、服务记录、项目运行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向法制化、规范化、项目化发展。
一、坚持顶层设计和工作创新相结合,加强志愿服务立法创制工作。立法创制是推动志愿服务发展的长远之计、根本之策。针对志愿服务实践中存在的志愿者权益无保障、活动不规范、经费难落实以及部门职责不清等问题,山西积极推动志愿服务立法工作。2013年省人大批准颁布了《山西省志愿服务条例》,对志愿服务的基本内涵、活动程序、经费保障,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等作了明确规定,对各部门在志愿服务中的职能进行了区分,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志愿服务政策,建立志愿服务动员系统,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与志愿者协作的机制”。同时明确了民政部门在志愿者注册、志愿服务记录、志愿者评定和志愿服务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的具体职责,有力地促进了山西省志愿服务的发展。
二、坚持组织培育与网络建设相结合,加强志愿服务规范化建设。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是规范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服务平台。山西将“培育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和推广“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作为工作重点。一是研究制定支持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配套政策。先后出台《关于创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的意见》和《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管理暂行办法》,提出对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推行“直接登记”和“备案制度”,降低志愿服务组织的登记门槛,促使一批民间“草根”组织进入了合法组织的行列。去年在中宣部、中组部、民政部等部门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四个一百”评选活动中,“山西文博志愿之家”“临汾市老龄志愿公益协会”均入选“全国百名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二是推广使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去年,承接了民政部社工司委托的“志愿服务记载、查询和证明机制”项目,为推动志愿服务记录进行实践探索,下发了《关于规范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志愿服务记录证明的申请、出具证明工作流程及记录证明格式进行明确。三是抓重点人群重点领域发挥示范效应。积极与有关部门合作,鼓励发动高校大学生、社区志愿者骨干进行志愿者注册、开展志愿服务和记录,带动整体工作发展。目前,全省已发展注册志愿者126万多人,志愿服务组织6484个,志愿服务队8670个,志愿服务站2716个。2014和2015年,全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次数达677万人次。
三、坚持品牌发展与注重实效相结合,加强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管理。坚持品牌发展,有助于整合各方优势和资源,提升志愿服务整体水平。山西以创优品牌为切入点,不断强化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意识,注重提高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一是以推广“菜单式”志愿服务模式为抓手,研究制定了“备菜、点菜、送菜、评菜”流程图和“菜单式”志愿服务登记卡,在太原市先行先试。二是坚持面向城乡社区困境老人、农村留守人员、城市流动人口、残疾人等困难人群,以扶贫济困、扶老助残、便民利民服务为重点,以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两工协作”机制为着力点,依托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推动志愿服务,开发、推广了一批志愿服务项目。在实施民政部组织的“三区”计划、“大爱之行”等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基础上,还在社区老人照顾、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入、自闭症儿童关爱等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和下乡扶贫工作中,鼓励民办社工机构发挥社工专业优势,招募志愿者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山西推广的关爱留守、流动、流浪儿童“蒲公英计划”“小桔灯梦想课堂”、照顾社区空巢困境老人“暖巢行动”、农村老年人义诊服务“银龄行动”、帮扶自闭症儿童“蓝色关怀、拥抱世界”等一批志愿服务项目,正在发挥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三是开展志愿服务国际项目合作尝试,与美国IBM公司进行合作,在太原市部分社区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电子信息技术培训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