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加启
江苏省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关系研究
周加启
摘要:当今时代,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推动文化旅游与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既是体育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文化旅游大发展的需要。江苏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二者有机的融合与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力图从多角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对于提升江苏文化旅游内涵、塑造旅游品牌形象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江苏省;体育产业;文化旅游
近年来,江苏省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旅游消费水平和层次也逐步提高。《江苏省体育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等纲领性文件,是推动江苏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计划,对优化江苏体育产业结构,增强综合竞争力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江苏省政府还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与配套措施,为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实现二者协调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需要。提升旅游内涵与品位;努力打造魅力江苏、文化江苏,提升江苏在全国的旅游地位,使之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驰名的文化旅游地。文化旅游产业如何实现快速发展,如何去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江苏地处中国南北结合部以及沿海经济带与长江、新欧亚大陆桥经济带的结合部,是经济强省、旅游大省,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江苏以水见长,自然与人文交融,以“古都名城、吴韵汉风”为主脉的自然化的人文旅游资源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研究江苏的文化旅游与体育产业发展状况,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产品吸引力、展示文化内涵与魅力,还可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文化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与灵气。
1.1文化旅游概述
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因此,较为流行的定义是“那些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通过旅游的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的具体内容,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和历史遗迹。一般旅游主要是从资源的角度出发寻找差异和特色,不管其挖掘过程是否考虑了市场需求和竞争关系,文化旅游则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资源的束缚,它能够综合各种因素,包括资源、环境、市场、产品开发等诸多方面进行设计。
1.2体育产业概述
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体育产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具有与其他产业相同的共性,即注重市场效益、讲求经济效益,同时又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部门的特性。其产品的重要功能还在于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发展社会生产、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对扩大消费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公共服务、增强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发展体育产业,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是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江苏省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等重要举措;发展体育产业有利于增加社会财富、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之一,具有巨大的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文化旅游是江苏旅游的核心和主体,江苏文化旅游能否上档次、有品位,关系到江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江苏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协同发展,能迅速提升旅游规模、降低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2.1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新格局的形成,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新的活力。在新一轮的产业整合与竞争中,体育产业新格局的形成必将同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相联系,江苏体育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文化旅游的大发展。
2.2有助于优化江苏的社会产业结构。江苏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将推动江苏旅游经营者、管理者、从业者人文素质的提高,当今体育产业是不断生活化、社会化、消费化的产物,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能拉动社会经济的增长,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解决日益严重的社会就业问题,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3有助于旅游产业功能的完善,当今旅游业不仅具有解决就业、拉动经济的功能,更具有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开拓视野、满足旅游者对异域文化的追求、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等功能。是推动江苏体育产业短期有利、长期有效、滚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举措,对江苏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2.4发展体育产业,有利于利用江、河、湖、海的地貌优势和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挖掘历史名城、旅游名胜和文化大省的丰富遗产,是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生态经济的重要方面;发展体育产业,有利于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拓展体育发展空间,形成各方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满足人们多元化的体育需求,建立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
2.5有利于促进江苏先进文化的传播。江苏旅游以文化为重,是著名的“文化大省”,充分发挥我省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优势,营造浓厚的旅游文化氛围,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化进程,使文化成为江苏旅游发展十分重要的核心点和经济增长点。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文化与旅游之间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文化赋予旅游魅力和活力,提升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能达到互促共赢,相得益彰的叠加效应,会产业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1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条件。江苏历史厚重,自然与人文交融,以水见长的自然旅游资源在全国别具一格,是著名的水乡,素有“古都名城,吴韵汉风”的美誉。江苏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密集,苏南地区尤为突出,是全国旅游资源最为特色的地区之一;形成了沿长江、环太湖、沿海、楚汉文化、徐、宿、淮五个旅游资源聚集体。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传统与现代交融。在当前江苏省旅游大发展和建设文化大省的背景下,树立“北游北京,南游南京”的品牌形象;苏州是我国四大旅游城市之一,拥有园林、古镇、古城和太湖等天人合一的旅游资源,树立“水乡古镇,人间天堂”的品牌,建立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地;无锡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具有独到的吴文化、太湖文化、古运河、民族工商业、影视文化城等旅游资源;扬州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休闲之都,旅游资源品位高,具有厚重的隋唐文化、漕运文化、饮食文化等资源;镇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水风光独特的滨江风景旅游城市,位于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处,素有“城市山林、天下第一江山”美誉;常州是苏南经济发达城市,旅游发展迅速,拥有天目湖、恐龙园等拳头产品;南通是上海都市圈重要旅游城市,具有滨江临海的独特区位,旅游产业发展很有潜力;徐州是淮海经济区重要枢纽,是江苏重点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之一,具有彭祖文化、两汉文化、云龙文化等旅游优势;连云港是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国际性海港城市,具有独特的山海风光、悠久的文化历史,拥有花果山、温泉、海滨等旅游资源;盐城旅游近年发展较快,具有著名的湿地,是丹顶鹤的家园等旅游优势;泰州市新兴的旅游城市,戏曲文化、名人文化、水乡风情等旅游优势;宿迁是全国著名的酒乡,是江苏最大的氧吧,既具有“西楚雄风,河清湖秀”的特色,又具有“酒都花香”的美誉。可以说江苏文化旅游发展的资源十分丰富。
3.2具备良好的体育产业市场发展前景。江苏地处我国南北结合部以及沿海经济带与长江、新欧亚大陆桥的结合部,东临黄海,西邻安徽,北接山东、南与上海和浙江毗邻。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8600亿元,人均功能生产总值近12000元,江苏人民生活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上游水平。旅游人数以及旅游收入在全国省市中位居前三,而且在国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江苏省内强大的铁路网、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更方便游客进入江苏休闲旅游。
3.3体育产业发展迅速。江苏体育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势头迅猛,全省体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高。2010年江苏率先在全国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并且在财政、税费、用地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优惠,推动了江苏体育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全省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450亿元,占全省GDP的0.92%,2013年达到626.11亿元,占全省GDP的1.06%。另外江苏体育产业门类比较健全,基本形成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用品、竞赛表演、体彩销售、体育旅游、体育培训、体育康复等为主的体育产业体系。2013年,全省发行体育彩票近156亿元,连续8年全国第一。
3.4打造出一批江苏文化旅游精品。2010—2014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和旅游增加值逐年提高,旅游业成为江苏国民经济支柱产业,2005年起,江苏文化旅游就实施了精品战略,经过10年努力,形成了四大旅游片区即:宁(南京)镇(镇江)杨(扬州)泰(泰州),市江苏旅游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苏(苏州)锡(无锡)常(常州)通(南通)旅游区,旅游产品的核心主题为“江南水乡”,市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徐(徐州)宿(宿迁)淮(淮安)旅游区,开发重点是两汉文化和淮扬文化的内涵和精髓;连(连云港)盐(盐城)旅游区,重点开发海滨度假休闲、自然观光旅游和生态旅游等。
发展文化旅游业,它不仅可以增加产品吸引力,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挖掘历史名城、旅游名胜和文化大省的丰富遗产,是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生态经济的重要方面。发展体育产业,有利于人们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拓展体育发展空间,形成各方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满足人们多元化的体育需求,建立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
参考文献:
[1]白雪梅.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M].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1999.
[2]郝朝军.苏南与苏北产业转移的机制与政策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05.
[3]张雪峰.我国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选择[J].现代财经,2002.08.
[4]刘畅.对“十一五”时期体育产业发展的研究展望[J].湖北体育科技,2007.(3):35-37.
[5]潘时华,徐光辉.2014江苏省体育产业发展报告,体育蓝皮书,2013.10.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课题“江苏省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关系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SJD796); 江苏宿迁学院科研基金课题(项目编号:2015KY13)。
作者简介:周加启(1968-),男,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体育人文社会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