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卫军
科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孟卫军
年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此次会议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和突出亮点,标志着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思路的重大转变,将会为下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构筑起长期、新型的驱动力。笔者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坚持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理论成果和政策安排。
坚持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现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要坚持生产力标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克服和破除一切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结构性障碍,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供给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借鉴了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市场经济的合理成分。供给学派是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在其基础上发展出的新供给主义则主张通过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让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提升经济的潜在增长率。20世纪70-80年代,美、英面对经济滞胀,里根和撒切尔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经济走出困境。这些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供给侧的探索,都为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借鉴。
认识适应引领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特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个大逻辑的背后是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叠加阶段,产业、需求、城乡、区域、要素、分配结构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矛盾比较突出,尤其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在这种“供需错位”的情况下,仅仅从需求端入手通过“大投资”、“宽货币”、“扩赤字”等手段来发展经济的边际效应在递减;唯有同时从供给侧发力调整经济结构才能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确保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未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将到哪里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对内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全面扩大开放的有机统一。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招。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顶层设计,一手抓重点突破。“顶层设计”的关键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而从根源上缓解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不平衡。“重点突破”的焦点是围绕劳动力、资本、土地、创新等供给侧要素推进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具体来说: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人口政策调整等来改善人口结构、提高劳动力质量、释放人力资本红利;通过简政放权和财税、金融、社保、价格改革等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来盘活、节约集约用好“土地”资源;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
——全面扩大开放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以全面扩大开放为契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据IMF统计,2014年中国占世界GDP的比重已超13%,稳居世界第二,可以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基于此,从长远看中国经济供给体系的不平衡实质是世界经济结构性矛盾在中国的反映。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用世界视野书写“中国文章”:通过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建立公平、开放、共享、创新的世界经济体系;通过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和协调,形成政策和行动合力;通过参与全球性资源配置,有计划地进口紧缺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要零部件和战略性资源,有步骤地输出过剩产能,有目的地出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宗制造业产品和高端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