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众
定调2016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16经济走向
李泽众
浙江已经到了结构性改革的必经关口。必须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准确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面对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新目标、新任务,浙江又该如何应对,激活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构筑新的经济发展优势?透过不久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新信号,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做出的重大判断”。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充分阐明了新常态应该“怎么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努力实现多方面工作重点转变。要“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产业结构、城镇化、区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民生、资源配置、对外开放等十个方面,明确了新常态下工作的重点转向。
“十个更加注重”绘就了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行动路线,是顺应新常态做出的宏观调控思路的重大转变和创新,这标志着由过去的以需求管理为主,转变为需求和供给并重,从过去注重中短期增长,转变为注重中长期的质量效益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浙江必须牢牢把握新常态这一大逻辑,全方位推动工作重点转变,在新一轮发展中先人一步、快人一拍,赢得优势、掌握主动。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有效的质量增长;稳定经济增长,要从供给侧上下功夫;调整产业结构,要“互联网+”与去库存并举,去产能与培育新兴产业同时进行;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要调整好思路,解决好人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空间承载力问题;保护生态环境,要推动绿色发展,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和排放;扩大对开开放,要向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的“双向开放”转变等。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但也面临着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致力于解决中国中长期经济问题,根本解决之道在于结构性改革,重点在供给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相比以往强调需求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在供给侧发力。强调改变过去粗放式发展的模式,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改革创新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供给体系适应生产结构的变化,释放企业活力,从而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浙江而言,近年来居民工资收入稳步增加,居民人均收入已连续多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然而消费信心指数却出现下滑的状况,境外消费却持续增温。这表明,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结构在发生变化,而供给结构、生产能力却未能及时调整跟上,浙江已经到了结构性改革的必经关口。浙江必须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准确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即着力强化供给创新,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推进“两化融合”,主攻智能制造,进一步明确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这七大产业的核心领域,创新工作载体,完善推进机制。
为了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要实施互相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即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整体融合、有机结合、相互配合,这是2016年及往后一个时期的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
宏观政策要稳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稳定住社会及市场的预期;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切实守住民生底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三大政策支柱早在2013年就提出来的政策定位,而如今在三大政策支柱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产业政策要准和改革政策要实。今年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领域改革有望加速推动,这将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税负成本和融资成本,为推进产业结构全面升级、提质增效和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环境、培育动力。目前浙江正处于旧动力在不断减弱、新动力还在形成的关键时期,培育新动力尤为关键。从浙江来说,“积极的财政政策还可以加力,金融政策重点支持扩大直接融资、发展地方资本市场,产业政策重点引向创新、绿色、实体,微观政策重点营造好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改革政策要落地见效,社会政策要放在兜底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五大任务”基本涵盖了供给侧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互为联系。任何一项任务的推进,都将对其他任务的推进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浙江经济必须按照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要求,加快结构调整,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在发展新动力培育的过程中扫除各方面障碍,为“十三五”开好局。如通过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方式去产能,助力将增量要素资源从传统行业引导到新兴行业,从而优化要素资源配置;通过简政放权、减税降费、金融改革、电价市场化改革等组合拳方式“降成本”,减轻传统行业的负担,同时为新兴行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使其轻装上阵;通过农民工市民化、住房制度改革以及房地产“去库存”结合起来,在需求侧带动房地产市场的同时,也能起到增加有效劳动供给的作用;通过精准扶贫、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创新、软硬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补短板”,为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前提供保障;通过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方式去杠杆,为打破刚性兑付、整顿金融秩序埋下了伏笔,为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打下坚定的基础。
中央经济会议强调,推进结构性改革,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会议提出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抓住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地方税体系、增强地方发展能力、减轻企业负担等关键性问题加快推进;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尽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抓紧研究提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案,加快推进银行体系改革,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加快发展绿色金融;要加快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个人账户,坚持精算平衡,提高统筹层次;要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保基本、强基层的基础上,着力建立新的体制机制,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对于浙江而言,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有助于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有助于激发企业活力;加快财税改革,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力,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浙江必须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紧密结合浙江实际,深化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深入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加强政府自身改革;深化以要素配置市场化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国资国企改革等。与此同时,把顶层设计贯彻到基层实践,推动中央的重大改革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实好。
中央经济会议指出,“要继续抓好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推进外贸优进优出、积极利用外资、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加快自贸区及投资协定谈判、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工作。要抓好‘一带一路’建设落实,发挥好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机构的融资支撑作用,抓好重大标志性工程落地”。目前,我国对外投资已经超过了引进外资,已经从一个商品输出大国变成资本输出大国,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了整个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局面,实现“双向开放”,同时这种“双向开放”也是更高层次的开放。
“双向开放”将会推动更多浙江企业走出国门,在更大范围、更大空间配置资源,实现从产品走出去到资本走出去的转变。要以“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发展模式,使浙江经济通过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互动、国内区域间产业调整与国际产业转移互动、国际资本与民营资本互动融合及民营经济的活力与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互动。要探索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建设,积极推动外贸体制创新,尽快形成适应和引领全球跨境电商发展的管理制度和规则;以宁波舟山港取得实质性一体化新进展为契机,大力推动其成为浙江集聚配置国际贸易、港航、物流资源的战略高地和全球一流的现代化多式联运国际枢纽港。依托民营经济优势、块状经济优势、专业市场和电子商务优势等,再创对外开放新优势,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