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长林
( 铜仁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
【大学之道】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须有一流的核心理念
侯长林
( 铜仁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
侯长林(1963-),男,苗族,贵州铜仁人。铜仁学院校长,教育学博士、法学博士,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和高等教育学,并进行文学创作。先后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教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核心期刊和报纸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文化笔记》《技术创新文化: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高校校园文化基本理论研究》等专著及《即将辞去的旧楼》等文艺作品集多部。
随着历史的发展,大学逐步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我国“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发展战略提出后,人们对大学投去了更多关注的目光,如何创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也就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从目前讨论的情况看,主要涉及大学经费、人才培养质量、大学师资队伍、学术自由、大学自治、评估评价等内容。应该说,要创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这些都是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但就大学本身而言,这些都只是浅层次的问题,是大家都能够比较直观感受到的问题,而真正深层次的问题则是隐藏在大学密林深处不易被人觉察的“大学理念”。没有一流的大学理念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学科。大学是一个理性的组织,在它的每一个角落都渗透着非权力性因素,因而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成了大学的至理名言。在大学里,教授和学生最信从的是真理,而非权力。在非权力影响中,理念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它是无声的召唤,无形的旗帜,无影的灯塔”[1]。遗憾的是我国相当一部分大学的院校长们还没有意识到大学理念的重要,更谈不上对大学核心理念的关注。其实,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一些世界名校正是借助核心理念的力量,才最终从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学校一跃跻身世界前列”[2]。比如创办于1885年的斯坦福大学,直到20世纪40年代仍然默默无闻,但是当土库曼就任副校长并提出“大学应是研究与发展的中心”的核心理念之后,斯坦福大学创建了硅谷科技园,从此踏上了走向辉煌的历程。芝加哥大学“建校不久就跃居世界顶尖之列,正是由于学校创造并坚持着‘增长知识、丰富生活’的核心理念”[2]。康奈尔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影响世界的服务型大学的名校,就在于康奈尔大学在建校之初其捐赠者埃兹拉·康奈尔提出了“要创办一所大学,在这里任何人在任何学习领域都能受到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威斯康星大学范·海斯提出的“为州服务”的核心理念。没有这些核心理念,也就没有康奈尔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能够迅速跻身一流大学行列,靠的就是其“手脑并重”的核心理念。洪堡大学能够影响世界高等教育的进程,也主要在于洪堡所提出的“教学与研究并重”的大学理念。剑桥大学之所以能够在欧洲众多的古典大学中脱颖而出,就在于较早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自由教育造就绅士”的核心理念。世界大学名校的产生,其途径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有非常清晰、响亮、影响深远的大学核心理念。因此,核心理念是大学发展腾飞的关键因素。此外,核心理念还是大学保持基业长青的重要条件。美国加州大学前校长克拉克·科尔曾经作过一个统计:1520年以前,全世界建立的组织中,现在仍然用同样的名字,以同样的方式做同样事情的只剩下85个,这85个之中有70个就是大学,另外15个是宗教团体。大学的基业何以长青?张维迎归纳了五个原因,其中一个就是大学有一个持续的核心理念。
我知道,铜仁学院离世界名校的距离还十分遥远,甚至遥远得像我们仰望的天空中的星辰。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铜仁学院不能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但是不是可以在教育部提出的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地方高校的一流中争得一席之地?如果认为这个目标还有些高了,能不能在新建地方高校中创建成为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回答是肯定的。要创建成为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校,不能缺少核心理念的指引。反思铜仁学院理念系统的建构,“主要问题不是缺乏理念,而是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理念。”[2]
凝练大学的核心理念,是校长的责任和使命。一个大学校长可以不做具体的行政管理事务,但不可以没有理念。我以为,一所大学最糟糕的不是没有钱,也不是没有良好的教师团队,而是遇到一个没有理念的校长。当然,仅仅有理念,还不够,还要有先进的系统化的理念。理念的先进不是一句空话,其标准就是要符合党和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符合大学的办学实际,尤其是在其理念指导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要有一定的技术技能又要充满智慧灵性,更要爱党爱国。我们是社会主义的大学,培养的人才就应该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甘于奉献。否则,怎么体现理念的先进性?因此,落后的碎片化的理念,同样不能管理好大学。一个大学校长要想使自己的办学理念先进且系统化,自然需要考虑核心理念的问题。那么,铜仁学院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有一天早上,我带着这样的问题在铜仁学院明德湖边的时光长廊里散步,看清澈透亮的湖水,看湖面上一闪而过的白鹭,忽然想到我们已经提出的“明德 致用”、“铜仁需求 国家标准”、“依托梵净 服务发展”、“苦心励志 追求卓越”四大理念与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职能正好相对接,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铜仁学院在政治论统摄下人本论、认识论和文化论有机结合的多元化哲学基础。这一发现让我欣喜不已。因为我知道,这种浑然天成,不是刻意所为的情况,有内生的意味。一个理念的诞生,最好的就是自然生成,生硬地外贴标签,没有多少价值和意义。我不敢说我国大学中的大学理念绝大部分是外贴上去的,但说相当一部分是外贴的一点也不为过。
这里选编的叶丹副教授的《明德 致用: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罗静教授的《“铜仁需求 国家标准”:办学理念的解析》、周永雄副教授的《依托梵净 服务发展:特色办学的内在逻辑》和何波讲师的《苦心励志 追求卓越:大学文化的核心理念》四篇文章就是分别对铜仁学院四大核心理念所进行的解读。这四篇文章观点鲜明、材料详实、论证严密、分析透彻,丰富了四大核心理念的内涵,为铜仁学院广大师生员工进一步理解四大核心理念提供了蓝本和参考。其实,这四篇论文不仅仅是提供给大家学习的蓝本和参考,更是很好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我不否定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价值,但我更喜欢这样一些既有理性思考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叶丹副教授的《明德 致用: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一文,从什么是大学的理念谈起,围绕“明德铸魂:人才培养质量的道德高度”和“致用立本:人才培养质量的价值尺度”两方面进行讨论,提出了“明德是育人的首要职责和校训的首要内容”、“学术自由是衡量道德高度的逻辑起点”、“通识教育是“明德”得以“致用”的重要途径”、“止于至善(明德高度)要通过社会服务(致用尺度)职能来实现”等观点,有新意,有见地,丰富了“明德 致用”的理念内涵,尤其是使“明德”的境界更加高远,“致用”的导向作用更加凸显,同时,通过对“明德 致用”理念的阐释,也使作者厚重的人文修养得以彰显。罗静教授的《“铜仁需求 国家标准”:办学理念的解析》一文,在对“铜仁需求 国家标准”的来源进行追溯的基础上,对“铜仁需求 国家标准”的内涵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地解读,认为“铜仁需求”包括“虚指”和“实指”两个方面的内容,而“国家标准”则更多的是“虚指”而不是“实指”,其要义是“高标准”、“快速度”、“全覆盖”,尤其是应用型科研需求、标准组合表和应用型科研需求、标准及教师科研水平组合表的制定,为广大教师在应用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的选择上提供了科学的路径和方式,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罗静教授是农学出身,她的文章均有很强的自然科学的印记。在对“铜仁需求 国家标准”理念解读的过程,也同样展示了她内在具有的数理逻辑思维和文理交融的优势。周永雄副教授的《依托梵净 服务发展:特色办学的内在逻辑》一文,首先认为“依托梵净 服务发展”既是铜仁学院办学特色的培育理念,也是其特色的形成路径,还是其办学成效的衡量尺度。其次,提出了“紧扣区域发展,确定办学定位特色”、“对接区域产业,凝练学科专业特色”、“立足区域需求,构建人才培养特色”、“深度产教融合,架构应用型科研特色”、“聚焦区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等特色发展思路。无论是对“依托梵净 服务发展”的内涵解读,还是对铜仁学院特色发展对策的探索,都有创意和现实指导作用。何波讲师的《苦心励志 追求卓越:大学文化的核心理念》一文,在对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关系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对“苦心励志 追求卓越”的来源进行了考察,认为“苦心励志 追求卓越”的理念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坚定等方面均具有实践意义。这些观点和看法,无疑对“苦心励志 追求卓越”的理念的理解,有帮助和启示。
掩卷沉思,我有一种淡淡的遗憾和不解。遗憾的是自己明明知道对铜仁学院的研究,是我的责任和使命,但我还是关注不够,研究不够,也倡导不够。不过,比较欣慰的是,现在校本研究已得到越来越多的铜仁学院人的认可和支持,并且学校已经启动了一年一度“铜仁学院校本专项课题研究计划”,相信这项研究计划的启动会推动铜仁学院进一步“认识自我”。不解的是,铜仁学院已经走过了96年的办学历史,但真正有记载的不多。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历史的空白?铜仁学院人是不是应该有所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叶丹、罗静、周永雄、何波他们所做的研究,其意义还不仅仅是对铜仁学院核心理念的解读本身,更对推动铜仁学院人关注铜仁学院、研究铜仁学院,有着示范性和导向性价值与作用。
但愿有更多的铜仁学院人研究铜仁学院本身,尤其是关注铜仁学院的核心理念!我们要创建一流的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地方高校,就应该从凝练和研究一流的核心理念开始。
注释:
[1] 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
[2] 刘献君,周进.大学核心理念:意义、内涵与建构[J].教育研究,2012,(11).
(此文为本期“大学之道”栏目主持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