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民众的精神生活

2016-02-13 00:00黄柏权
铜仁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湘西苗族活动

黄柏权

( 三峡大学 民族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

【武陵论坛】

苗族民众的精神生活

黄柏权

( 三峡大学 民族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

黄柏权(1962-),男,土家族,湖北咸丰人。三峡大学民族学院院长,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南方民族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的各个省市自治区。苗族同时又是一个跨境民族,在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缅甸以及西方国家的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均有分布。苗族使用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主要分为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国内苗族有9426007人,位居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中的第四位。此外,分布在国外的苗族人口有300多万人。苗族由于分布面广、居住环境差异,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适应多种地域特点的生计方式,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那些流传在民间的苗族古歌、高超的银饰工艺、以原始宗教为核心的信仰礼仪等构成了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期三篇文稿围绕民间信仰和人生礼仪展开,展示出苗族浓郁的精神生活场域,揭示了苗族社会生活的神秘色彩,有引人入胜之感。

信仰礼仪作为早期人类的精神活动,广泛存在于民间。苗族在历史上就形成了自身的宗教信仰,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地区苗族宗教信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的苗族聚居区由于交通闭塞,原始宗教信仰大量保留;有少数苗族地区,如威宁、石门坎和湘西沅陵等地由于受外国传教士的影响,部分苗族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有的地区苗族信仰佛教。从学者调查研究看,大多数苗族仍然信仰历史上形成的原始宗教,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等。“巴岱”是湘西腊尔山苗族对从事祭祀职业巫师的统称。“巴岱”祭祀仪式是湘西苗族地区重要的信仰活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苗族学者石启贵就注意到“巴岱”祭祀仪式对湘西苗族社会生活的影响,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记录,为研究苗族的信仰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当代学人陆群、郑英杰等也对湘西苗族民间宗教信仰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形成系列研究成果。熊晓辉教授《腊尔山苗族“巴岱”祭祀仪式的兴起与传承》是对这些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升华。晓辉教授在分析苗族“巴岱”祭祀仪式产生的原因的同时,特别注意到腊尔山“巴岱”的内部分野,他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腊尔山从事祭祀活动的“巴岱”分为两种:一种是用苗语进行表述的“苗巴岱”,这在当地苗语中称为“bax deib xongb”;另一种是用汉语进行表述并带有道教色彩的“汉巴岱”,苗语叫做“bax deib zhal”。前一种是苗族原生的宗教系统,后一种是受到汉族道教影响而产生的,与道教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谈到:在苗族地区的“巴岱”中,有“文武两教”之分。“巴岱雄”属文教,做法事的祭词全用苗语讲诵;“巴岱扎”属武教,祭词用汉语讲诵或部分用苗语讲诵。“巴岱雄”是以蚩尤崇拜为核心的传统宗教信仰体系,“巴岱扎”则是融入外来宗教文化而形成的儒、道、释、巫交互混融的“多元一体”宗教信仰体系。二者所信奉的神祗、法器、语言、服饰、法器、科本、仪式内容都有一定差异。苗族祭祀礼仪的差异性,一方面反映出苗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另一方面反映出苗族文化受到汉文化和周边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特别有意思的是:在土家族聚居区,民间道士也分为文派和武派,称为“文教”和“武教”,文派主要以佛教文化为主,武派主要以道教文化为主。从民间信仰看,武陵山区各民族文化存在内部的关联性,表明这一区域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相互采借的普遍存在。因此,武陵地区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文化同根,是有历史和现实依据的。

如果说“巴岱”的祭祀仪式是庄重肃穆的,那么青年男女的交往活动则是浪漫幸福的。蒙耀远的《守垴:构筑岜沙文化孤岛的情感基础》将我们带到另一处欢快幸福的场景。作者选取知名度极高的岜沙苗寨作为个案,围绕岜沙青年男女的“守垴”活动展开。“守垴”是当地在固定公共场所进行情感交流的民俗活动。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守垴坡,守垴坡多设在村寨附近山头一个小坪。守垴的时候,姑娘们事先在守垴坡生起篝火,能与这些姑娘通婚的姓氏的男青年则在夜幕降临时来到守垴坡与姑娘们谈情说爱,活动往往持续到深夜。守垴属于集体活动,青年男女互相嬉戏娱乐、对歌交流。岜沙苗族的守垴活动分别在农历三月映山红节、六月吃新节、苗年时举行,活动时间、活动天数有严格规定。蒙耀远通过对岜沙苗寨的调查,不仅对村寨的自然环境、资源、传统文化保存现状、产业发展进行了介绍,还重点对岜沙的“守垴”活动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描述。从他的描述中,可以真切感受到“守垴”活动的温馨、和谐、愉快,把人带入桃花源般的生活场景。蒙耀远不只是停留在对“守垴”活动的描述上,而是以此为基点,进一步分析了“守垴”活动对维护村寨传统文化的作用。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岜沙苗寨之所以在旅游业的冲击下能够坚守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一方面是遵循了族内婚的传统习俗;另一方面,村寨也以开放的胸襟接纳外来人口,让其主动融入当地苗族社会。年轻人通过“守垴”活动物色对象,青年男女的情感在守垴活动中得到释放;中老年人则通过“守垴”活动,交流感情,增强了解。“守垴”活动使每一个人感觉到在群体中的存在价值,寻找到集体的归宿感。因此,岜沙的“守垴”习俗,是其内部自我调适的有效机制,正是这种机制巩固了岜沙文化孤岛的情感基础。

从谈情说爱的“守垴”场所再到婚礼现场是人生礼仪的自然流程。“烧火歌”是湘西苗族在婚礼场合演唱的民歌。苗族青年结婚的大喜日子,男方和女方都要请“歌师”唱苗歌,不仅在迎亲路上、客人回家当天要唱“拦门歌”,而且晚上也要唱歌。大婚晚宴后,主人便在堂屋正中燃起一堆大火(俗称“中堂火”),男女双方请来的歌师围坐在火堆旁对歌,村寨男女老少围座观看。因为围火而坐唱歌,故称为“烧火歌”。“烧火歌”从傍晚一直延续到次日清晨,少则一个晚上,多则两三个晚上。吴桂鸿、麻正合《论湘西苗族传统婚俗“烧火歌”的传承与保护》又将人们带入苗族婚俗的殿堂。作者在对“烧火歌”进行介绍的同时,重点分析了“烧火歌”的价值、传承困境,并提出保护传承的对策建议。其实,在传统文化保护对策建议中,大多是老生常谈,少有新意,但是本文作者其中的一条建议却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作者建议:要保证“烧火歌”的传承,在规划住房时,要设计必要的演唱场所。因为,苗族以前在建造木结构房子时,都要空出一间大房间,在中间挖大火坑,多则能容纳几十人,寨子有婚事,大家围火而坐,聆听“烧火歌”。随着社会发展,苗寨大多是建两层小洋房,地面铺地板砖。不仅房间面积小,火坑也没有了,客观上给“烧火歌”的演唱带来困难。因此,在房屋设计时要坚持科学实用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民俗活动的需要。这一建议,对各地广泛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移民搬迁扶贫、传统村镇保护等都具有借鉴意义。

读完本期三篇文章,让人深切感受到苗族民众质朴而丰富的精神生活,将人带入宁静而遥远的精神世界。虽然这种生活正在受到巨大的冲击,慢慢发生改变,但当地民众却在自发坚守。这种坚守既是文化自信、自觉的朴实表现,也是留住乡愁、保护乡土文化的基础力量。我们期待社会高度重视、积极参与,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好民族文化传承的土壤和空间,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此文为本期“武陵论坛”栏目主持人语)

猜你喜欢
湘西苗族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欢乐湘西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