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教科书里的中国形象

2016-02-13 08:40
新传奇 2016年52期
关键词:教科书课本印度

各国教科书里的中国形象

外国人的中国观是如何形成的?专家说,教育和媒体的影响最为重要。那么,外国教科书中怎么写中国?了解了相关教材的内容后,我们便知道了外国人对中国的各种看法的由来。

美国:对中国的民主和人权状况横加指责

美国许多中学都采用一本题为《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的教材,供10-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阅读。课本洋洋洒洒1000页内容里有60页是有关中国的,中国历史穿插在不同时期的世界历史发展中叙述。可以说,美国人从小就是从这本书开始认识中国的。

首先,看看美国中学历史书是怎么写台湾的。虽然美国政府称其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但美国公众在谈到台湾时,很多时候仍将“台湾”和“中国”错解成了相对应的概念,他们不会把“台湾”和“中国大陆”对应,也不会补充一句“中国台湾”。

何以如此呢?在美国教科书中,数次出现的“中国疆域地图”,商代的、秦汉时期的、元代的,一直把台湾模糊化。在书后的世界地图里,中国大陆和台湾是用深绿和浅绿两种颜色标示的。

其次,中国与西方的贸易问题。书中说,早在中国汉代,东西通商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逐渐形成,汉朝把大量昂贵的丝绸输出到西亚。为了保护丝绸贸易,中国人一直保守丝绸制作过程的秘密。中国的统治者历来严格限制外国商人,只允许他们在广州活动。中国卖给他们丝绸、茶叶、瓷器,换来的却是大把大把的黄金和白银,造成巨大贸易顺差。1793年,英国人要求增加贸易权利,被乾隆皇帝拒绝,他说:“西方的东西找不出一件中国用得着的。”

再次,有关民主和人权问题。美国课本把新中国成立的政府划归“集权政府”一类,对中国的民主和人权状况横加指责。在其他方面的基本事实上,美国历史教科书可能借鉴了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书中除了没提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把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字写成“李伯”之外,主要历史事件和年代都与中国历史教科书相一致。

俄罗斯:详解“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

日本集英社出版的《中国历史》教学参考漫画版丛书中,这张图是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说明图片,中国的八路军当时真的有图中这样装备精良吗

中国与俄罗斯联邦互为近邻,交往渊源已久,而且利益攸关。俄罗斯大学前教育无中、小学之分,只分为10或11个年级,使用的教材并非由国家统一标准,所以版本较多。由阿斯特列里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明史》对中国的介绍比较详细,也最有代表性。

俄罗斯的教材编纂者对中国古代文化倾注了不少笔墨,其文采也如描写对象一般熠熠生辉。《世界文明史》的“古代中国的精神文化”一节开篇写道,欧洲和中东国家的古代文明都曾因为宗教、社会或政治等方面的重大变革而发生大的断裂,但是中华文明是一个例外:“在最艰难的历史时期,中国总是在本民族的理想和价值体系中寻找出路——她从不从旁模仿,也不盲目吸收外来经验”。

“正是借助于苛刻的批判眼光,中华文明对待‘异己’总是格外小心,也因此得以孕育出其一脉相承的独特文化。有别于欧洲人对理性和行动的重视,中国人更看重情感、直觉、沉思与无为;欧洲人经常只看到事物表面的相互关联,但是中国人却能洞察事物内里蕴含的秩序与规律。”

书中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哲学进行了介绍,不但用俄文拼写出这两个字的中文读音,并且作了相关解释。书中这样阐释:“‘阴’‘阳’概念涵盖了世界中存在的一切矛盾与对立关系,这两种元素的有机结合构筑了世界的动态平衡,也给生命赋予了独特魅力”。

同时,还重点介绍了儒家和道家思想,书中将孔子形容为“中国第一位智者和哲学家”。对孔子倡导的“礼”“仁”思想进行了阐释。特别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认为这是为人处世的一条“黄金法则”。

教科书在文后给学生们出了几道思考题,其中的一道题是:为什么说“中国人是天生的,不是学来的”?

印度:课本里的两个不同“中国观”

“中国坐落在喜马拉雅山以北,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中国。和印度一样,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历史上,中国总是从印度获益,印度文明让中国人了解心灵和精神领域的知识,两国也通过贸易加强了经济联系。”这是印度高三政治学课本《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关于中国的第一段话。

政治课本常常集中了一个国家当权的、主流的、有时则是偏颇或呆板的看法。比如,这本书就说,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农民,他们的主要职业是种植大米和茶叶,其他职业包括捕鱼和制陶,同时工业也逐步发展。中国人什么动物都吃;中国人喜欢喝茶,有抽鸦片的习惯,但是现在有此恶习的人在逐渐减少;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非常简单,但是语言非常复杂。

印度人对中国的感觉是相当复杂和微妙的,他们不全然把中国看作对手或敌人,却也不能放开心胸地把中国当作朋友,这点在政治教科书的编写上得到了体现。

课本里首先承认印度和中国有两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自公元前印度和中国就保持了非常良好的关系。两个国家之间频繁的陆路和海路贸易为平等交流创造了条件。”课本里提到了印度僧侣在公元前65年来到中国传播佛教知识,也提到了众多中国高僧不远万里前往印度取经,其中包括著名的法显和玄奘,以及在20世纪初印度和中国关系融洽,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访问中国。

但是,教科书中相当大的篇幅则放在印度与中国自1950年以来的纠纷和矛盾,特别是1962年的边境战事。而与政治课本相比,历史教科书里中国的内容则更为详细,论调显得客观和适当一些。

日本:不统一的近代战争史观

日本的教科书有很多种,并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编写人员不同,教科书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所有出版社的教科书都要经文部科学省审定。由于日本和中国有着两千多年交往的历史,无论哪种教科书中,关于中国的内容都很丰富,尤以高中课本为甚。

就中国古典的内容来说,其在日本高中教科书中的份量可以说不少于中国的高中课本。

日本学生学习的《国语综合》相当于中国高中的语文课,书中第三部分是汉文篇,全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内容,包括中国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史记》的节选如管鲍之交、鸡口牛后、先从隗始;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以及论语的部分章节等。

《世界历史》是日本高中的必修课,其中,山川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历史》采用率为39.6%,排名第一。该书介绍了中国唐代文化以及唐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对明清的中国发展有专节叙述,对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历史进行了评论。在其中的《东亚民族运动》一章中专节介绍中国的动向,其中包括“五四运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及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北伐战争、“四一二”大屠杀、长征等。在“日中战争的扩大”一节中写到,“1936年二二六事件之后,军部力量越来越强,日本转向法西斯战时体制,军部筹划在中国华北扩大领土;1937年7月,以北京郊外卢沟桥事件日中两军冲突为契机,战争开始扩展到中国各地,日本军以攻下南京为目标,12月占领南京时,日本军大量屠杀一般市民和俘虏”。

总之,日本高中教科书关于中国的内容十分丰富,日本人关心中国,与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各个领域的联系日益密切有关,也与日本教科书全面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和现状有很大关系。但是在关于日本近代史的部分,日本历史教科书还是存在着反省侵略战争不够深刻的特点,而日本年轻人对那段历史的认识也越来越模糊。

(《智慧东方》2015年10月等)

猜你喜欢
教科书课本印度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藏起来的教科书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藏起来的教科书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欢乐颂”行走的职场新人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