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习近平认为关乎“国运”“国脉”

2016-02-13 05:06
新传奇 2016年49期
关键词:国运实力特色

这件事,习近平认为关乎“国运”“国脉”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一个国家,如果软实力不行,就可能不打自败。因此,践行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事关全局,刻不容缓。

2016年11月30日,第十次“文代会”(文联)、第九次“作代会”(作协)开幕。会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习近平把“文”的作用提得很高:“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习近平的文化情缘

为什么在习近平眼中,文学艺术如此重要?这恐怕跟他从小对文艺的热爱是分不开的,他也因对文艺经典的熟读与思考,树立了志向,磨砺了品格,体悟了人生。

习近平曾这样回忆,在他五六岁的时候,母亲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自此,“精忠报国”四个字,成了习近平一生追求的目标。

在梁家河窑洞里,习近平读过俄罗斯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他效仿书里的主人公拉赫美托夫睡在光板炕上,在雨雪中摸爬滚打,以此来磨炼意志。

在福建宁德工作时,有一次习近平到寿宁县去,被山路颠得腰肌劳损。这让他想起了当过寿宁县知县的冯梦龙。据说他当时走了好几个月才到寿宁,之后还写了《寿宁待志》。所以,习近平对冯梦龙有很深的印象,后来常常引用他的东西。

1982年,习近平到河北正定县去工作前夕,八一厂的作家、编剧王愿坚为他送行。他向习近平提到了陕西作家柳青,柳青在1952年曾经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王愿坚说,柳青可以做到中央或者陕西省的一个文件发下来,他会知道他的房东老大娘是哭还是笑。如果你们对人民的心声能了解到这个程度,那对施政是不是很有帮助呢?习近平一直谨记这句话。

由此可见,“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苏共未能找到正确道路,根源在于文化

在当前的主流话语体系中,有一种句式出现频次非常高,这就是“既……又……”及其相反的表达“既不……也不……”;有两个词汇反复出现,这就是“结合”与“统一”,有时为了突出结合、统一的有机性,还使用“有机结合”、“有机统一”。比如,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等等。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来到中国科技大学图书馆自习室与学生们愉快地交谈。他寄语大学生,要增强文化自信。他说,我们对中国建设国际一流大学、培养国际一流人才充满自信。年青人在学校要心无旁骛,学成文武艺,报效祖国和人民,报效中华民族

承认多元一体,并不是说不同元素的结合是简单的算术相加,也不是说它们没有主次之分。而是表明社会主义因素是“普照的光”,是核心、关键性因素并代表着前进方向。

为什么中国话语表达和制度安排会呈现上述特色?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总依据。需要继续追问的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找到了在经济社会十分落后的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苏联共产党却在这个问题上出现重大失误?答案在于文化的不同。

从宏观层面看,中华文化独树一帜而且源远流长,中华儿女对此拥有更加显著的自豪感,对文化标识和民族身份更加敏感。独特的文化会促使人们去思考和探索独特的道路、独特的制度。具体而论,这样一些文化基因对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是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二是为民请命、敢于担当的济世情怀,三是实践理性或实事求是的态度,四是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包容意识,五是整体性思维与辩证平衡的方法论。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理论建构和制度设计内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和时代特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优秀传统和现代文明三类资源进行综合创新的结果,而且这种综合创新方法本身也是“很中国的”,归根结底是坚持文化自信。

避免陷入西方式危机,必须坚定文化自信

一个时代、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要有自己统一的风格,要有自己的文化主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体现了这种风格和主流。

当代中国已呈现出文化多样性的景观,各种思想、观点、文化艺术形式色彩纷呈,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一”与文化多样性的“多”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各种文化的统合、沟通与引导,文化就会陷入支离破碎乃至冲突、动荡、混乱和倒退。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肥沃园地中,才能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在当代世界,西方式市场经济推崇资本和利益至上原则,西方式民主政治囿于原子式个人主义,已经使西方和一切西方化社会陷入了深重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当代中国的经济和政治要体现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避免陷入西方式的危机,就必须自觉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天下为公、集体主义、经世济民、共同富裕、共生和谐等先进理念,驾驭市场经济,善用民主政治,体现当代中国的文化追求和文化理想,遏制资本原则和抽象民主原则的恶性膨胀,保证国家政治和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文化是人文化成,潜移默化,文化不仅体现在思想观念中,也体现在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中。文化建设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培育、人伦关系的提升、生活方式的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旨在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当代中国人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倡导的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团结友善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想,并使其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民的自觉实践。

提高文化软实力事关国运

然而,中国还不是一个文化强国。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至今已开办十年有余的孔子学院,便是我们推行文化走出去的良好实践。据报道,截至2015年12月1日,中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100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万人。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国门,让文化自身说话,使其成为不同语种、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平交流沟通的媒介。在展现中华文化风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呈现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理念,阐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从而为中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一个国家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践行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事关全局,刻不容缓。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国经济、外交和安全影响力的扩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软保护、构筑更有利的软环境,为我们的强国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

(新华网2016.8.5等)

猜你喜欢
国运实力特色
喜迎二十大(“党恩国运”联,书法)
特色种植促增收
展宏图来国运兴
实力抢镜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茶运兴衰 系于国运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