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不知四时,失国之基

2016-02-13 05:07
新传奇 2016年49期
关键词:农谚历法物候

二十四节气:不知四时,失国之基

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正式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把“不违农时”列为农业生产的首要大事。不仅如此,不知四时,失国之基,就连国家政治生活也都要依时而动。

古人观察太阳运动形成的节气

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部主任张旸介绍,古代中国的历法是“阴阳合历”。“阴历”是根据月亮的圆缺,有初一、十五。而二十四节气是“阳历”,是古人根据太阳的周年运动来制定的。古代人根据太阳在黄道的运动、不同的位置,按照太阳的平黄经,每隔15度划一个节气,形成二十四节气。

每次迎来节气都会精确到几分几秒,张旸介绍,这个推算是紫金山天文台做的。“每年的天文年鉴里,专家会根据太阳黄道运动,推算出新一年的历法。”他表示,这是中国古代天文的特殊历法,由此形成了对气候、民俗、生产、生活、精神信仰等一系列体系,是世界独有的文化遗产。

也正是因为这,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与农业关系密切,具有广泛适应性

在原始农业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因此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把“不违农时”列为农业生产的首要大事。不仅如此,“不知四时,失国之基”,就连国家政治生活、封建帝王执政,也都要依时而动,这样才能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在中华文明早期,黄河流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农业生产的中心。因此,二十四节气也主要是以黄河中下游的气候、物候以及农业生产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春也意味着万物生长,农家播种

从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上也可看出古人对于农业环境变化的关切,看出节气与农业的关系。

黄河流域一般多见春旱,因此在春季之中,先后出现了雨水、谷雨的节气,体现了春耕春种时节,人们对于春雨的企盼。而到了初夏,黄河流域进入雨季,反过来需要进行防洪防涝的水利工程,于是在立夏之后,安排了一个带有警示性质的小满,意思是此时河湖陂塘开始涨水,出现“小满”了,要注意加固堤坝,防止大满时发生洪涝灾害。因此,农谚说:“小满小满,固堤厚坝忙到晚。”

夏秋之际,天多暑热,出现三暑(小、大暑和处暑)并连的节气。此时要做好防暑保墒、培肥苗稼的田间工作。进入秋季,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是气温降低,因此节气的命名出现白露、寒露、霜降等反映低温的节气,提醒人们注意秋季作物的管理,防止冻害减产。秋天之后,“冬雪雪冬小大寒”6个节气都与冬寒有关,这时田间的农作物已经收获冬藏,需要注意的是耕牛家畜的防寒保暖,备足饲粮草料,确保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由此可知,二十四节气是名副其实的“农历”,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

在历史长河中,二十四节气经过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又从黄河流域扩展到广阔的华夏大地,各个地区和各族人民对二十四节气做了地域性的季节安排,制定出符合当地气候和物产需要的“农事历”,从而使二十四节气具有了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具有了放之四海而皆得其宜的广泛适应性。

“测天占候”:预警灾害或“预报天气”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利用二十四节气的实践中逐渐观察到,当某些节气中出现异常的物候征兆时,常常就会引发后来更大的灾害天气发生。这些早期发现的物候异常就成为预报某种灾害的依据,形成了利用二十四节气进行“测天占候”的方法。

有的占候谚语,即使在科学发达昌明的今天依然有着参考借鉴的价值。

例如,“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愁”,这是指立春举行“打春牛”民俗仪式时下雨,则这年会发生春旱。有时候,同一个节气的同一种物候出现,在不同的地区会发生相反的灾害预警。例如,在陕西是“夏至加端阳,田里不打粮”,而在山东却变成了“夏至端午近,麦子满仓囤”。

总之,通过节气农谚作出的预警,可以使人们提前作出相应的防范,或者改变农田的种植方式,从而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

有时候,利用二十四节气作出的预报,并不一定是灾害性的,只在作为一种天气物候的“中长期预报”,以便使人们能够提前作出相应的生产生活安排。它的作用类似今天的气象台的预报。例如,“打雷惊蛰前,月半不见天”,这是黄河流域的天气预测农谚,如果惊蛰前出现雷雨,那么此后的一个半月都是阴雨天气。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实现了对天气和气候的中长期预报,二十四节气作为“农业历法”的功能正在逐渐退去,但是这并不影响二十四节气的传统知识、文化价值以及与此相关的民俗活动的传播和使用。

(《中国文化报》2015.2.4、《现代快报》2016.12.1等)

猜你喜欢
农谚历法物候
GEE平台下利用物候特征进行面向对象的水稻种植分布提取
海南橡胶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物候特征
从走马楼西汉简歧异干支谈汉初历法混用问题
蝗虫农谚试析
基于植被物候特征的互花米草提取方法研究——以长三角湿地为例
发明新历法
气候变化对民和杏发育期影响分析
农谚
历史上最长的一年
我给“农谚”挑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