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几个问题

2016-02-12 20:22:24崔红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图书馆长沙410004
图书馆 2016年8期
关键词:原典超文本大众文化

崔红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图书馆 长沙 410004)

·学术论坛·

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几个问题

崔红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图书馆长沙410004)

文章讨论了图书馆阅读推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强调经典阅读推广回归原典的重要性,大众文化浪潮中存在一些解构经典、颠覆经典和不恰当解读经典现象,图书馆应对这些现象加以抵制,回归原典。二是在当下数字阅读迅速发展环境下强调图书馆应加强对数字阅读的超文本特征的理论研究,并在图书馆服务中研究如何应对迅猛到来的超文本阅读。三是强调图书馆阅读推广应将浅阅读向深阅读发展,使“悦读”包含更多的内涵。

图书馆阅读推广经典阅读超文本阅读浅阅读深阅读图书馆职能

〔引用本文格式〕崔红娟.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几个问题[J].图书馆,2016(8):49-52, 57

图书馆阅读推广是近年来图书馆界的热门话题。各种形式的阅读推广广泛开展,有力推进了国民的阅读热情。然而随着阅读活动的开展亦出现一些问题值得人们思考。

1 经典阅读回归原典

经典是一个民族历史留存下来的最重要的典籍,阿根廷著名诗人,原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认为,“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人们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1]詹福瑞教授认为,从时间的维度来看,经典是能够经受时间和历史检验的传世佳作,具有永久的价值;从空间的维度来看,经典则具有超越地域、族群的普世价值和意义[2]。对于社会来说,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延续,要依靠代际传承,依靠持续不断的人文教育来传递文明精神,其重要的方式即是阅读经典;对个人而言,经典则提供完善的人性典范,净化灵魂的意蕴,是一个增加知识,涵养气质的最好读本[3]。然而,经典在当下却遭遇解构、颠覆和浅薄化、粗俗化等对待,使其经典意义受到损害和扭曲。

1.1解构与扭曲经典

对经典的解构与扭曲是随着后现代思潮的影响而出现并愈演愈烈的,后现代思潮在审美领域迎合大众欣赏趣味,提倡粗俗化的恶搞经典,一些“戏说”、“大话”经典一时成为流行文化的话题,它们对经典所蕴含的传统价值观念和独特艺术形式无限制地加以解构,使经典成为浅薄的笑料和谈资。《戏说红楼》、《大话西游》、《麻辣三国》、《水煮水浒》之流,彻底消解了经典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质,沦落为一堆冠以经典名号的垃圾。在现代文学领域,则有《Q版语文》之流将《荷塘月色》、《背影》、《孔乙已》等经典恶意篡改成无厘头搞笑故事。经典是历史选择和造就的,它们以思想深度和艺术厚度获得人们的认可并世代相传,而这些恶搞却使经典变质变味,只能使人们对经典的神圣感淡化,历史虚无主义抬头。

1.2经典释读的“稀释化”

随着媒体传播的多样化,大众文化利用经典作了各种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电视节目“百家讲坛”的播出,就是利用电视节目的普及性广,讲解通俗易懂的特点,将文化经典通俗化、大众化而广受欢迎,“百家讲坛”开播以来,由专家、教授释读了大批文史经典,是普通民众了解经典的一种较好方式,由于专家的释读解决了人们文言文原典的语言障碍,知识性、趣味性增强,使听众激发了对经典阅读的兴趣。然而,释读只能作为一种导读,只能引导读者接近经典,而不能代替阅读原典。这是由于经典虽然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的,具有民族性,但经典往往蕴含并传达着自然、生命、宇宙的普遍规律,体现着人类共同的精神和价值追求。这种普世价值可以在个体生命体验中找到共鸣。这就是说,阅读经典,实际上有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每个读者对经典,实际上有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每个读者对经典的接受都有其独特的体悟,这种体悟因个体生命的差异而具有个性。正是由于这种个性的差异,决定了经典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这种个体差异性的获取不可能在专家释读中,只可能在原典的阅读里。

专家释读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这些释读偏离经典的原义,使受众对经典的理解产生偏差。典型的例子是詹福瑞教授对《于丹〈庄子〉心得》的批评。詹福瑞指出,于丹释读《庄子》,为了使庄子思想与现代人生活实用思想嫁接到一起,竟把《庄子》的类仙人于《逍遥游》中的大鹏之思,降低为枋榆间的蜩与学鸠之飞。庄子逍遥游的核心与实质就是要超越现实与自我,而于丹之所释读落脚点正是在现实与人的自我,抛弃眼前的遮目一叶,正是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而已。所以于丹教给人们的,不是超越,而是讨巧,是谋取更大利益的机心。这岂不是与庄子的精神超越和由超越获得的自由精神南辕北辙![4]李泽厚先生在出版《论语今读》时曾说,他的这本书与于丹释读的《论语》不同,他进行的是一种对《论语》的研究,而于丹所做的是一种布道。在一些专家对经典的释读中,这种布道是难免的,但是远离经典本义的“道”还是少布点为好,这是由于许多经典接受者是刚刚接触经典,有时并不清楚何处是经典的本义,何处是释读者的阐发,以及这种阐发是否有益。

1.3经典阅读的浅层化

经典阅读的浅层化亦是经典阅读推广中值得重视的问题,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图书馆为了吸引读者,过分强调阅读的娱乐性,强调“悦”读,将浅阅读方式嫁接到经典阅读领域。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加之阅读的功利化,使阅读的浅层化现象增加,这种浅阅读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阅读应当分出层次,象有些传递简单信息的传媒,可以用浅阅读的方式进行,而需要深层思考的阅读则必需静下心来,字斟句酌。显然,经典阅读需要的是此种深度阅读,因为经典阅读首先要弄懂字义,还要弄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中心思想,作者思想和风格的流派,以及文中要理解的重要思想、理念等等,显然,要获得经典的真谛,仅靠快餐式的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是无法达到目的的。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先生曾说,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匆忙、快速的消费时代,物质的丰富与精神的匮乏形成强烈反差,我担心有一天,我们的耳朵将无法欣赏美妙高雅的古典音乐,眼睛将不能欣赏梵高动人的金黄色。文学经典培养的是一代有趣味诗意的中国人,而这一切正在慢慢失去[5]。谢冕教授描述的是一幅可悲的图画,面对美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却无力接受,其根源竟是经典阅读的缺失。

1.4经典阅读必须回归原典

经典阅读强调回归原典,一是强调回归原著,前述不论是对经典的恶搞,拟或是偏离原著本意的随意释读,都是对经典的亵渎,在经典阅读推广中应予排除;二是强调经典阅读的深度,在经典阅读推广中分层次推进,对少年儿童可采取诵读为主的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识的增加,逐渐增加古代汉语的学习。如南京图书馆举办的“陶风读书会”,主要对传统诗词,文赋和经典作品作简单释读后,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曾荣获“第七届江苏读书节优秀活动项目”[6]。为了使经典阅读推广活动更有效果,图书馆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①提高读者对经典阅读的认识,营造经典阅读的良好风气;由于经典反映着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而蕴藏有普世价值,经典的思想意蕴和艺术魅力需要读者对原典深度阅读和反复思考,品味才能获得,经典阅读往往不是被动的简单接纳,而是积极、主动的心灵发现和精神建构的过程。国家应将经典阅读推广活动纳入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各级政府和图书馆、社会团体要互相配合,形成经典阅读推广的立体格局。图书馆、出版、书店等领域利用各自优势,推出原典阅读活动,促成尊重、保护、热爱原典的社会风气。②加强对不同人群经典阅读的引导;经典阅读是个人文化思想提高的重要途径,经典阅读应贯穿人的一生,而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经典阅读的对象和方法存在差别,在少年儿童阶段,宜提倡诵读,即选择一些瑯瑯上口的诗词韵文,集体诵读,力求背诵一些篇章,待日后在中学、大学学习经典时慢慢消化这些已经成诵的名篇。在成年后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时,应利用书目等目录学知识指导经典阅读,我国历来有利用导读书目指导阅读的传统。近代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民国时期胡适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梁启超的《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以及王国维、朱自清所开列的国学书目,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间,钱穆、蔡尚思、张舜徽等开列了一些国学书目,这些书目对指导学习经典门径,指明哪些宜先读,哪些后读,以及应如何读都有说明,不失为经典阅读的较好参考资料。③把经典阅读与地方文化特色结合开展多形式经典阅读推广;围绕经典名著,结合地域特色文化,打造主题鲜明的阅读盛会,是南京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的重要特色。南京图书馆围绕主题,整合馆藏珍品,二次开发馆藏,举办馆藏经典图展、影视赏析和“韵流金陵濯千秋”、“唐诗宋词中的南京”讲座等多角度呈现经典的魅力,引导读者感悟身边的经典,突破传统的“文体”阅读推广方式,引入“图”阅读——设计、引进主题展览吸引读者关注经典,围绕《红楼梦》等名著,制作馆藏不同版本文献插图展、不同版本名著戏典赏析、名著人物画主题展览等。

2 值得认真研究和应对的超文本阅读

“碎片化”阅读是数字环境下一种较为普遍的阅读形式。它是利用手机、电子书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这种阅读方式在印刷文化盛行时即已出现,传统的报纸、期刊阅读都具有“碎片化”阅读的性质,而现代生活节奏的快速化和数字阅读的便利化,使“碎片化”阅读已然成为一种重要的阅读形式。

2.1“碎片化”阅读与超文本阅读

“碎片化”阅读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但是这种阅读方式的致命弊病是它难以进入深度阅读。人们在研究阅读史时发现,文字和阅读的产生是文明史上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曾遭遇到质疑和反对,认为文字和纸质书的出现虽然对人的思辨有好处,但由于文字解决了记忆的问题,记忆将不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人不必记忆太多影响生活和社会的事情与知识,这势必使人类的记忆能力减退。但是,历史仍然选择了文字和印刷术,使人类文明进入到一个伟大的新时期。数字阅读是网络环境下一次新的阅读革命,“碎片化”阅读是数字阅读的重要形式,能否在新的阅读革命中,让“碎片化”阅读逐步向深度阅读演变呢?使“碎片化”阅读兼具浅阅读和深阅读两种功能,是人们的美好愿望。研究发现,这样的愿望通过超文本阅读逐渐变成现实。

研究者发现,纸质书通过篇章目次、段落分割、页码编排等设置,从而对读者阅读进行限制,规定了读者在阅读中的顺序和路线,这种线性阅读模式已经持续了上千年,成为一种传统阅读模式。1965年泰得·尼尔森发明了一种通过计算机处理文本信息的方法——超文本,从而使阅读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超文本摆脱了层级制体系分类的束缚,带来无限联想的自由。在尼尔森看来,超文本的本质特征是其非连续性即跳跃性,通过超链接,可以将文本、图像、网页乃至音像等文件组织整合起来,成为一个开放的、多向度的文本集合。阅读的人在阅读时,可自由选点链接,实现在不同文本单元间的腾挪跳跃,切换到需要的地方,实现选择性、跳跃性阅读[7]。超文本阅读模式打破了传统纸质文本单一线性阅读路径,获得了多种阅读可能。超文本阅读并不是在超文本技术出现后才产生的,实际上在传统阅读中就出现过超文本阅读模式,例如在传统阅读中,阅读对象内容艰深,为加深理解,需查阅工具书和利用注释查阅相关资料和文本,这些均可视为传统阅读的超文本阅读。只是这种传统超文本阅读并不普遍,因而并未引起人们注意。但是这种超文本阅读本身就是深度阅读,在数字环境下超文本阅读发展迅速,在学术领域,超文本阅读深刻影响了学术交流和学术出版。以前,学者获得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术期刊和专著,而现在随着数据库的发展,已经占据了学术交流的主体位置,学者主要通过数据库检索而获取学术论文或阅读某种专著的章节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以某知识点为线索,开始进一步知识发现的探寻过程。学术领域的超文本阅读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学术期刊的结构,强化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更符合人的发散思维方式及工作习惯。

从对超文本和超文本阅读的分析,可以发现网络环境提供的数字阅读环境可塑性很强,在这里进行的可以是浅阅读也可以是一种深度阅读,决定阅读深浅方式的是读者这一主体。因而“碎片化”阅读并不是数字阅读环境造成的,而是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的一种选择,这是图书馆阅读推广中应当明白并进而作出阅读推广适当策略时应当考虑的。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应当区分为浅阅读数字阅读推广和深度阅读数字阅读推广。浅阅读数字阅读推广的项目要让读者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主题,由于读者阅读的多样性,因而项目主题应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化。在浅阅读数字阅读推广中要关注读者的深度阅读需求,教会读者怎样查阅图书馆的数据库,为以后的深度阅读培养后续力量。对于深度阅读数字阅读的读者,由于他们数字阅读技能已经熟练,重要的是提高其经典阅读水平,在原典阅读上下功夫,提高其对经典释读的辨别能力,由于网上对一部经典的释读很多,对经典中关键问题的释读亦多,甚至有的释读观点是相反的,因而要靠读者较为深厚的学识,才不致于在浩繁的资料中无所适从。

2.2超文本改变读者的阅读认知方式及对图书馆的影响

超文本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人们的阅读认知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2014年9月22日,跨超本《红楼梦》全球首发式在南京举行。这个版本的《红楼梦》是一种全新的出版形态,它对《红楼梦》原著进行了重新编创,对原文作了注解,嵌入由文学语言创意引申出的CG动画、音乐、插图、游戏等多媒体和中国经典文化各类知识链接,这些内容读者可以通过任一款智能数字设备进行阅读[8, 9]。超文本作品由于它结构上的开放性,导致了读者阅读的多元性。在学术数据库以及网络小说中,内嵌的各种链接引导读者的阅读在不同文本中进行,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消解作者的话语权,豆瓣就是典型例子。在豆瓣上围绕某一作品,读者可以对故事进行解读,对结构进行分析,对情节加以诠释,自由发表评论、感想,从而使文本不断更新、丰富,通过点选链接,读者可获取完美融合的阅读社区。超文本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与超文本作品建立互动关系的过程。

超文本技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认知环境,改变了读者阅读与理解的方式,在新的阅读方式中,知识链接极为方便,因而它带给人们较多的想象和创造空间,这是一次新的阅读和认知的革命,这次革命将改写认知链条上的诸多环节,从学校教学到学术出版再到学习研究以及大众阅读消费。这个革命亦将对与阅读有密集联系的图书馆产生剧烈冲击,影响到图书馆对超文本文献的组织加工、超文本读物的阅读引导、超文本文献的收藏等。与数字出版与网络服务领域相比,图书馆在数字阅读资源内容建设、技术开发、导读方法以及服务模式等方面是明显不足的。虽然图书馆购买了不少数据库和许多移动阅读设置,而且也开发联合搜索软件,但是这些措施大多是数据库和软件开发商驱动的,而缺少在阅读形态深刻变革中图书馆作为主体应当承担的对职能和扮演角色的深入思考。在阅读网站上作品分类多采用大众标签,而图书馆对阅读作品的分类组织却仍按中图法进行标引,基本无视网络读者习惯。

3 图书馆怎样应对变与不变

图书馆面临着数字阅读的深刻变革和知识传递这个不变的本质职能,在变与不变之间,图书馆应恰当选择自己的位置。

3.1图书馆面对的大众文化潮流

图书馆面对的是不可逆转的大众文化潮流,这个潮流是由三股力量汇聚而成的,因而力量强大,不可逆转。一股力量是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后现代思潮对理论的解构,必然使大众文化兴起,大众文化是理论解构后理论空白的最好填充剂。其次是物质的极大丰富使人们的休闲成为可能,休闲是由于时间的充裕,大量的空闲时间需要易于制造又为大众喜爱的文化娱乐来填充。在这样的社会需求下,图书馆的文化娱乐职能便应运而生。图书馆职能的增多是由社会需求决定的。19世纪中叶当工业革命大潮席卷欧美大陆时,工业扩张需要大批有知识、守纪律的工人,公共图书馆的创立便以最低的成本满足了社会需求,公共图书馆最初便以社会的老师出现了,这就是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民主化浪潮席卷全球,图书馆便将读者权益理念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提倡图书馆自由、平等服务、免费服务等理念。而当下的图书馆文化娱乐职能的凸显,是图书馆适应新的社会需求的改革,必将给图书馆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大众文化迅速发展的第三股催生力量是多媒体的多样化发展,特别是网络的发展使数字阅读便捷快速,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从而成为大众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大众文化为图书馆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特别是图书馆开展面对大众的各种阅读推广活动,深深吸引了读者的关注,提高了读者到馆率和阅读率。

3.2知识传承是图书馆不变的永恒职能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图书馆知识特性作过大量研究,从周文骏、宓浩的知识交流论到彭修义的知识结构论,到马恒通的知识传播论,到刘洪波的知识组织说,再到王子舟的知识集合论,研究从知识的社会交流,到图书馆的文献知识组织和知识的结构,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研究,从学者对图书馆知识属性的研究可以考量知识传递在图书馆职能中的重要地位,随着图书馆不再以传承知识为己任,则图书馆也就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历史史命。

3.3从浅阅读之“悦”上升到深阅读之“悦”

随着大众文化的崛起和数字阅读的繁荣,浅阅读、快餐式阅读、碎片化阅读开始盛行,在这些阅读中经常见到一个词——“悦读”,既然“悦读”与这些快餐式阅读相伴相生,可以推断这种“悦读”之悦实际上是读者在阅读时感官剌激感受的兴奋,这种兴奋来得快消失得亦快。在阅读中亦存在另外一种“悦”,即读者在书中欣赏到梵高绘画中的金黄色而感受之悦,这种悦当然不限于这种色彩以及那种美妙的古典音乐,而是遍布于深度阅读的各种场景、各个环节中。图书馆在吸引读者来馆阅读时,固然可以用一些适合浅阅读的书刊引起读者的感官愉悦,而更重要的应当是研究如何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逐渐进入深度阅读,使他们能从高雅音乐中,能从梵高的金黄色中,以及阅读体悟中感受到快乐。

(来稿时间:2016年4月)

1. 关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M].北京:三联书店,2003

2.詹福瑞.“经典”的属性及价值[J].文艺研究,2012

3.王余光.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回归:以经典阅读推广为途径[J].图书情报研究,2014(2)

4.张筠.经典阅读现状的应对路径:回归原典[J].图书情报工作,2013(3)

5.罗布桑.对“时代公民”的观照:詹福瑞的文学经典学[N].中华读书报,2015-12-30

6.徐春萍.图像时代,我们仍需要经典[N].文学报,2006-07-20(1)

7.趙彦梅.公共图书馆开展读书会活动的探讨:以南京图书馆陶风读书会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3(1)

8.袁曦临.超文本结构与超文本阅读[J].图书馆杂志,2015(5)

9.跨超本《红楼梦》全球首发“创新阅读”让人惊叹[EB/ OL]. [2014-10-30].http://js.ifeng.com/humanity/cul/detail- 2014-09/ 22/2940543-0.shtm/

Some Problems of Library Reading Promotion

Cui Hongjuan
( Library of Central South Forestr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library reading promotion, one is the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regression of the original works of classic reading promotion, there are some in the tide of popular culture deconstruction classics, subversion, classic and improper interpretation of the classic phenomenon, resisted library to deal with this phenomenon, to return to the original standard.The second is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present digital reading environment stressed that library should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hypertext characteristic of digital reading, and study in the library service how to deal with the arrival of hypertext reading quickly. Three is to emphasize the library reading promotion should be shallow to deep reading development, the connotation of “reading” contains more.

〕Library reading promotionClassics readingHyper text readingShallow readingDeep reading Library function

·专题:信息素养研究·

G252.17

崔红娟,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原典超文本大众文化
整本书阅读教学下高中生原典阅读的困境及路径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基于HTML5静态网页设计
魅力中国(2018年5期)2018-07-30 11:11:58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陈寅恪:读“老书”、读“原典”
应用超文本建构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组织能力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伯凡十年
金 /玉 /良 /言
视野(2013年7期)2013-11-16 19: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