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温州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2016-02-12 20:26:41葛雷
浙江经济 2016年20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融合农业

葛雷

加快温州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葛雷

温州市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抓手,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促进农民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释放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农业生产总体保持平稳向好态势。

新型业态逐步涌现

温州农业与加工业、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相结合,实现了农业功能的新拓展,农业新型业态逐步涌现。目前,温州建成现代农业园区346个。其中,现代农业综合区8个、主导产业示范区39个、特色农业精品园229个、休闲观光示范园51个;时尚农业休闲旅游精品线路10条、示范点30个;农家乐特色村48个、示范点174个,申报并通过考核验收的省级农家乐特色乡镇、省级农家乐集中村、省级农家乐特色点及省级四、五星级农家乐经营点(户)共17个。培育认定平阳奶牛、瑞安水产、苍南水产、乐清铁皮石斛、瓯海花卉苗木和泰顺竹木等6个农业全产业链集群。“原态农业”成功挂牌新三板,实现温州农企上市零突破,乐清铁皮石斛成功进入天津电交所交易,实现大宗农产品电商交易零突破。协助市农产联与苏宁易购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创办集农产品、农家乐和乡村民宿与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农产联商城”等APP平台。培育淘宝村56个,居全国第一。全市农家乐营业收入增长率超过20%,农家客栈(民宿)床位9500多张。创建农村电商服务站195个,完成率54.2%;创建电子商务专业村56个,完成率66%;建设11个农产品电商平台。

发展问题分析

二三产业用地瓶颈有待破解。全市每年用地指标2万多亩,分摊到县市区不到2000亩,很少用于农业二产与三产发展。同时,农保地比例红线、林业生态区保护设定以及海洋滩涂空间约束制约了农业二产与三产的发展空间。农业工厂化种植、设施农业、收购储存农户农产品的仓库、地面硬化、修路等均被视为工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且很难备案,审批手续繁杂,而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相关政策尚不完善,不利于农村二三产业的规范发展。

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有待提高。过去财政预算体制下,全市尚有农业专项资金,并通过以奖待补的形式实现专项补贴,2015年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后,预算体制改革对具体产业主体的补贴取消了,市财政只能出台指导性意见,引导县(市区)财政资金用于某一领域。随着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农村对金融的需求逐渐增多,金融供给相对不足的弊端日益凸显。虽然成立了农村资金互助会以及农村信用合作融资担保体等,由于抵押物处置难、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政策、融资担保体规模小,无法为客户向银行融资提供担保,难以解决发展中的再融资问题。在全市2030个家庭农场中,仅有9.26%获得过财政扶持资金,且数额较小,平均每个农场获得3.76万元扶持资金;获得贷款支持的家庭农场也仅为6.70%,其中贷款金额20万元以下的占到84.56%。

产业融合主体盈利能力较弱。农业比较效益提升的空间越来越小。新型经营主体少,存在大户不大、大户不多的现象,以粮食产业的家庭农场为例,土地经营面积50-200亩的农场占到总数的82.72%,经营面积500亩以上仅为1.48%;在所有家庭农场中,年销售农产品总值50万元以下的占90.39%,其中年销售总值10万元以下的占56.70%。而且,农业功能单一、业态偏少,农业产业同质化严重,尤以农业休闲观光业最为突出,农业组织化、科技化、产业化水平不高,盈利能力较弱。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集聚难度大。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911.7万人,城镇化率为68.0%;而全市农业人口641万,户籍人口811万,说明其中约40%即300多万人口是农民身份干着非农的活。农业人口向城镇化集中的意愿不足。在农业产业上,虽然形成了油茶、铁皮石斛等六大产业集群,“一区一镇”建设也带动了部分农业产业集聚,但是由于承包地碎片化严重,土地流转又受到土地产权残缺的限制,加之“七山二水一分田”地理条件的影响,导致温州农业产业集聚程度不高,且处于生产规模小、产品产量小、营销策略技术水平低、经济影响小、区位分布分散的特征。

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温州由于地理位置、历史缘由,很多农村设施工业有效投入不足,周边农业龙头企业稀缺,农业主体盈利能力不强,很难产生辐射效应,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农村道路交通、物流仓储、停车场、加油站、公用厕所等很难满足农业融合发展要求,特色餐厅、民宿客栈等主要食宿经济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卫生状况有待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建设标准低,与服务现代农业的要求存在差距,导致农业种植尚处于传统农耕时代。此外,农村边缘地区的供水、通讯、互联网信息等网络很难有效覆盖,同时,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布点不均匀,城乡之间质量差距明显,公园、书店、体育设施、自行车道等公共设施供给不足,村民健身娱乐设施的覆盖面不广,难以应对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实际需要。

加快融合发展

着力推进“十三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实施。实施五大任务,建设农村五美。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建设“产业美”;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生产美”;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建设“制度美”;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建设“生活美”;改善农村生态人文环境,建设“环境美”。推进六大工程,实施“百项千亿”投资。围绕农业“一区一镇”、农村产业融合、农村水利提升、“互联网+农村”、美丽乡村升级版工程、精准扶贫攻坚等六大工程,推进建设农村经济重大建设项目297项,总投资约2148.7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计划完成投资约1430.6亿元。

全力做好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工作。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夯实农村一产主体基本力,培育专业农户,扶持家庭农庄,做强农村合作社。增强农村二产主体驱动力,推进粮油酒加工企业、果蔬茶加工企业、畜牧养殖加工企业、水产加工企业、园林绿化企业、副食品加工企业、宠物用品及饲料特色加工企业等产业链延伸,带动农村一、三产业发展。培育农村三产主体竞争力,规范化发展农民主导资金互助社,深化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做强做精乡村民宿经济生态休闲主体,创新设立专业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做大做强物流配送主体,扶持建设三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搭建农村产业融合平台与载体。推动城镇化总体布局,推动农业特色小镇建设(如平阳宠物小镇、文成空中花园小镇、藤桥绿康小镇、洞头蓝色度假小镇、泰顺氡泉小镇、飞云湖时尚体育小镇),完善农村电商集聚平台,强化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平台,力促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引领,打造精品农业生产加工基地群,建设特色民宿集聚平台。优化农村产业融合环境。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四张网”工程建设,推进网络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快集疏运网络工程建设,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优化县域金融服务便捷化工程建设,推进农业品牌化工程建设。抓好环境持久之美和产业融合之美。研究布局“一个乡镇,农民集聚区、中心村、特色村三类村和X个保留村”的总体城乡网点布局,即“1+3+X”的乡镇村布点定位体系,引导村庄分类保留、分类整治、分类融合、分类建设和分类发展,构建宜居宜业宜商的乡村生态环境。

做好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统筹管理。强化组织领导与部门协作,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健全分工负责、整体联动、实绩联考的部门协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建立专家咨询和定期交流机制,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融合发展、龙头企业培育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计划,明确产业定位,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加强与行业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协助合作社落实项目,掌握信息、搞好培训、用足用活三农政策。配强产业协会与产业联盟,鼓励和支持一二三产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组建各种产业协会,打造产业公共交流平台,积极鼓励协会吸纳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共同成立产业发展创新联盟;大力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发挥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结合当前国家政策,设立政府引导、产业企业参与的产业发展基金或产业技术基金,对产业技术研发、转移、交易等进行支持、引导;引导产业做好发展模式的创新,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构筑产业融合项目梯队,各县(市、区)要依托项目平台,重视项目的硬软件建设,在力量配置、资金安排上优先保证项目实施,做到“项目未动,资源先行”。采用“集中谋划、公开征集、点题谋划、点将谋划、竞赛谋划”的方法,经常性地征集一批重大项目,邀请专家分类论证,按照“分级管理、动态储备”的要求,纳入市县重大项目储备库。对入库的近期可实施项目,深化前期工作,争取更多、更好的项目融入上级项目盘子,保证争取项目和争取资金工作的连续性。

作者单位:温州市发改委农经处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农业(2018年4期)2018-04-08 0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