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白水
浙江迈入大都市引领经济前行时代
傅白水
无论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还是苏浙两省城市化建设路径比较,以及近年杭州遽然提速、一骑绝尘的发展,都似乎表明,浙江业已进入了大都市引领经济继续前行的大时代
不久前,浙江推出的一份排行榜单引起了广泛关注。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首次发布了“2015年浙江省县(市、区)经济竞争力、发展潜力和创新力30强”。与传统的耳熟能详的全国“百强县”等以简单总量排行不同,这次的榜单突出了“经济竞争力、经济发展潜力、经济创新力”三个大方面。这并不是一张按照经济总量来简单排行的排行榜,而是通过各种不同的细分指标综合评价各个县(市、区)的经济实力。在“2015年浙江省县(市、区)经济竞争力、发展潜力和创新力30强”榜单上,杭州7个区基本包揽前十名,充分显示出近年杭州经济实力再次迅速壮大,这背后实质上是杭州大都市圈的崛起。
浙江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卓勇良认为,这张榜单透露出都市区经济在浙江经济格局以及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三张榜单中,城区的比例相当高,这和城区在经济发展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一定关系。
事实的确如此,在体现综合实力的“经济竞争力”榜单上,前十名均为杭州、宁波和绍兴的城区,其中杭州占7席,为滨江区、萧山区、西湖区、余杭区、下城区、上城区和江干区,分别占第一、二、四、五、六、八和九位;宁波的鄞州区和北仑区列第三和第七位;绍兴柯桥区列第十位。
榜单显示出杭州、宁波这两大分列一、二位的中心城市在持续发力,这与浙江城市发展路径一致。新世纪以来,浙江掀起第一轮“撤县设区潮”。“十二五”规划期间,浙江进一步提出“做强省域中心城市”,把区域中心城市培育成为综合服务功能完善、集聚辐射能力强的大城市;对县城则“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正是这一点,浙江地方政府加速撤县设区,掀起第二轮“撤县设区热”。在2015年浙江县市区30强上榜名单中,杭州的萧山、余杭、富阳,宁波的鄞州,绍兴的柯桥等,均为“撤县设区”而来。浙江本世纪初的做大城市,到之后出现两轮“撤县设区热”,最主要是基于对以县域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的反思。2010年,《浙江省“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一文认为,长期来,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县域经济推动,建议“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应该实行中心城市带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中心城市在官方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一方面是县域经济经过数十年发展遇到‘天花板’,亟需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是希望在推进新型城市化以及未来区域经济竞赛中,大城市能成为重新抢占据高点的‘制胜法宝’。”浙江省政府有关人士表示。
发达国家的都市圈经济发展路径表明,产业集聚是城市化的基础,产业集聚下的城市化已成为国际都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基于区域产业集聚的都市化才能提升当地都市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使之真正融入世界都市化的进程中,才能从经济全球化、信息化、都市化过程中受益,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考察发达国家,基本上城市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迅速壮大,反过来大城市的集聚功能,尤其是大都市的产业集聚,推进当地经济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世界发达国家大都市的经济体量占比在一个国家的GDP比重越来越高。
从2014年世界大城市GDP排名看,排名第二位的是日本东京,东京是亚洲第一大城市、全球第二大城市,拥有近3800万人口的日本首都,是高度集合经济、高科技的现代化大都市。东京GDP就占了日本GDP总量的约60%,日本还有大阪、神户、京都、横滨、名古物、北九州六个城市上榜。日本六大城市的GDP大约占了日本全国总量的86%以上,也就是说日本的经济发展是高度集中于六大都市圈的。
加拿大也是如此的经济布局,加拿大的四大入榜城市,占了全国GDP的约40%。全球的第一大经济体美国也有七大城市入榜,美国的七大城市GDP总量占据全国GDP的约30%。
排行榜中中国入围的内地第一城市是上海,上海占全国GDP比例约3%,可见,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都市经济发展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但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大城市对人口、产业和资金的快速集聚,中国将会很快出现多个世界级别的大城市。目前,中国城市业已出现了人口规模达到1500万以上的城市如上海,并在上海周边出现了约500万人口的卫星城市,组成了超大型的长三角城市群。
中国与发达国家城市群经济相比,大都市经济所占比重还是比较小,虽然中国人口东密西疏、经济东强西弱等结构性特点,但总体上中国大都市集聚功能将会进一步强化,尤其是从近年房地产业结构性分化可见端倪,大都市经济比重在全国占比越来越高是个必然趋势。换句话说,中国大都市发展仍然潜力巨大,将会涌现一大批世界级的大都市及都市圈,并以此引领中国经济继续前行。
精明的浙江也许是发现并认定了这个城市化的发展逻辑,在2016年实施了一项超级大计划。
尽管这十年,浙江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城市作用显著增强,城市化率从56.5%上升到65.8%;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全省县城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183平方公里增加到3140平方公里;城乡发展加快融合、一体化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49缩小到2.07。但浙江在特大城市的建设上,明显落后于隔壁邻居江苏。
改革开放以来,江浙采取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江苏采取的市管县体制,集聚县级力量,大力扶持、发展中心城市建设,而浙江采用了省管县体制,重点发展县域经济。这种扁平化管理体制带来的直接效应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这也是浙江在全国百强县中占1/3左右的原因。县域经济发达也带动了老百姓收入的提高,为居民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实惠。但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大城市拉动经济效用显著,县域经济却出现局部疲态,引不进、建不起大项目,并存在低档次的重复建设等无序竞争现象,部分成为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阻力。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已进入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新时代,这一点为实行市管县的江苏带来了正效应。由于地级市集中全市财力大搞城市建设,使得江苏城市圈和城市群优于浙江。2012年,400万人以上的城市浙江1个、江苏1个,200万-400万人的城市浙江1个、江苏7个,100万-200万人城市浙江3个、江苏3个。江苏城市群带动和辐射效应也强于浙江,如2013年浙江城市化率达到64%,而江苏达到64.1%,首次超过浙江。大城市带动效应不如江苏,也是浙江近十年经济总量与江苏越拉越远的一个因素。
浙江今年5月举行的城市工作会议,一改过去“小打小闹”的城市化建设格局,推出“超级大计划”:浙江把全省当作一个大城市来谋划和建设,一个以都市区为龙头、中心城市为骨干、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全省城市发展格局正在清晰呈现。
这次会议实质上是进一步提升和明确了建设大都市圈在浙江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按照时任浙江省省长李强的表述,浙江未来经济增长极和布局就是:一体两翼,以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为一“体”,以海洋经济区和生态功能区为两翼,全省城市功能定位均需服从这一大格局。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的中心城市,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舟山聚焦国家海洋战略;衢州、丽水聚焦绿水青山;湖州、嘉兴、绍兴、台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聚焦功能均衡,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宜居、宜业、宜游并重。
在浙江“四大都市圈”建设中,明确提及了杭州要努力稳居全国大城市发展第一方队,特别是在创新创业、文化旅游、国际化等方面要有更高的目标追求,早日建成世界名城。宁波要利用港口和开放优势,发挥宁波舟山港实质性一体化效应,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温州和金义都市区要加快崛起、奋力赶超,率先在省内、在长三角确立相对领先地位,力争在全国大城市第二方队中争先进位。
对于浙江龙头城市杭州来说今后发展可谓任重道远。在信息经济的带动下,杭州已逐渐迈向一线城市行列。在多个代表一线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上,杭州可与一线城市并驾齐驱。比如,杭州的上市公司数居全国第四,仅次于京沪深。在杭州滨江不足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聚了34家上市公司。有人预言,未来的城市格局应该是“北京的政策调控+上海的金融运作+深圳的智能科技+杭州的电子商务”,北上广深有可能变成北上深杭。
浙江希望杭州成为撬动将本省建设为一个超级大都市群的杠杆,围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全力推进创新活力之城建设;围绕呈现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全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坚持共建共享共治共成长,全力推进东方品质之城建设;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全力推进“美丽中国的样本”建设。坚持把G20峰会作为撬动城市国际化取得重大突破的支点和推手,顺势提升城市的全球知名度、美誉度,借势倒逼城市转型、经济转型、政府转型和社会转型,力争城市国际化取得突破型进展。
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浙江的大规划描绘了未来浙江经济发展方向,以大都市圈的发展壮大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或许也预示着未来经济发展将进入大都市圈引领经济前行的又一个大时代。
作者为区域经济研究青年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