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领跑者
——记江苏省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作为生态文明的先进典型,张家港市创造了诸多全国第一。早在20年前的1996年,张家港市就成为全国首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10年前的2006年,张家港又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市”。张家港市这次获得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最高级别的政府奖项,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2008年,张家港市被确定为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张家港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市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分管市领导任副组长,市发改、经信、环保等58个部门及下辖各镇(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形成“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市生态文明办统筹协调、各成员单位联动推进、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性运作机制。“领导小组”以“全国领先、群众得益”作为目标定位,高扬生态文明旗帜、保持争先创优态势,全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为领跑全国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不懈努力。
“领导小组”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从顶层设计开始,就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使生态优先成为全局性战略。
在张家港,有个著名的“三个一”原则。即环境保护“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建设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评先创优环保“一票否决权”。多年来,历届党政领导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落实到决策管理执行各环节,重视环保、建设生态的决心从未动摇。2009年,国内首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环保部组织的专家论证。根据规划,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2009~2011年、2012~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意见和2013~2015年、2016~2018年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成为阶段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书、路径图”。
张家港市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创新,坚持“绿色GDP”考核机制,严格实行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双重考核”;作为生态规划的一部分,把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双山岛旅游度假区确定为“不开发区”,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为进一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红利”,着力构建包括科学决策、市场运作、考核审计、公众参与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考核方面,专门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将新兴产业、腾笼换凤、节能减排等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年度区镇千分制、部门百分制考核体系,持续加大考核权重、定期通报考核结果,使“绿色元素”成为科学决策考量的关键因素。生态环境责任监督方面,张家港市在全国县域城市中首家推行镇(区)党政主要领导生态环境责任制,出台《镇(区)党政主要领导生态环境责任审计办法(试行)》,以环境治理、资源节约、生态效益、群众评价为重点,对相关领导生态环境履职情况进行任中和离任审计。凡是发生严重破坏生态红线、造成恶性环境事件等情况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审计结果归入领导干部个人档案,作为评先创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领导小组”始终秉持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在市域规划上,按照独具特色的“整体城市、一城四区”城市总体框架,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模式、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的“多规合一”,强化主体功能区定位,构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完整统一”的城镇规划体系,使有限城乡资源实现集中整合。在城镇建设上,按照“发展新市镇、繁荣新街道、建设新社区”总体思路,中心城区城北绿色科教新城、城西生态宜居新城、城南中央商务新城初显成效。集镇依托产业、人文、资源等特色,辅之街景改造、环境整治,新老街区融为一体、城镇形象大为改观。整合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等要素,推进“三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工业向集中园区、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江南水乡特色、体现节地节水节材的各类载体和集中居住区。全市农田规模经营比重93%、企业进区入园率95%、农民集中入住率62%。在空间管控上,按照“珍爱自然、修复生态”原则,一方面严守城市边界、耕地利用、生态保护“三条红线”,对基本农田雷打不动加以保护,把境内仅有的香山、凤凰山等自然资源划定为自然风景名胜区;另一方面推进市域空间“增绿、护山、活水、造景”,把废弃窑洼地建成景致宜人的张家港公园,把高速公路集中取土低洼地建成风光旖旎的暨阳湖生态园,把市区东郊高岗地建成生物多样性森林公园——梁丰生态园,把昔日被称为“龙须沟”的城区小城河建成如今市民休闲的“城市会客厅”……同时,加强城乡绿地系统和水循环体系建设,市域范围初步形成林地、绿地、湿地“三地融合”的生态基础空间和东、中、西部三大水循环体系。
“领导小组”始终把加快转型升级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项目准入上,从严把握建设项目环境准入门槛。近些年全市先后否决或劝阻各类工业污染项目600多个,其中包括投资上百亿的超大型项目。在产业转型上,着力构建以新兴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都市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工业方面,以创新驱动覆盖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针对传统产业,通过“信息化、品牌化、引进战略合作”等方式促进提档升级。沙钢集团引进铸轧一体等国际先进技术,有效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60%左右;永钢集团与宝钢合作,实现由普钢向特钢转型,通过产品改进升级,有效削减40%的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实施“关闭不达标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改善生态环境”专项行动计划,2011年以来关停淘汰落后企业460多家,置换土地2万多亩,70%用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针对新兴产业,大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近五年全市新兴产业投资占比上升30%、产值占比提高19.4个百分点。服务业方面,积极助推以互联网+港口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提速增效,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目前已达45%。农业方面,基本形成优质稻米、高效畜禽、名特水产、苗木花卉、蔬菜瓜果等五大类特色优势产业,主要农产品中“三品”种植面积占比达90%以上,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全省领先。此外,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推进人才项目与本土企业嫁接融合,累计引进博士人数突破1000名、每年新增超亿元科技型企业20家左右,为绿色发展注入活力。在资源利用上,作为江苏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着力构建企业内部“小循环”、园区工业“中循环”和经济社会“大循环”的循环经济空间布局。沙钢集团钢铁生产流程由“资源—产品—废料”的单向直线型转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圆周循环型,形成煤气、蒸汽、炉渣、废水和焦化副产品回收利用的五大循环圈,使循环经济产生效益占企业总效益的20%以上。张家港保税区以循环化链条为纽带,着力打造精细化工、棕榈油、有机硅等多条产业链,园区半数以上工业企业进入循环经济圈,成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华东地区首个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引进了德国西马克、英国ATP等一批再制造标杆企业,成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3~5年内预计可形成300亿元产业规模,实现节能60%、节材70%,减排污染物80%以上。
“领导小组”始终坚持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第一要务。一是强化污染减排。2006年起,累计投入70亿元,连续实施以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综合整治、污染企业关停淘汰为重点的三轮环保“三三三”工程,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空气优良天数逐年增多,2015 年PM2.5浓度较基准年(2013年)下降13.85%;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主要河流水质优于Ⅲ类水标准比例达到70%。二是开展环境整治。通过定期开展“环境信访面对面”、“环境问题大接访”等活动,广泛听取民意、体察民情、及时化解一批群众关注的环境问题,有效提升环境案件调处率和政府部门公信力,这几年环境信访处理率100%、结案率90%以上;大力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村庄环境整治行动,全市林木覆盖率19.07%、城镇绿化覆盖率41.92%,在江苏省率先实现村庄环境整治100%达标,一批康居乡村和美丽镇村示范点脱颖而出。三是均享公共服务。在城乡社区全覆盖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建成“行政办事、医疗保障、文化活动、商贸服务、警备治安”五大中心,有效构建一套包括“社会福利、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法律维权、文体娱乐”等八大类72个项目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成功打造城乡之间“15分钟交通圈”、“15分钟文化圈”、“15分钟健康服务圈”,满足了群众对“健康舒适、便利快捷、文化娱乐、个性发展”需求,成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
“领导小组”始终坚持以弘扬生态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之根基,一是强化意识熏陶。一方面把生态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对党政干部,定期组织生态文明专门培训;对中小学生,以“美丽学校”创建为载体,全力打造“生态课堂”;对骨干企业,以开展“校企合作”的生态公益活动为契机,着力培育“责任关怀示范企业”。另一方面,以重大环境节日主题宣传为重点,城乡联动开展全民参与的生态文明宣传活动,使绿色人文理念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二是培育特色品牌。一方面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全国文明城市”同创共建活动中,着力培育一批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环境教育基地等生态细胞工程,逐步实现农民群众向文明市民、社会大众向“低碳达人”嬗变。另一方面以每年举办“长江文化艺术节”和两年一届“县域生态文明建设高层研讨活动”为平台,不断拓展生态文明与长江流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着力打造张家港生态文化特色品牌;三是崇尚绿色生活。以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带动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通过构建“绿色采购、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生态链条,引导市民从衣、食、住、行、游等各方面主动选择绿色生活方式。在政府层面,健全政府绿色采购机制,形成稳定的绿色产品供应渠道;在社区层面,开展“低碳小区”建设,引导居民入住绿色建筑、选购环保产品、使用节能器具,分类收集垃圾;在交通层面,倡导居民“绿色出行”,城区实现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全覆盖”,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40%以上。